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002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物聯網時代需要開放、好用及可信的平台

進入2017年以後,物聯網(IoT)的發展將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這個階段,企業構築的平台將以開放、好用及可信為重要概念。

前不久,英國調查公司IHS發表報告說,2015年IoT鏈接的網絡機械數量為150億台,主要是個人計算機、企業的辦公機械及部分企業的生產機械。但十年後的2025年,按IHS公司的預測,這個數字將會增加4倍多,總數達到700億台。

不僅是我們的電腦與電腦之間,手機與電腦之間會實現網絡連接,家庭中更多電器產品會和互聯網連接起來,交通、醫療、生產製造的連接也將變得更為廣泛。

企業依舊是IoT的設計、運營主力軍。如此多的生活、生產信息,被放到一個個平台上以後,個人、團體、國家及世界經濟將會發生重大變化。掌握這個變化主動權的企業,勢必能夠在這輪技術革命中獲得優先發展的機會。

機器人學會學習,人做最終判斷

上百億台機器通過互聯網連接在一起後,信息的收集,新指令的發出等等,將成為一種趨勢。

比如,裝配線上的零部件不夠時,由於機械與機械是互聯的,生產線上的智能(AI)機械就會發出指令,采購、運送新的一定量的零部件過來。

AI的下一步該如何邁出?環球網特約記者在日立製作所看到這樣一項實驗。

讓日立研發的AI機器人學習蕩秋千,給其製定的目標是:最大程度提高蕩秋千的高度。在實驗開始之前,並未給AI機器人下達任何程序上的指令。通過自己在踏板上的運動,AI機器人發現彎曲膝蓋、用力往下蹬,可以讓秋千前後搖動起來。我們人類蕩秋千也是采用這個方法。

於是AI機器人馬上就學會了通過彎曲膝蓋蕩秋千的的方法,但日立的研發人員很快發現,人類隻會向前彎曲膝蓋,蕩起秋千, 而AI機器人的關節前後均可彎曲,向後彎曲也能加大秋千的蕩幅,由此AI機器人比人類能更快地進入到了蕩秋千的最高幅度。在力學理論的使用上,超越了人的能力。

這樣的學習功能,在商界有哪些可以使用的地方?

“日立在14個領域通過57個具體案例,提升了物流、唿叫中心、流通等領域企業的效率。”日立製作所東原敏昭社長對環球網特約記者說。

在物流方麵,通過AI分析每天的出貨作業結果,並生成第二天的改善方案,成功將作業時間縮短8%;在客戶中心,AI通過計算員工行為數據,分析管理人員對員工的問候與訂單轉化率之間的關係,推斷出問候順序,使訂單轉化率提高了27%;在零售行業,AI則通過細致分析顧客和店員的行為,找出了配置店員即可提高客單價的“關鍵位置”,將客單價提升了15%。

把AI做成平台

東芝在2016年11月發表了一款正在研究中的AI零部件,這款新部件可以進行深層學習,可用在自動駕駛、無人機及監控攝像方麵。一個比較大的特點是,新部件1.9×1.9厘米大小,但上麵裝載了32,000個電路,用1度電可以在1秒鍾內進行48.5萬億次演算,具有了較多的“大腦”功能。同樣,在2014年,IBM也公開過其設計的具有大腦功能的AI零部件。

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把AI做成通用平台的需求越來越高。日立推出了“Lumada”IoT平台。在東京,環球網特約記者采訪東原社長時,他說:“日立將人工智能、數據處理、大數據分析、機器人技術、即時控製技術及信息安全放到了Lumada這個平台上,實現了對多種數據進行快速、綜合分析,同時將分析結果能夠用可視化的方式,提供給最後發出指令的負責人。”

環球網記者采訪到了這樣一個事例。日立通過收購Pentaho公司實現了多種數據的迅速整合、分析、可視化,將其應用在船舶維修保養上,一年能幫助企業削減成本達50萬至150萬美元。通過收集傳感器數據、船舶控製信息及過去維修等方麵積累下來的記錄,並將這些數據進行統合分析,由此對零部件更新、人員調配等做出最優選擇,在提升船舶工作效率的同時,大大節省了維修保養費用。

過去人工智能往往隻限於單一的工作,但將人工智能置入Lumada平台上以後,它就成為了信息的收集者之一,將現場數據、顧客需求整合分析後及時反饋到負責人那裏,工作效率自然會得到大幅度提升。

把AI技術與IoT進行統合,這將是今後企業進取的一大目標。日立在構築相關平台時,“開放、好用及可信是我們的最大特點。”東原社長說。這個平台首先能夠對任何企業、組織開放,但同時又必須能夠確保信息安全。為了保護信息安全,通常的做法是加入各種繁雜的手續,但日立在構建平台時,好用是首要設計理念之一。

目前,日立正在加速在中國推廣Lumada平台,希望能夠切實地幫助到更多的中國企業。作為有數十年IT技術積累,上百年製造經驗的企業,日立在構想、設計IoT方麵的做法值得關注和借鑒。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最後更新:2017-07-19 16:02:50

  上一篇:go  構建全渠道零售平台及營銷場景解讀
  下一篇:go  物聯網智能技術引領互聯網新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