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40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偉大的計算原理》一解決悖論

本節書摘來華章計算機《偉大的計算原理》一書中的第3章 ,[美]彼得 J. 丹寧(Peter J. Denning)
克雷格 H. 馬特爾(Craig H. Martell)著 羅英偉 高良才 張 偉 熊瑞勤 譯 更多章節內容可以訪問雲棲社區“華章計算機”公眾號查看。

解決悖論

在上麵的討論中,我們注意到一些關於信息的看似矛盾的結論:
1)工程師設計的通信係統能夠在不理解信息含義的情況下運行,那麼人類信息接收者如何收到含義呢?
2)工程師所設計的計算機係統能夠在不了解程序與二進製模式數據含義的情況下轉換信息,那麼這些係統如何生成新的信息呢?
3)程序員設計的程序能夠在對其數據無知的情況下運行,那麼人類用戶是基於什麼有意義地解釋程序的輸出呢?
4)建立連接(如放置一個網頁鏈接[Berners-Lee 2000])會產生新的信息嗎?
5)如果設計一個計算機程序來生成欺騙性信息,那它的輸出還算是信息嗎?
6)加密消息中的信息又在哪裏?
7)如果一個計算機程序完成了新的科學發現,那麼它是創造了新的信息還是僅僅傳遞了人類不了解的已知信息呢?
信息學常見的理論和觀點都不能回答這些問題。比如,我們說符號“攜帶”信息,這隻會引出新的問題,攜帶的信息在哪裏?如何嵌入和提取信息?另一個例子是嵌入在社會傳統中的含義通過機器的輸出所觸發,這種含義隻會有助於引發第三個問題。還有另一個例子是“標記對象”模型(Rocchi 2012),該模型將標記和含義將結合,但僅對顯式信息有效。
含義保留的變換解決了所有的悖論。人們有意設計出軟件程序來支持實踐、建立連接、隱藏信息或者尋找新的信息,這些含義是設計師設計機器反饋的所有結果,因此人類用戶會認為這是預期的反應。當某個機器沒有給出預期的行為時,設計師和用戶都會認為它損壞了。
這些悖論總會在初期顯現,因為計算機科學家總希望機器擬人化,比如,我們說一個機器能夠理解它的輸入,或者機器對於輸出很有創造性。而當別人深入了解我們的程序和機器時,他們隻能看到機械步驟。這些步驟中他們看不到“理解”甚至“創造性”。理解和含義來源於設計者,是他們設計了機器的模式並在使用時產生預期的含義。

最後更新:2017-06-26 13:32:03

  上一篇:go  《偉大的計算原理》一信息和發現
  下一篇:go  《偉大的計算原理》一交互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