近在身邊的神秘衛士——月球
人類月球日的發展史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Sputnik I(衛星一號),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國家。蘇聯的成功震驚了西方,引發了與美國冷戰太空競賽。
1959年1月2日,月球1號在蘇聯的拜科努爾發射場順利升空,隨即離開地球軌道。這使它成為人類發射成功的第一個擺脫地球引力場的航天器。1959年1月4日,月球1號從5995千米外掠過月球。月球1號的最終命運是成為了第一個人造行星,它將永遠地圍繞太陽公轉,周期為450天。
1959年9月12日,月球2號探測器發射升空,9月14日-蘇聯的“月球”2號探測器成為首個在月球上降落的航天器。三個星期後,另一無人航天器盧納3號探測器發回了第一張月球的照片。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總統唿籲國會支持在“這個十年結束時”實現載人登月任務。
1962年2月20日-格裏恩成為第一位繞地球飛行的美國人。
1964年7月31日-遊騎者7號成為首個降落在月球上的美國航天器,在降落前發回了月球表麵的照片。
1966年2月3日-蘇聯的月球9號進行了首次有控製的月球軟著陸,發回了月球表麵的照片。
1966年4月至5月-月球10號對月球軌道進行了第460次飛行,向在莫斯科舉行的共產黨黨代會播放了“國際歌”。
1966年6月2日-探索者1號成為第一個在月球上軟著陸的美國航天器。
1968年9月18日-探測器5號(zond 5)繞月球飛行,成為首個成功返回地球的航天器,降落在印度洋上。
1968年12月21日至27日-阿波羅8號實現首次載人繞月球飛行。
月球日
飛到月亮上去,這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幻想。隨著空間技術的發展,1959年,蘇聯發射的“月球1號”飛到月球附近,進行繞月飛行,開始了人類對月球的考察。1969年7月20日宇航員阿姆斯特朗首次成功登上月球,為紀念這一重要時刻,此後將每年的7月20日定為人類月球日。
月球產生
https://www.astron.ac.cn/bencandy-2-13626-1.htm
一般認為月亮形成於約45億年前,地球出現後的不長時間。有關它的起源有幾種假說;最被普遍認可的解釋是,它形成於地球與火星般大小的天體-“忒伊亞”之間一次巨大撞擊所產生的碎片。
月球物理特性:
月球距離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1千米,是地球天然衛星。它的平均直徑約為3476千米,表麵積為3800萬平方千米。
月球地理特性:
月球是一個已經分異的天體,即它擁有地殼、地幔、和核心。月球表麵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亮區是高地,暗區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帶,分別被稱為月陸和月海。其中月球表麵幾乎所有月麵都覆蓋著一層厚厚的月壤。根據對不同著陸點月壤厚度的就位測量以及地麵觀測與分析的結果,月海分布區的月壤厚度平均為3~5米,而月球高地由於暴露在月球表麵的時間較長,曆次撞擊成坑的濺射物的覆蓋使月壤堆積較厚,平均厚度約10米。
月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角礫、撞擊熔融玻璃物質組成。
主要成分:
最後更新:2017-07-11 1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