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46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知識分享的五種用戶價值:從付費動機談起

我一直認為,付費購買知識的動機是多樣性的,而動機一定對應著產品的期望價值。表麵上都叫做“知識/內容分享”的各類產品,實際上提供的產品價值有很大的差別。


1. 信息處理的價值

比如訂閱李翔商業內參,用它來控製無目的資訊瀏覽行為。內參主要有兩大主題:近期企業大事件評述,大佬們的商業觀點,屬於商業類資訊裏,碎片化的熱門觀點整理、匯集、轉述。

它的工作取代了我自己上網篩選瀏覽商業新聞的過程,內容大概和我的自主瀏覽行為差不多。我可不可以不花錢訂閱呢,當然可以。

隻不過,當我算了算每天泡在資訊網站中浪費掉的時間:
  • 比如花時間看了博人眼球、站不住腳的觀點;
  • 比如在多種類型內容中往返,看了半天發現什麼也沒記住或者啟發;
  • 比如被評論撕逼牽扯進去忍不住說兩句站個隊…
我還是乖乖的借助它來把我從沉迷無效資訊不可自拔中救了出來。

脫離知識付費領域講,各類垂直公號在內容上的篩選和持續推送,以及資訊聚合平台的個性化分發,也大多屬於信息處理的價值。

除了資訊內容,還有各種檔案資料的匯總,比如某公號,囊括各種報告,行研分析時必備。這些內容百度上找得到,但比之專門花時間,去長久而持續的在百度上了解一個領域的全貌,通常我們更愛《一文讀懂XXX……》這種head first類的精華綜述,符合海量內容時代的需求習慣:快捷、速食、可收藏(延遲消化)。

於是,這些經過處理的一條條信息,就像我們為了“過冬”而收藏的鬆果,我們關注了一個又一個鬆果倉庫,認為總有一天會翻出來用。

那麼,做某個領域、某個特定人群類型的長期內容整理,滿足提升個人效率、降低知識焦慮、邊際成本低、可規模複製的特點,對個體確有價值,還能商業化,吸引一定規模的付費群體。

由於該價值產生的門檻較低,在初期傳播滲透或是逐步麵臨競爭的時候,這類內容中沒有特點和品牌的,會有較大劣勢,往往會敗於個人品牌和影響力,不能占據用戶認知中的一角。

個性品牌不僅會篩選掉非目標用戶,同時也會留住目標用戶。草根生產者需要在前期摸索出一定的套路,或者叫做細節中的定位和個性原則,並以此占據用戶心智。

除了上述垂直資訊的例子,還有一類知識/內容,我們付費買的主要也是它的信息處理價值,那就是更接近教育產業的係統培訓課程。老師幫你從經典中找好重點,想好怎麼吸收最容易最合理,安排好學習路線,這就是在做信息的整理和分發設計。

培訓課程是一個近乎標準化的產品,需要內容生產者或者組織有一定權威性,用戶期望用大投入換取大產出,購買決策時,功利心較強,在產品設計和運營的時候會著重圍繞製定行業標準和規則、突出可見成果來做,例如coursera的certificate(結業證書)。當然購買係統課程的用戶,通常同時看重課程的約束力價值,這點在後麵會提到。

一種是行業觀點、知識點的分布式生產,口味各異,按需取食。一種是更通用的係統教育,得標準化,去差異,有權威性。總之,這類通過信息處理過程產生價值的內容,都具有提高效率的特點,需要盡可能找準目標群體,規模化大量複製。

2. 信息的稀缺性價值

對於這類內容,我的付費動機是直接的經驗獲取。比如純銀的博客,kent.zhu的知乎,程浩的公號等。這些各自領域的專家或者大牛,經曆的事情和獲得的感悟,都是拿真金白銀的商業教訓換來的。

在這個領域,其他人沒有/少有這個機會來踩這些坑,經曆的稀缺造就了經驗的稀缺,這些內容本身就是最有說服力的價值,同時,麵臨的競爭和取代風險幾乎沒有。

看這類信息,誇張點說有開闊眼界,升級認知的效用。這類內容往往在知識付費產品剛啟動時,作為招牌頭部內容來運營。這類內容需要在產品設計和運營時,保護稀缺性,提高單客收益,並做深做重到線下,去使之產生接下來要講的第三類價值。

3. 長期信息渠道(關係鏈)的價值

當內容生產者的有較強的個人品牌,那麼用戶或許不會滿足於幾次簡短的主題分享,用戶的購買動機會是想要建立長期的信息渠道關係,甚至是個人關係。

小密圈中最政治正確(符合產品slogan——連接一千位鐵杆粉絲)的就是大V付費圈,四個特性:長期關係、有互動、群主自治、介於微信的私密和微博的公開之間,簡直是完美的“V-粉”維係和收款工具。產品“在行”中,也有評論直言不諱希望和行家保持長期聯係。

各種線下分享和線上課程中,大家也更希望結識更多一條路上的人,此時真正的需求是關係鏈的建立,而關係鏈呢,其實就是一個長期有效的信息渠道。

大V用內容作為互動的載體,粉絲利用對內容的互動為人際關係的框架,來結識大V,或是結識追隨該大V的其他粉絲。

4. 群體歸屬/認同價值

現在草根的知識/技能分享越來越火熱,朋友圈裏幾乎每天都會有人曬,或是某種非正式課程的結業證書,或是某組織的線下沙龍。

本身學習這件事情,在文化之中一直是比較受人追捧的東西,給了用戶自發傳播的動力和熱情,同時滿足了用戶對自己業餘時間利用途徑的標榜。

社交中有很重要的一條:“分享即站隊”,人都喜歡表明立場、滿足自己的群體歸屬感。但是,分享者到底從中收獲多少呢?我們無法考證。但從在線教育課程的課程完成率中,我們可以推測的是:一定有一類用戶,在衝動購物並分享、治好短期焦慮、享受完了的群體歸屬和認同之後,草草了事並不關注所購買的知識本身。

真正的學習者,群體歸屬感隻是買課的附屬價值,而投機者朋友圈的點讚和搭話,則是這次付費的全部價值。

5. 約束力價值

有一類內容主,利用內容起頭,後來也去做了圈子,自律的圈子。比如跑步,早起,讀書,甚至寫作,總是有人願意花錢來請人監督自己做事。

這時用戶付費購買的動機,並不是每天推送的跑步讀書方法論、故事,而是購買後被拉進圈子的打卡權限。在圈子中,將自己的計劃公開,會自然的產生一種契約締結的感受,並以之來控製自己的懶惰或欲望。

除了上述的特例,通常約束力價值不會單獨存在於知識分享產品中,一般和其他手段結合來共同提升用戶價值,比如融合於知識分享中的限時觀看機製、在線課程中的班主任、作業限時提交機製等。

轉載於大山部落

最後更新:2017-06-12 17:01:57

  上一篇:go  我用宮保雞丁告訴你,IT男究竟是如何被外行逼瘋的
  下一篇:go  天貓618國貨大熱,這些品牌都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