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硬結合時代的設計:我們為什麼要做電動代步工具
”在原子經濟裏度過了童年,在知識經濟裏摸爬滾打了七年設計,碰上一個比特經濟蓬勃發展的現在。“這是邱懿武在個人主頁上對自己過往經曆的一段描述。
89年底生的邱懿武與3個同齡合夥人一起成立了雲造科技,現在他們更像一個和諧的設計工作室。雲造現在的大本營落在浙大紫金港一座白色大樓裏。敲開辦公室,清瘦的邱懿武年輕得讓宅客君有些意外。
從辦公室前往杭郊工廠的路上,我們一路閑聊設計,邱懿武用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來描述他們現在所做的事——“我們喜歡做有腦子的設計“。此後在一次電話裏,他聊到“設計其實是一個勞動和知識密集型的行業,說白了設計師和原始手工藝人沒有本質的區別“,也唿應了這個說法。
設計外包與設計轉型
宅客君在雲造的公室裏見到了各式的代步工具,還有他們自己在設計研發的“筋鬥雲“平衡滑板車。乍看,筋鬥雲跟同類滑板車的差異是外型做得漂亮,果然是出自設計師團隊之手。
雲造團隊的結構比較跨界,研究、設計、研發、運營的人都湊齊了,加上各個專業跨界。邱懿武說在雲造之前,幾個合夥人都創過業,也都失敗過。
在過去的幾年裏,他們的項目經驗從外企的中國市場研究和設計,到私董會的在線會議係統,再到現在跟電動相關的物流車、代步工具的軟硬件設計。而這些項目,他們參與的形式也從單純的設計外包變成設計入股(即他們深度參與一個產品,長期跟進產品的更新和維護,以設計資源置換股權)。
雲造目前的運營狀況很好,一年多的時間已經有過百萬的業務量,並且拒絕了兩次並購。目前他們已經確定了跟華睿和銀杏穀資本的投資,業務仍然處於很快的上升期。但因為人手和精力,邱懿武們開始隻挑一些和互聯網相關而且興趣的項目合作。
雖然現在業務狀況很好,但邱和他的合夥人們依然執著地在往產品方向轉型。在做項目的同時,他們有一支自己的研發小隊,根據自己的興趣在產能多餘的時候搗騰各種產品。
宅客君問過這個問題“既然我們現在過得好好地,為什麼開始動念自己做產品?”邱懿武的回答是做單純的設計有瓶頸,現在國內的設計公司都碰到這樣的問題,1-2年內他們處在很快的上升期,而5年以上的純設計服務公司會碰到增長的天花板,跟代工廠沒什麼區別。另外一方麵,在很多投資人眼中,設計不是核心競爭力,覺得是有錢就能外包的事情。雖然他並不同意這樣的觀點,但邱懿武說:”事實是設計公司就好比小說裏不斷幫人煉武器的俠士,但從來沒真刀真槍幹過。“轉型的風險大,回報也越大,就看自己的定位了。
他們現在開始在團隊內部和浙大嚐試設計+天使投資的方式,雲造對看好的項目投入設計支持和少量資金,將那些原本隻是從0做到1的產品放大,就像經紀人公司一樣將其從1做到10的放大效應,10以後的事情就交給那些和雲造合作的投資機構。更重要的是團隊內部業餘在做的項目,以後可以不斷剝離成立新的產品團隊,雲造會慢慢從設計師跨界到科技創業的小平台。
假如你讓一幫設計師來做代步工具
說回到電動代步工具,在國內普及度並不高,但同質化已然非常嚴重(比如宅客君在TB搜索平衡車,出來了3萬多條從幾百到數萬元不等的搜索結果)。這個問題在邱懿武和宅客君的討論裏,可以歸結成是:
像所有的傳統廠商一樣,這群人都沒有想象力。哪怕一點點的設計改進也是壁壘,而絕大部分還沒重視設計的附加值。還有,太多的廠商太低估國人的審美水平了。淘寶上千篇一律的平衡車或者滑板車或者獨輪車提供的是代步的功能,而在設計師的概念裏還有一個更高逼格的詞叫“體驗”,low一點的說法叫“互聯網思維或者設計思維”。
雲造在開發的代步工具在他們眼中,並沒有特別大的技術創新,而是不斷的用設計提升產品、體驗和品牌認知。他們認為設計師不是發明家,沒有必要把長時間投入風險很大的原創新下:
設計師應該像是廚師做整合創新,比如他們最擅長的就是重組產品的元素,如造型、肌理(UP手環)、色彩(ipod)、工藝(misfit),有了軟硬件結合的趨勢之後,設計可以做的菜品就變得更加豐富了。
在宅客君看來,產品的設計分為這麼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設計依附於功能,這時候的設計就像農民工的午飯一樣潦草,應付即可;
第二階段,為了設計而設計,這時候的設計就像嫖客找雞一樣勉強,花錢辦事,但總歸沒有那麼靠譜;
第三階段的設計是量體裁衣,知道產品的屬性,同時也拿捏得住技術和成本;
第四個階段便是壕,工藝不好燒錢改進,技術不夠砸錢研發——這是iPhone的例子。
雲造顯然屬於第三類。邱懿武認為未來(很快)還會有越來越多懂產品的設計師跳出來做產品。邱懿武這人有一點理想,他說以後他不期待自己能設計多麼牛X的產品,而是幫更多的設計師走出去。
最後更新:2017-09-13 1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