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79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AMD戰略逐漸明晰

 從上世紀80年代到2011年,AMD一直以挑戰英特爾為己任。在將自己塑造為通用CPU市場悲情英雄的同時,英特爾也就成了AMD最大的心魔。所幸,從聯想CEO任上“平調”AMD的洛裏·裏德(RoryRide),迅速幫助新東家在近期認清了形勢,認清了自我。

  2011年11月21日,AMD發言人麥克·西爾弗曼(MikeSilverman)向外界指出:“我們正處於轉折點上。我們要做的就是放棄‘AMD對戰英特爾’的舊思想,因為今後將不再是這種局麵。”

  西爾弗曼沒有明言,但大家都清楚他所說的轉折點其實具有兩層含義,一是從產業角度道明了傳統PC(包括筆記本)市場已經進入了難以遏製的衰退時代——這也就是已故蘋果CEO喬布斯樂見的“後PC時代”;二是AMD必須勇於麵對“後PC時代”即將到來的現實,拿出切合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的新思維。

  關於這一點,美國市場研究公司MercuryResearch分析師迪恩·麥卡倫(DeanMcCarron)即認為,AMD必須作出改變,跟上消費者的“口味”。“現在世界上正進行著一種大的格局重組,所有公司都在應對新形勢。”

  坦率地講,西爾弗曼這話說得晚了點。但好飯不怕晚,說了總比不說好,至少讓人看到了AMD願意重新崛起的願景。

  AMD原本希望通過眾多的反壟斷訴訟奪取更多的PC處理器市場份額,但事與願違,份額不升反降。長期以來,AMD在通用CPU市場上大幅落後於英特爾已是不爭的事實(MercuryResearch發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數據顯示,AMD的市場份額為18.3%,英特爾則高達80.9%),並且,綜合各方麵的實力來看,它想撬動英特爾在X86市場上的霸主地位,多少有些力不從心。因此,自從移動終端市場突然興起,業界即有觀點認為,AMD不必再執著地把自己綁定在英特爾的戰車上,應該盡早結束這段“抗英(英特爾)史”,投入更有前景的移動終端市場。

  但是,裏德的前任德克·梅耶(DerkMayer)先生似乎不相信移動終端市場會大肆衝擊傳統PC市場。所以,在他加盟AMD的2008年,當華碩、宏碁在這一年裏一手促成上網本大熱之時,他拒絕進入這個市場;當蘋果在2009年推出讓全球消費者著魔的iPhone3GS,在2010年推出大賣特賣的iPad之時,他仍然表現得無動於衷。

  其實,在這個時期裏,無論是梅耶先生手裏的業績報表,英特爾的動向(2008年推出了麵向上網本市場的“淩動”(Atom)架構,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移動計算平台),還是惠普、戴爾、聯想、宏碁和華碩等傳統合作夥伴的表現(均有推出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的大動作),以及IDC、Gartner發布的行業數據等多種情報都在表明,傳統PC市場正在下滑,移動終端市場才更有可為。

  令人惋惜的是,梅耶先生磋砣了寶貴的3年光陰。他不僅令AMD在通用CPU市場上無力翻身,更導致其被移動終端市場拋棄。當然,最終他也被AMD董事會拋棄——他於2011年1月下課。有意思的是,和他一樣短視的宏碁公司前任總裁蘭奇也在2011年被宏碁董事會“掃地出門”。蘭奇因錯估形勢,過分相信上網本的生命力,而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進攻麵前束手無策,最終給宏碁帶來曆史上最大的虧損。

  理清了上述線索,AMD放棄對戰英特爾的邏輯就很好理解了。就目前而言,堅定X86戰壕的英特爾和AMD都是移動終端市場上的弱者,它們都正遭受著遵循ARM架構的高通、三星、博通和英偉達等企業的封堵。而要實現有效突破,AMD就必須有一個清晰的移動終端戰略,產品目標則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

  對於這一點,有觀點認為AMD董事會之所以挑選裏德接班,就是基於對移動市場的考慮。裏德被視為在幫助聯想製訂移動互聯網戰略上貢獻不菲,他帶領聯想推出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

  作為一家鍥而不舍地和英特爾在技術、市場兩線作戰長達20多年的老牌企業,AMD的技術創新實力是不容置疑的,它在低功耗、高性能等方麵已經具有了領先優勢,並且,AMD是迄今唯一同時具有APU(加速處理器)、CPU和GPU(圖形顯示芯片)技術的企業。因此,可以認為,一旦AMD找準發展方向,高通、三星和博通等必將看到一個難以對付的新對手。

  正是因為調整了戰略,AMD對2011年第四財季的業績有了樂觀預期,將銷售收入上調到17.1億-17.7億美元,環比增長1%至5%,這一預測超出多數分析師的預期。也正是因為受到AMD重構戰略和市場轉良的影響,2011年11月23日,惠譽評級機構將AMD評級前景從“穩定”上調至“積極”。

最後更新:2017-04-02 15:15:22

  上一篇:go 2012雲計算架構師峰會圓滿落幕
  下一篇:go 智能手機的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