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4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新秩序下 網絡安全進入新形式

飛速發展的互聯網行業背後,互聯網安全問題正在成為隱患。本周二,以“安全新秩序連接新機遇”為主題的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安全領袖峰會(Cyber Security Summit 2017,簡稱“CSS2017”)在京召開。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互聯網產業安全交流盛會,CSS2017 匯聚了全球安全產業中的領袖級人物,包括“世界頭號黑客”凱文·米特尼克(Kevin Mitnick)、Visa副董事長兼首席風險官艾睿琪(Ellen Richey)、IBM Security全球首席資訊安全架構師Chenta Lee在內的安全大咖。峰會同時聚集了超過500家機構和企業的5000餘位代表參會。

中央網信辦網絡安全協調局副局長高林在開場致辭中表示:“網絡安全法的實施為產業整體帶來了新秩序,我們講安全必須和發展通盤考慮。建立網絡安全保障體係,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網絡攻擊全球化 網絡安全進入新形式

隨著“互聯網+”的持續推進、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網絡安全也發生了重大改變。一方麵, 隨著2017年6月1日《網絡安全法》的全麵實施,產業發展進入有法可依的階段;另一方麵,從席卷全球的“WannaCry”勒索病毒,到卷土重來的“暗雲Ⅲ”病毒,再到升級傳播手段的“Petya”勒索病毒,也警示人們,當下信息網絡安全的威脅正不斷升級。

數據顯示,2016年共發生1800起數據泄露事件,近14億條記錄外泄;據估算,2016年,因垃圾短信、詐騙信息、資料泄露等原因,國內6.88億網民的經濟損失高達915億元。

據騰訊安全統計,2017年上半年,電腦端和移動端共檢出惡意網址數量超過1.83億。

騰訊首席運營官任宇昕認為,信息安全已經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神經係統。新形勢下,信息安全已發生結構性改變,其責任主體從單純的政府及專業安全公司轉變為所有參與數字經濟的企業;信息安全公司也將由獨立的第三方產業轉為深度融入數字經濟領域,成為數字經濟的神經係統;行業合作機製也麵臨改變,技術共享、全球協同將成為新時期信息安全保障機製的重要基礎,人才、技術、體係都將不再孤立存在。

任宇昕指出,我們應該從社會安全意識、應急響應機製、基礎建設投入、法治保障體係四個層麵入手,構建保障數字經濟發展的四條“中樞神經”。

合作成新秩序下的網絡安全之道

對於日益嚴重的網絡安全問題,騰訊副總裁丁珂表示,新秩序下,網絡安全、信息安全領域主要麵臨三個方麵的挑戰和威脅。第一,用戶的隱私保護正式提上議程,打擊個人信息泄露犯罪有法可依;第二,企業責任更加明確,每個企業都有明確的責任來保護用戶的財產和隱私安全;第三,在有法可依和製度保障上,《網絡安全法》會為行業合作提供指導性意義,隨著全行業對網絡安全的重視程度提高,對網絡安全的投入力度加大,將催生更大空間的網絡安全市場和更多合作可能。

丁珂表示:“正是基於國內、外網絡安全環境所呈現出的新特性和新挑戰,企業、機構、產業、政府應該聯合起來共建信息安全生態,分享安全技術、安全數據,打破產業及企業壁壘,持續深化信息安全的高端交流與融合,以形成長效動態防禦體係,共同抵禦安全威脅。”

丁珂還認為,在構建長效的開放、合作機製過程中,具備安全能力的企業更應帶頭起到表率作用,用範式效應促進安全產業的更多、更開放的聯動協作。

以騰訊為例,在WannaCry抗毒保衛戰爭中,騰訊安全團隊積極與金山、知道創宇等安全團隊進行聯動,共同抵禦病毒;騰訊安全團隊還聯動公安部門、運營商、全球100所高校,第一時間向用戶推送了安全開機指南,以及病毒疫情的分析情況等信息安全服務。

談及互聯網安全未來,丁珂指出,新形勢下,消費者應提升安全意識;企業要把客戶數據的安全當成重要資產來保護,未來其他資產可能都不如用戶數據的價值大;同時希望政府及監管機構能有一個更前瞻性的牽引來指導行業往前發展。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最後更新:2017-08-22 11:02:44

  上一篇:go  我國網民規模已達7.51億 但網絡安全值得警惕
  下一篇:go  筆記:Driving Architectural Simplicity - The Value, Challenge, and Practice of Simple Solu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