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GAITC專訪|智能體育分論壇執行主席戴維鏞
2017年5月21日至22日,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中國中文信息學會主辦的“2017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大會”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拉開序幕。本次大會為中國人工智能權威大會,以“交叉、融合、相生、共贏”為主題,將匯聚多位全球人工智能學術界和產業界著名學者、頂級專家和業界精英。
為了探尋這次國際頂尖AI大會的風采,本次大會體育分論壇執行主席戴維鏞老師接受了學會特派記者的采訪,與我們分享了體育智能化的深刻見解。
原國家體育總局電子信息中心主任。原信息產業部重大工程專家組成員。總裝備部指揮技術學院、北京聯合大學、北京體育大學、武漢體育學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導師。原中國無線電運動協會副主席。原中國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原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資深副理事長。中國辦公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
1、人工智能就是把人工通過軟、硬件製造智能實體,實現智能化
人工智能,智能即智慧和能力,人工智能即人通過智慧和能力製造的智能實體,讓人們對數據、工具、智能機器等更便捷的使用。
我是一直從事技術和技術領導工作,從我的工作中深切體會人工智能一直在各個領域不斷得到應用和發展。1958年從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畢業後來到甘肅酒泉東北地區海拔1000米的戈壁灘上做起了技術助理員,1984年參與指揮了第一個通訊衛星的發射,隨後聽從組織指揮來到了北京為1990年北京亞運會做準備。
在我的技術生涯中,在發射基地,我們逐步將人工,通過軟件、硬件,製造智能實體,實現智能化。如發射係統的指揮係統,完全按程序自動進行,測控係統更是如此,捕捉到目標的所有數據傳輸至主機中自動處理後,供領導者決策和事後處理、分析。無論是導彈發射還是智能體育,在我看來都是把人們的想法變成程序寫進計算機,再交由計算機來自動執行。
當時1960年出現了一個電子管計算機,每秒100次。計算機的輸入設備是光電設備,程序要打成孔進去;內存是由磁芯組成的,用來記錄計算機的兩個狀態——1010,這麼一個最簡單的,但起碼速度要快多了。它可以把你的一些人工的想法、你處理的東西編成程序,經計算機自動的處理或判斷給出一個初步結果再由你來分析,這個就是智能設計的實現。
在體育領域,在運動員選材、訓練、比賽均智能化,(當然要逐步提高完善)在選才中,在訓諫中,如跳水、遊泳、舉重、跳高等。在比賽中,從1987年第六屆全運會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智能化進了一大步。
2、體育智能化便於運動員的選材和科學訓練
如果拿過去標準放過去,有些運動員是不夠格的,諸如腿短,人矮,這能行嗎?競技體育首先選擇的是運動員人才,過去基本全靠教練去看這個人腿長不長來選拔人才。現在我們就不能靠肉眼來看了,對人才進行測試所得測試數據看是否符合培養的標準。
再加上科學訓練,什麼叫科學訓練?這個我搞過,比如我舉一個例子,運動員首先要有個起跳高度,然後就是你反轉,最後壓水花,跳的這個高度是什麼,能夠反轉的速度,加速度是多少,然後壓水花怎麼樣,過去是用攝像機拍下來然後將視頻信息給轉化成數據信息,數據信息變成運動軌跡圖兼人體棍圖,再輸入給計算機做處理,處理完後會反饋給現場教練一個運動軌跡圖。教練再根據這個圖進行分析指導運動員。過去單靠感覺,現在有了數據分析一下子就能看的很清楚。其他舉重、跳高也都一樣。
3、智能化將競技體育中人的前期工作都變成程序寫進計算機
1987年第六屆全國運動會在廣州,當時我就說一定要上計算機,因為過去的人工效率太低下了。我當時的想法就是把人的前期的所有工作都變成程序、語言、經計算機處理出結果來輔助人類提升效率。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過去短跑比賽,從開跑就掐表計時間,到運動員撞紅線到紅線斷了掐停計時器,完全是人工的。再比如鉛球,扔出去了落地就有一個點,過去用皮尺來測量,現在是通過測距儀自動測量一下子就能讀取數據來反饋給計算機做處理。計算機處理了的這個還隻是個單項,計算機處理完之後還要再進計算中心,所有單項的東西都要經過田徑場的分中心計算機做綜合處理。所以智能化的很多東西,導致過去的人工操作想起來很可笑的。
比如說我再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一個運動會首先是要報名,我叫注冊,那麼報名過去是怎麼報呢?就是用紙寫好,就報名了,後來慢慢進步了,用傳真機傳遞給你,有的傳真好,有的傳真很差,像個別落後國家傳真機看不清楚,甚至性別都沒有。現在都是網上報名,後來你要報名注冊就要進計算機裏麵,然後方便編排,任何一個短跑也好,都要編排,預賽、複賽、決賽,你要編排,過去完全靠人工,現在都是計算機,比賽進場需要檢錄你是不是這個人,檢錄完之後進去比賽,完事出成績,成績出來還要公告,這公告還要便於查詢,從你注冊報名,到比賽,再到出比賽結果,計算機替人類進行繁重的運算,替人類節省了很多時間。我的感覺,這些都是智能化,人工智能化的發展,不斷的把我們的想法、設想做自動化,原來人們所做的一切現在都交給機器自動去完成,而且還向前發展了一步。
4、大數據助力群眾體育
現在健身、休閑、養生、購物、旅遊融合發展的今天,智能化無處不在。群眾體育即全民健身,包括去場館、去健身房、去公園訓練,如健身為例,用APP查場館、建檔案、請網上教諫,通過穿戴設備提供數據,提出數據結論,修改訓練計劃,更科學的訓練。
也許我們還沒有完全發展到理想的那一步,但都逐步會實現的,所有的這些東西都是智能化的,現在我們正規的才是這樣,多數還屬於落後狀態。
5、體育智能化的發展最大阻礙是人們的接受度不夠
我在搞體育信息化過程中感覺最深的是——辦公自動化、智能化必須是一把手工程,得不到領導的重視你是幹不成的。為什麼?因為標準要統一。
過去幾十年的標準圈內人已經都習慣了,你叫我改我不改,訓練一個運動員大概是七到八年才能成才,你如果搞砸了怎麼辦?我培養一個全國冠軍、世界冠軍不簡單的,所以會遇到抵觸情緒。體育智能化的阻礙是開放性不夠、人們的接受度不夠,盡管思維在發展,但我個人認為遠遠不夠,現在體育智能化是落後的,正因為落後它麵臨的發展空間就太寬廣了。
而且現在體育迎來一個最好的機遇,它得到中央和習大大的重視,不僅體現在號召還體現在落實執行,2020年世界籃球錦標賽、2022年冬奧會、2022年杭州亞運會都是最好的機遇,場館要建設出來供給全民使用,這是一個發展機會,人們現在重視它了。所以我自己感覺大數據來了,計算力和存儲力提供基礎支撐,然後就是一幫人做大數據分析,最關鍵的是前頭的場館智能化要建立起來,這個發展的空間太大了,唿籲這些人工智能科學家們來支持這個體育事業。
本文來源於"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原文發表時間" 2017-05-10 "
最後更新:2017-05-22 11: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