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數字遊民麵臨的一些挑戰和應對舉措
隨著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一二線都市中開始盛行soho辦公,隻要有一根網線,一身超乎常人的技能,很多工作就可以在家完成,再也不用擠早晚高峰的地鐵、公交,徹底擺脫上下班打卡的約束。
眼下,國外的soho辦公已經成為人們主流的工作方式之一,同時digital nomad開始流行起來,隻要有無線網絡覆蓋的地方,想在哪兒辦公就在哪兒辦公,家都不用呆了;踐行digital nomad工作方式的人群被稱為數字遊民(數字遊民指無需辦公室等固定工作地點,而是利用技術手段,尤其是無線網絡技術完成工作的人),這已經成為遠程辦公領域的一個自然發展趨勢。
這種數字遊民的生活工作方式,在國內的接受度並不算太高,畢竟中國人是一個非常重感情的民族,但在國外已經被很多人踐行,尤其是歐洲一些國家的人們;不過,這類“數字遊牧民族”的人還是會麵臨不少的挑戰,下麵來看看他們中一些人的說法。
盡管我曾在五大洲旅行時也工作過,而且事實上有些旅行就是因為要履行專家義務而發生的,但我卻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名數字遊民。
為什麼呢?像數字遊民這類人群,一般會帶著自己的行李箱或背包外出半個多月。盡管沒有統一的定義,但他們名副其實真的是“流浪者”,旅程的艱辛和複雜遠不是那種充滿異國情調的商業旅行或者尋求冒險的度假所能代表的:他們是真正生活在路上的那種人。道路可能平坦,也可能迂回曲折或者麻煩不斷。
這些人與一般人完全不同,他們生活的無常性也許很對凱魯亞克(這裏是指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的作者,美國“垮掉的一代”中最傑出作家之一。)的胃口。
我與其中一些人談了談,和他們聊了聊數字遊民這種生活方式所麵臨的最大挑戰,以及他們的應對之法。
1.凱文·周(Kevin Chau),市場營銷自由職業者,旅行博客The Boarding Call的博主
現居住地:香港
周曾就職於一家初創公司,後來毅然辭職,成了一名全職自由職業者,並在博客上分享自己的旅行見聞。他提醒人們盡量不要將個人生活和工作混雜在一起。
挑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我遇到的最大挑戰是如何讓自己在工作與生活間達成平衡——它最終會讓工作與生活實現良性的融合。千萬不要想著在任何地方和時間都可以做點工作上的事,必須對自已有個要求,規定什麼情況下可以簡單查看一下工作事務,什麼時間不能這樣做。假如工作是成就你真心熱愛的事業的必要因素,那就沒法將其剝離出去了。每天給自己製定一套日程,再專門建立一套工作日程,這一招很有效。另外,假如不想工作,我還可以隨時取消一些日程。我使用不同的應用來管理工作日程與收發電子郵件,常用的效率工具應用有:Airmail、Fantastical與Harvest。”
2.鄧肯·福克(Duncan Falk)DesignFreund的網站設計師與開發者
現居住地:捷克共和國
挑戰:不能讓旅行成為工作失誤的借口
“對於工作而言,不讓工作受到旅行的影響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挑戰性的),同時這也是為了保持一種美好的旅行體驗。航班延誤、發生水災、無法上網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有可能會出現,而這往往又無法避免;但我不允許自己對客戶失信,告訴他們無法交付產品是因為旅行或其他別的什麼原因。因為要享受美好的個人時光,所以我不能讓服務出現問題。這就需要一定的計劃和靈活性,另外還得有問責機製,否則很可能在異國他鄉旅遊時,我卻要閉門不出,把整個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同時也毀了我的私人生活。
因此這裏就需要一種良好的平衡關係,還需要建立問責機製,但這都是為了讓事情變得更好,能夠讓我充分利用這種生活方式的優點。”
3. BrookeHurford,產品設計師,就職於Workfrom
現居住地:哥斯達黎加
挑戰:思念家鄉的親朋好友
“迄今為止,讓我最難受的是離開那些親朋好友獨自在外工作。不在他們身邊,這讓我感到很內疚。我沒法看侄女打籃球和我外甥的短跑比賽,也不能抽空去看看奶奶,或者在星期天開家庭聚會。我聯係家人的主要手段就是打電話和用FaceTime視頻通話,盡量多和他們聊聊。
我還有計劃地給他們寄一些小禮物,好讓他們知道我在想念大家。
...這一點對朋友也很重要!另外,我也計劃著讓媽媽和一些朋友過來看我。”
4.波琳·金(PaulineChin),IT支持承包商
現居住地:德國
金為了能夠認識一些具有相同生活品味的人,積極地參加了很多項目,其中就包括專為數字遊民舉辦的會議。
挑戰1:旅途中可能會感覺很孤單
“我覺得兩年後最大的問題可能在於,我不得不離開在各個技術社區裏認識的所有朋友。即使我以後再回到這個國家,也找不到當時的感覺了。每個人都過著自己的生活,當時的感覺和友誼都會改變。能跟你個人共同成長並變化的社區簡直太難找了。本地人不會像我這樣自由,而其他自由職業者也都有各自的步調。”
挑戰2:旅行必須有意義
“你早晚會離開一個地方,這會影響你和人們的交流。從心理層麵上來說,我發現自己開始變得不再願意和別人作深層溝通了。所以我開始主動地尋找一些當誌願者的機會。我總得對社會有所回饋。為了保持這種數字遊民的生活方式,就需要讓自己的旅行變得有意義。”
5.梅麗莎·吳(MelissaNg)Melewi創始人
現居住地:瑞士
作為一家遠程服務公司的創始人,吳既要四處奔波爭取客戶,而且還要處理由於辦公地點頻繁改變所帶來的種種麻煩,不過在此過程中,她學到了很多東西。
挑戰1:建立友誼和社群意識
“經常旅行會讓你很難有社群意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生活方式會讓你覺得自己很神秘,但也會使你開始避免與他人或朋友產生更深層聯係,因為你心裏知道,早晚都得告別他們,就像前257次所做過的那樣。”
挑戰2:“數字遊民”這一身份帶來的困擾
“有一次,我突然發覺人們不再問我“你好嗎?”,而是問“在哪兒呢?”,這一發現讓我刻骨銘心。人們的問題,以及他們與你的關係圍繞著你的生活方式、個人經曆和那些你去過的地方而展開(別誤會,這些問題回答起來其實很有趣)。但有時你會發現,所有人都是在通過你去間接地感受另一種生活,他們其實並不關心你這個人本身。這讓我覺得自己並非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隻是一副麵具,這種空虛感太糟糕了。自從意識到這一點後,我就開始有意回避這一身份,不想讓它成為我與他人交流過程中的重點。畢竟,這隻是一種生活方式,並非全部生活。我隻是恰好選擇了這種流浪式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具有數字遊民這一角色。”
6. Konrad Waliszewski,TripScout的創始人與CEO
現居住地:新西蘭
Waliszewski去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覺得數字遊民在生活方式多樣性、收入以及工作效率和產出上所得到的收益要遠遠大於其開銷,但這一工作方式也有一定的缺點。
挑戰1:官僚體製依然盛行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有時辦理官方文件所用的時間可能要遠超你的想象(當然,這取決於你是哪兒的人)。跟一些古老罕見的體製打起交道來讓人很抓狂。處理一些事情所花的精力超出了它們應有的程度。比如說,簽署某份合同時,對方不僅需要蓋章,並且還得要你親筆簽名,不僅如此,還需要公證人或類似官員的簽名。相比之下,發一份數字版合同多省事。”
挑戰2:日常工作習慣受到極大影響
“首先,通話所依賴的可靠且高速的Wi-Fi連接就是個問題,通常都沒有現成方便的熱點,你必須得去自己找。技術往往也是個麻煩事:與合夥人通話時,有十分之一的時間我都是在問‘現在能聽得見我說話嗎?’其次,你所在地的時區可能跟客戶或同事有所不同,為了適應不同的時區,你肯定會加班。最後一點,打造企業文化也需要很大付出,一定要慎重地與人溝通,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非易事。”
雖然數字遊民所麵臨的挑戰相對多,但還是有很多人願意采取這種方式去工作,我們也希望這種工作方式能逐漸深入人心,切切實實給廣大公民帶來生活的自由,未來某一天,我們可以真正實現:背上行囊,帶上家人,旅遊工作,旅遊生活,讓自己的人生充實有趣而多彩。
原文鏈接:https://community.clouderwork.com/article/view/599a8a089d9b8.html
最後更新:2017-08-25 16: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