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人擇業不分“高低貴賤”
前不久,中國媒體廣泛報道了一條有關“中日兩國青少年女性的職業抱負存在巨大差異”的消息。
日本一智囊機構的一份調查稱,中日兩國青少年女性的職業抱負存在巨大差異。在中國16至19歲女性青少年的職業選擇中,前5個理想職業包括公司總裁、首席執行官或者高級管理層、教師。而日本女孩的前5個職業則包括家庭主婦、空中乘務員和兒童保育員。由此中國媒體得出結論:“中國女性比日本女性上進。”
身在日本,我感覺這個調查是比較真實可信的,中國媒體所得出的結論也是理所當然的。但這個調查結果也反映出,中日兩國人的職業觀念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這裏有意識形態、民族習慣、國情等差異。在日本的幾年中,我著實感受到了該國“職業不分高低貴賤”的民眾意識。
記得剛來日本的時候,打的第一份工是在一家調料廠,夜半時分站在工廠的流水線前衝洗沾在煮熟雞蛋上的小碎蛋殼——其實煮雞蛋與剝雞蛋殼本來全是自動化的,我們的工作隻不過是彌補機器的不足罷了。我就在那兒連續站幾個小時幹著那簡單枯燥的活兒,心裏想著在國內可以坐在窗明幾淨的辦公室上班,而在這兒卻成了簡單體力勞動者,眼淚幾乎就下來了……不過這些情緒在後來學會了日語、與日本人交流之後就煙消雲散了。
在日本,很多大學生都是邊念書邊打工,通過正當的勞動而獲得應有的報酬是很自然的事,哪怕是體力勞動。打短工的現象也很普遍,有的學生放假後打一個月的工不過是湊足去海外旅行的錢,有的家庭主婦打一段時間工是為了買一款名牌的皮包……我真切地感受到工作與生計的聯係,隻要付出勞動你就能維持生活、改善生活,進而實現大大小小的人生目標。也許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們更能體會到這一點,因為打工是以小時計工資的,他們為了錢而工作的意識特別強烈,至於做什麼反而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職業不分高低貴賤”意識的形成是需要一個富足的社會物質基礎來支撐的。當一個從事體力勞動的人的收入與大學老師的薪水相差無幾時,當一個老太太每周在超市當幾天收銀員,半年下來就能湊足去歐洲旅行的費用時,大家還用得著太在意職業的選擇嗎?當然,追求通過職業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謀生手段結合起來的人還是很多的,因此,日本也存在部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但在我看來,他們都是“挑剔”的人——想做喜歡做的事情,這是在一個溫飽問題比較容易解決的社會裏,人們對職業提出的更高要求。
起初我無論如何都想不通為何有那麼多的日本女性甘願做家庭婦女,整天和柴米油鹽打交道。那多無聊啊!後來我才從人們常掛在嘴邊的“專業主婦”這幾個字裏讀出味道來,原來主婦也無異於一種職業!當一個人的工資足以讓一家人生活得很愜意時,確實是不需要夫婦倆人都拋頭露麵了。日本人的家特別潔淨,飯菜總是精致且搭配有序,這就是“不上進”的日本主婦的功勞。在中國,幾十年來,“婦女能頂半邊天”的結果恐怕是讓女人變得不像女人。
在中國提起“政治家”這個詞,也許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國家領導人;在日本,政治家是職業之一,參與競選議員的人到處奔波拉選票,如果失敗了,落魄得很,仿佛失業似的,有人甚至生計都成問題。“政治家”首先就應被當成職業來經營,從事政治這一行,並非直接與個人權勢掛鉤,也許民主社會的最大意義就在於此。政治家也失業,這一點最能讓我感受日本的職業平等。
在一個社會裏,如果每個人都想當總裁,正常嗎?這是浮躁世相的表征。社會需求是多樣的,人的能力也確有高低之分,製定一個適合於自己的目標是必要的。中國人喜歡望子成龍,其結果大多是勉強孩子去做不願意做的事,因而失望總是難免——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能實現家長的期望。而日本的孩子在談未來的理想時,即使他說自己想成為一位普通的店員,家長也會頷首給予鼓勵。
博主簡介:日本媒體評論員
最後更新:2017-04-04 07: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