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本與高考市場經濟
"70年代一本練習題、一碗綠豆湯,高考花費5毛錢;80年代考前買套好文具,花費10元錢;90年代買複習資料、喝媽媽熬的雞湯,花費350元;00年代請家教、租賓館,高考花費5000元;10年代請一對一補課、訂營養餐、租學區房,花費4萬元……"
這是最近網傳很火的"高考成本變遷示意圖",它讓幾代人追憶起當年的高考,從5毛錢到4萬元,除了物價上漲的因素,如此懸殊的變化仍然令人吃驚.
最初,高考是不算消費的,正常的讀書、正常的考試,哪怕當時的高校錄取率不到20%,但70年代的考生及其家長們,大多都淡定平和地對待這樣一道人生岔道口,就像麵對人生中的其他岔道一樣.80年代的考生們及家長們,對高考的重視程度,至多體現在一套好文具或好鋼筆上.筆者作為那個年代的學生,實在沒有看到周圍的同學受到過多特殊的待遇,就懵裏懵懂地過完考季.90年代的考生媽媽們已開始注重高考這件事情了,但依據當時的條件,也無非是燉隻雞整點補品,以國人傳統的愛護方式,來對待家裏的這個重點.考生當時的待遇,大致與剛生完娃娃的產婦差不多.也就是在此時,高考作為消費的概念開始漸漸萌芽,並在此後十多年裏,開枝散葉,發揚光大,最終形成一個產業.
這個產業包括各種保健品、補腦液、高考補習班、家教、高考興奮劑、營養餐、學區房中介、高考移民事務代理等可以拿上台麵說的,也有包括號稱"命中率"高的高考模擬試卷,文廟裏的天價頭香,還有方術道士們開發的各種高考吉祥物,甚至有專門"賣"各大學內部招生指標的公司等難以拿上台麵來說的東西,以及護考鍾點房、吸氧、高考營養套餐之類打著高考經濟招牌的種種業態,這些真真假假的東西,真真實實地擠壓著家長們的錢包,而家長們,無不像捐了門檻的祥林嫂,雖然受到搜刮,卻還心安理得地相信:隻要對孩子高考有好處,再貴也值得.
但父母們這種不計成本的投入心態,除了為那些聰明的商家提供高額利潤外,另外一大作用,就是給孩子們增加了無形的壓力,父母在孩子高考前每一分的付出,都會成為一塊無形的石頭,壓得孩子們喘不過氣來.這種壓力,再配以全社會異於常態的高壓態勢,使得孩子們根本無法淡然處之.
雖然有關部門一再唿籲,讓孩子們放寬心態,不要把高考當成唯一的人生選擇,但這些話,究竟是應該給承受壓力的考生說,還是應該給製造壓力的家長和社會說?這同樣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最後更新:2017-04-04 07: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