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醫療創意能打多少分?不能隻顧線上忽略了線下
“過去3年多的互聯網醫療,似乎還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方向,如果請大家給中國互聯網醫療的創業打分,滿分100分的話,你會打多少?”6月17日,在“遠程醫療與互聯網健康”專題論壇上,主持人、獨角獸工作室創始人劉謙向4位互聯網醫療企業負責人提問。
這個簡單的數學問題,並不好回答。近年來,許多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都處於“燒錢”狀態,難融資、難盈利。而5月初發布的“最嚴”監管新規,也規製了互聯網診療。
5月初,國家衛計委辦公廳相繼發布了《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和《關於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後者的第四條與第七條,將互聯網醫療限定為醫療機構之間的行為,這也就意味著,企業想要合法地在互聯網醫療領域分一杯羹,必須建立實體醫療機構。
主持人的提問引發現場觀眾的叫好。作為2017健康界峰會暨北京協和醫學院建校100周年校慶學術活動的分論壇,這個會場吸引的觀眾大多也是互聯網醫療業內人士。對台上的嘉賓和台下的觀眾而言,這始終是業內無法繞開的一個問題。
微醫高級副總裁、全科中心CEO何超首先給出了60分的及格分數,他認為“60分是指互聯網醫療可以繼續探索和繼續發展”。與美國的醫療服務相比,中國的醫療服務發展還不夠充分,也不能被行業認可。
不過,何超也強調,在衛計委發布互聯網診療新政後,互聯網醫療接下來的發展將可預測、可預期。而且互聯網醫療首診在美國已被認可,所以他認為“美國的今天是我們的明天”。
北大醫療產業集團助理總裁範晶的觀點與何超類似,他給互聯網醫療領域的創業總體水平打了59分。範晶沒有回避互聯網醫療全行業虧損的現狀,他認為現階段互聯網醫療創業並不理想,達不到及格水平,隻有找到營利模式,情況才能轉變。
不過,這位曾經當過醫生,在國家衛計委任過職,從體製內走出後加入過春雨醫生的跨界專家,仍然對行業發展充滿信心。他認為互聯網醫療提供的是一個有價值的服務產品,能夠得到用戶的喜歡,繼續做下去有可能找到適合的商業營利模式。
相比上述兩位業內人士,MediCool醫庫軟件公司董事長塗宏鋼更悲觀,他給的評分低於50分,並且自嘲自己“明顯拖了行業的後腿”。“整個行業都沒有讓投資機構掙到一毛錢,全行業都在虧損。”他的一個判斷標準是,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目前依舊沒有盈利。
在他看來,雖然全行業沒有給投資人帶來回報,但補貼了很多用戶,用戶習慣已經得到培養。他預測,接下來獲益的將是堅持到最後的幾家巨頭。“最後留下的幾家要被催肥了”。
不過,不同背景的人看互聯網醫療的角度也有不用。螞蟻金服創新及智能服務部總經理王博給互聯網醫療行業打出了90分的最高分。這位被論壇嘉賓戲稱為“高富帥”的行業參與者坦言“我們不需要賺錢”。
王博表示,他們對醫療行業的長周期有明確的認識:要有足夠的耐心來參與行業發展。而從過去幾年從業人員的努力付出和對行業的推動考慮,高分是應得的。
光有耐心還不夠,還得早做準備。在“最嚴”新規發布前,許多互聯網醫療公司已經開始布局實體店。春雨醫生、丁香園、阿裏健康、寧波雲醫院、微醫集團、就醫160等早已開始線上線下結合的發展模式。
醫療行業不同於金融等其他行業,單純通過互聯網獲取的患者信息不足以支撐醫療服務。“互聯網公司做醫療,一定要有實體(線下醫療機構)。”何超說,這一思路幾乎已成行業共識。
範晶也表示:“大家都承認未來醫療一定是線上加線下,實體的醫療機構也都在做轉型,考慮互聯網化。”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互聯網醫療公司都有能力建立實體醫療結構。醫療服務機構動脈網於2016年發布的《互聯網醫療企業生存報告》指出,在上一輪死亡的互聯網醫療企業中,其創始人的互聯網背景是一個關鍵詞,而醫療領域出身的創業者,其創業公司的死亡率最低。“醫療管理是非常專業、非常精細的一個工作,所以需要相應的比較成熟的團隊。”範晶說。
最後更新:2017-06-20 18: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