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75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中國人的敗家子培訓法

所謂的“三代”並非一個確切的時限,隻是講富貴不能長久而已。有的可能當代、二代即衰落,有的可能四代、五代才衰落。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怪現象?許多人在分析研究,得出不少答案,本人認為,是社會體製與人的本性共同造成了這種現象。

中國的首代創業者都是兢兢業業,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奮發向上,最終創下偌大家業;二代人目睹父輩創業的艱辛,受到父輩的教育影響,還能夠守住家業甚至還有所發展。但三代、四代人則不然,他們從小享受父祖輩的福蔭,倚仗父祖輩的權勢,周圍馬屁精環侍,真的是心想事成。他們不但進取心消失殆盡,還有不少成了紈絝子弟,甚至成了“衙內”、“惡少”,橫行鄉裏,為害一方,吃喝玩樂,無所不為。長輩又不注意引導,而是溺愛嬌縱,這樣他們不成敗家子都難。

另外,我們自古以來的價值觀造就了“家天下”意識,國與家不分,權位與財產在可能的情況下都要“下傳子”.這種意識形態的形成也是中國富豪不願投身公益事業的重要原因。

之前,北京大學要建高爾夫練習場,立即引起公共關係危機,最後這一貴族計劃不了了之。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後,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宣布:目前國內最漂亮的高爾夫球練習場將在廈門大學建成投入使用,2006級廈大學生都要上高爾夫球課,其中對管理、法學、經濟、軟件學院的學生還是必修課,每個學生都要學會打高爾夫球。廈門大學認為這是精英教育的一部分。

看看廈門大學的創舉就明白:精英教育,就是要讓幾個專業的學生把高爾夫球當必修課。你到世界各國找找,其他哪個國家有這樣的做法?這大概可以進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了。我們為什麼能這樣獨步於世?因為我們對精英有與眾不同的理解:精英就是人上之人,就必須接受享受人上之人的生活的訓練。

以中國的國情,高爾夫是一般人玩不起的,是絕對的上流社會的運動。所以,不僅大學要建高爾夫練習場,上海等地的新貴們把六七歲的孩子也送到貴族學校學習高爾夫,惹得美國人把這種事情登到《紐約時報》上,讓大家看暴發戶的熱鬧。

美國百森商學院雷納德·施萊辛格曾說,精英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繼續成為精英,但是,美國許多富人特別注意不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富人,以防他們小小年紀就因為覺得有依靠而不思進取。但有些家庭的財富是蓋不住的,比如豪宅、飛機、遊艇等,怎麼可以不讓孩子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常常想盡辦法,讓孩子覺得這些財富和自己無關。

我一個朋友,不算有錢人,但她的父親是一“常青藤”(美國8所著名高校組成的學校聯盟)學校的前校長,丈夫是另一“常青藤”學校的終身教授,說她是文化貴族不算過分。她就堅持把孩子送到公立學校,她覺得私立學校容易在富家子弟中培養一種entitlement(大致可以翻譯為“理所當然的特權”).還有一些家庭,幹脆自己掏腰包,讓孩子去非洲、拉美、南亞的貧民窟當誌願人員。

美國的精英教育多種多樣,也造就了許多失敗的家庭。但是,被社會奉為主流的精英教育,特別是針對那些精英家庭的孩子的精英教育,所強調的一個基本點是如何去掉孩子意識中的特權意識,讓他們意識到一切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掙來。而要成為精英,就必須有“領袖才能”.這種才能體現在和民眾的溝通能力上。所以,精英教育強調的是如何了解下層社會,而不是在自己的小圈子裏玩。

我們的精英教育則正好相反:我們刻意培養的是人家想去掉的特權意識。高爾夫就是這種特權之一。我們強調的不是精英向社會提供什麼服務,而是精英要在社會中享受什麼。人家注重的是創造,我們注重的是揮霍。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所以成為千古名訓,大概是因為很少有人這樣做而變得格外珍貴吧。高爾夫課顯然是有高度的前瞻性:它對那些大部分還一事無成的學生傳達的信息就是“先天下之樂而樂”,甚至是在天下皆憂時怎麼自己獨樂。這難道不是世界一流的培養敗家子的課程嗎?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說中國永遠無法成為世界的超級大國,那是因為中國沒有培養精英的文化精神。我看這是至理名言。中國還沒有富,怎麼富的門路也沒有找到,但富了之後的揮霍之道已經被設計得如此精致。

難道這就是中國的未來?

最後更新:2017-04-04 07:03:20

  上一篇:go 讓Win7係統屏幕來個大翻轉
  下一篇:go 2013年對蘋果的期待 值得關注的iTV和iOS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