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澱】記錄電商時代下的技術人:訪談阿裏高級技術專家玄宗,我的十年阿裏路

《沉澱》是雲棲社區展示專家風采的人物欄目。它呈現每個專家獨一無二的人生經曆、認識和感悟的同時,也能幫助你沉澱技術,收獲對技術和人生的判斷。我們的想法是:“若你想精進為一個很厲害的人,不妨細細品味這些技術牛人背後的沉澱。”如果你想了解這些雲棲專家更多分享時,請點擊雲棲專家頻道,當然我們也歡迎你往前走一步,成為我們的雲棲專家(https://yq.aliyun.com/expert),與技術大牛一起“煮酒論英雄”。
電商,正改變著中國人的生活。
荒遠偏僻的地方,通過電商把土特產賣到天涯海角,有人因此發家致富,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另一麵,消費者動動鼠標,就能享受到大城市、乃至全球的商品,實現“足不出戶”的時尚生活。對於經濟,電商也成為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前五個月,全國網上零售額達到24663億元,同比增長32.5%,增速近22個百分點。
不論是改變人們生活,實現“足不出戶”,還是成為經濟重要組成部分,電商快速發展的背後離不開這樣一群技術人,他們構建電商交易、風控、物流和支付等體係。正是技術創新,這種低成本的基礎設施存在,才得以支撐我們當下飛速發展、不斷進化的電商時代。
雲棲社區第15期《沉澱》人物欄目就訪談了這樣一位技術人——從北大青鳥外包開始,到成為阿裏高級技術專家。阿裏十年時光裏,他經曆了Aliexpress從無到有,並打造了iPay這個對接50+以上的國際支付網絡。
這樣的經曆,也使得他對技術、管理有了更加專業和細致的思考。他提到:“架構要大,實施要小,管控要嚴。”對於新技術,他認為區塊鏈必定會帶來思維的轉變,也會帶來技術的革新,更會帶來業務流程,玩法的改變。在管理上,他極為推崇一句話——“有情有義的一群人一起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他就是阿裏業務平台事業部高級技術專家玄宗。訪談文章一共五千多字,讀完,相信你的技能樹將會得到進一步升級——對架構、技術管理以及抉擇的理解將會更進一步。

玄宗認為,產品架構整體設計上離不開質量、效率、成本三者匹配
玄宗,真實姓名曹列忠,阿裏平台事業部支付平台負責人。他致力於打造新零售,做國際化下的支付資金管理平台,帶領平台實現開放、協同、共享的目標。
回到最初,他的第一份工作是自己創辦的工作室,這在當時看來是頗有些商業頭腦的創業。那個時候,企業和個人門戶非常流行,玄宗看到了商機,就在大四創建了人生第一個工作室——啟航網絡。這個工作室是幫企業和有知名度的學校打造屬於自己的門戶網絡,助力宣傳。
然而商機捕捉的對,但不一定能夠抓住成功的尾巴。最終,他選擇關閉了工作室。他事後反思,要想成功,背後還需要很多思考,比如一定要思考自己的願景和使命是什麼,而不是僅僅當成一份謀生的工作。
人的一生總是充滿各種機緣巧合,也正是這次失敗,他才有後來進入阿裏。也正是這次失敗的創業經曆,才讓他對阿裏——這種牛逼企業獨特理念中所蘊含的引力無法抗拒。
2007年,他以北大青鳥外包的身份進入阿裏。那個時候,阿裏處於國際站1949項目的收尾階段,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進行維護。他進來後,主要負責國際站的BOPS係統(供內部客滿使用的係統)的建設,並且後來獨立承擔了國際站廣告係統建設。
而正是因為這個項目做的非常成功,玄宗獲得直接成為阿裏正式員工的機會。那個時候的阿裏,並不是今天人人向往的“BAT”大廠,因此,玄宗當時並不功利,而是被阿裏一些特殊的東西吸引。
回顧那段經曆,他向雲棲社區描述阿裏的神奇“引力”:
- 一是,阿裏的員工將工作當成了一份事業,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比如說,哪怕加班很晚,第二天也居然毫無怨言的早到,這讓玄宗覺得挺神奇的——到底是什麼,讓人能夠如此投入。後來他發現,這是他們對自己所做事情的認可——當下的工作非常了不起;
- 二是,技術大拿聚集。一般小公司,很難聚集什麼技術大拿,而玄宗所在的團隊就有李曄、秋瑾這樣造詣深厚的技術人。
- 三是,價值導向。很多企業利潤排在第一位,而阿裏不是,它把客戶價值放在第一位。在這個場景下,工程師也有發言權,甚至在有些情況下還有否定權。這讓玄宗感受到尊重和責任,而這是他久違的。
Aliexpress中文叫速賣通,它是阿裏巴巴旗下麵向全球市場打造的在線交易平台,被廣大賣家稱為“國際版淘寶”,其全球速賣通平台海外買家數,在2017年已突破一個億。
這樣龐大的平台,起初就是玄宗負責開發的。談到這個平台,玄宗稱,在開發之初遭遇了很多問題,其中最典型的是在escrow建設時遇到的。
當時在國際貿易上誰都沒有經驗,將線下的貿易搬到線上成為一個交易平台,還需要管理資金和物流,這有點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哪怕是當時做的比較好的敦煌(dhgate),以及國際上的亞馬遜也沒有經曆過。因為他們在當時並不是一個Cross Boder的電商,很多都是本對本的——本地建站、本地商家、本地買家。
而玄宗他們要解決的是中國供應商向海外出口的事情,因此在整個業務流程的設計上,無人可以給他們提供什麼好經驗。而且物流和支付隻要跨出了中國,很多瓶頸就會出現,比如手續費問題、區域覆蓋率問題、當地用戶體驗問題。在技術上也存在著幾個比較大的麻煩事,編碼、時區、多站點部署,以及國與國之間訪問速度的問題等。
業務上的問題,他們摸著石頭過河。而在技術上,玄宗當時考慮最多的是時區問題,當時架構上犯的一個問題是將展現的時區信息與數據庫的存儲時區信息進行了混淆,因此導致時區的使用不太正確,這影響很是深遠,哪怕一直到今天為止,Aliexpress的係統時區依然也隻是美國太平洋時區。
對於技術上的反思,他沒有藏著掖著,而是托盤而出:“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也逐步意識到了底層數據模型和上層建設的剝離,時區的設計也應該可以做到這樣。在站點部署上目前也逐步摸索出經驗,比如區域化部署的模式,可以讓買家就近訪問對應的站點,不僅解決了用戶長距離訪問帶來的網絡延遲,同時也解決了一些法律法規問題——要知道在有些國家,數據是不能隨意出境的。”
棟梁之才,總是被委以重任。Aliexpress之後,玄宗又開始新的征程,負責支付寶iPay的整體建設。
iPay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國際版支付寶,它在2012年並入支付寶,成為支付寶國際事業部。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裏,日交易筆數就已達到百萬級別,雙11期間訂單量也突破千萬。
而在玄宗接手時,iPay存在許多問題,比如說:結構化並不清晰,絕大部分都是煙囪式——過程式代碼。玄宗說,這是iPay一開始的架構之殤。雖然這也有合理之處,在業務剛起步時比較好處理,業務要什麼,就寫什麼代碼。但隨著業務量的增加,慢慢的就會完全不適用了,很多模塊原本可以形成通用性,但是由於沒有抽象,就帶來問題——一個點的改動,往往需要在各個過程式代碼中修改,但這很難做到不遺漏,因此就會拖累了業務的發展。技術上的不到位,也逐漸體現在業務上。比如說,iPay整個賬務非常淩亂,而且很多功能都沒有,比如日切,日結,賬戶之間的核對等。
玄宗開始著手解決,用了整整兩年的時間把iPay升級為第三代架構。“三言兩語”的背後,是各種改進。從一開始備付金的整個遷移,到與AE劃清業務邊界,做更加獨立和純粹的支付業務;另外也建設了屬於支付寶的國際收單和支付能力,具備獨立登錄、客戶信息管理、金融網絡、卡中心等職責明確功能獨立的平台。技術改造後,效果斐然,相互之間不僅能夠協調合作,並且任何一個平台都可以作為獨立平台為業務提供服務。
究竟如何解決問題的,由於涉及到一些敏感信息,玄宗並沒有和雲棲社區展開聊,但他在訪談中分享了自己在產品架構設計上的多年心得。

他指出產品設計上:“架構要大,實施要小,管控要嚴。”隨後,他貼出一張圖(見上圖)進一步解讀,模型整體上離不開質量、效率、成本三者匹配,圍繞三個點如何做到有效結合,是整個金融工作者需要深度思考與摸索的。
基於穩定、安全、防資損等強大後方保障基礎上,打造實用前瞻模型,有助於快速開展支付金融發展道路。在此基礎上進行高度抽象,形成通用業務、技術組件,實現最大複用能力,能使得軟件甑化至靈動境界,從而具備金融業務嚴謹性,符合平等、開放、協作、共享的互聯網精神,而這也是新一代互聯網金融體係。
他在訪談中,多次強調:“穩定、安全、防資損將是整個平台建設核心思想,需堅決貫徹、高度執行、不容質疑挑戰。”是的,這是玄宗在支付金融領域多年工作經曆的心得。“領域馬斯洛模型”,也引導著他們的團隊,以及其產品取得成功。
通過平台化的能力輸出,玄宗的團隊在iPay的平台上最終做到了三點:
- 通過整個備付金平台的建設,正式管理起了海外支付百億美金的資金;
- 通過金融網絡平台的建設,更能快速的對第三方機構和銀行進行接入。加上對功能細節的修改,能做到一點修改,到處通用的能力,大大節省了研發的時間;
- 與業務的銜接更加緊密;

阿裏十年,玄宗經曆多個部門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玄宗的工作變動比較頻繁。他經曆Aliexpress從0到1後,2012年又調入國際支付團隊,同年連人帶團隊來到支付寶,2016年,他回到B2B,2017年緊接著加入平台事業部。
這種頻繁調動,給他帶來各種收獲的同時,他也經曆了算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抉擇。
當時玄宗在支付寶,已逐步進入到全球Global Net的建設,這是支付寶國際走向世界的非常重要的平台,個人的發展前程似錦。而與此同時,Aliexpress卻遇到了一些技術挑戰,希望玄宗回去。是否回去,看完上麵的內容,想必答案已經很明顯。而在答案之外,也有其他的一些因素考驗著這位阿裏味濃厚的老人——回去,意味著工作的內容一直都是熟悉的,沒有任何新的挑戰。
處在這樣的抉擇之下,他決定還是回到Aliexpress。為什麼做這樣的決定,他剖析:“後來的思考已經沒有站在個人的角度,一心想著必須要在緊要關口能夠為AE解決問題,因為我是從Aliexpress出來的。” 回去背後,不為人知的是,到濱江去,他的上班距離,從之前的6公裏,增加到23公裏。路途距離增加三倍後,也隨之給他的生活方式帶來了改變——早出晚歸,與孩子相伴的時間更少了,望著每每回去孩子早已熟睡的臉龐,這位漢子一臉歉意。
盡管放棄了支付寶輝煌前程,盡管他在生活上失去了某些東西,也盡管Aliexpress所做的事情是他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但回到Aliexpress後,他並沒有照搬之前,而是很拚,從多個方向,創新地打造了整個架構,帶來了驚人效果:
- 成本,打造出一套小成本的支付體係,能夠承載AE目前所有支付需求,但成本隻有十分之一甚至更少。玄宗稱,他們是通過提升單擊TPS,最小化部署,最終做到了隻有原有成本二十分一的體係,具體則不便透露。
- 效率,AE希望能夠進行國家站點部署,並且對於一些業務都希望能夠快速完成,因此在機構接入上完成了90%以上都是配置化,針對整個資源消耗都是最小的;
- 創新,采用微服務化的架構,使用最新的技術,對研發帶來一些變化,效率提升的同時,也能夠使用技術創新為業務帶來價值;而在業務上也思考了業務模式上的創新,比如外匯,以前做外匯采用清算後交割,現在采用請款後交割模式,基本杜絕了由於交割時間超過報價期而帶來的資損問題;
玄宗輾轉多個部門,帶領過不同團隊,因此雲棲社區特意問了他對技術管理的理解。他很謙虛,說阿裏管理大牛很多,他這裏隻想分享一句話:就是有情有義的一群人一起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隻要把握好這些點,管理就不是大問題。
他解讀,情義分多方麵,對公司的情義,人與人彼此之間的情義等,都是需要在管理中思考的,想要團隊成員為項目付出,那麼管理上也需要向團隊成員付出。
他認為,在管理一個人之前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 作為管理者你有沒有為團隊成員規劃過發展方向?
- 團隊建設過程中,你的指導思路,哪些是必須要做的,原則上有沒有講清楚;
- 團隊的文化是什麼,團隊成員有沒有記在心上?
- 作為朋友,兄弟,有沒有當麵指出對方的不是,有沒有真心的表揚對方做得好的地方?
隻有想清楚了這些,那麼管理自然就不是難事了;而且管理中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這個過程有沒有因材施教很重要。”
2017年,玄宗加入阿裏平台事業部打造新零售。新零售更加強調開放思想,但是不同的功能、業務,開放的程度會有很大不同。
他的思考是——以多種形式來進行開放。針對專業性強的業務開放,會從業務產品設計的角度來思考,比如像渠道接入,賬務清算。這些領域是非常專業的,一時半會兒可能很多人是很難入門的,那麼這種平台,玄宗覺得更多的會考慮讓渠道PD,財務管理PD直接進行界麵化操作,代碼對於他們而言是黑盒,但是業務他們熟,因此隻需要在平台上進行配置就會具備這樣的能力。
針對與業務平台靠的比較密切的,收單和支付能力更多的,會開放Framework模式,具體的業務Action,會由業務研發同學來完成。而在這個過程中,玄宗則更多的思考整個的配套設施,比如自動化的測試,用例管理,上線的流程製度的約束等,這些點上對於代碼的準確性的保障會更到位一些。
訪談中,我們也聊到未來的技術,比如區塊鏈。他說:“區塊鏈必定會帶來思維的轉變,也會帶來技術的革新,更會帶來業務流程,玩法的改變。”
提到區塊鏈,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比特幣。而這位在金融崗位上一直深入下去的技術人,說了一些在場景上的思考。他認為,未來很多行業會運用區塊鏈。比如說房地產,當下房產登記信息就是數據庫中的一條記錄,非常容易篡改,這樣就會出現人為因素,無法證明房子是不是你的問題。而使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接技術,則不容易被篡改。“對應到現在的業務,螞蟻金服已經將公益等都做成了區塊鏈,其實交易中的環節也是可以使用區塊鏈技術來記錄和處理。”
到今年,玄宗已在阿裏待了十年,這十年,他最大的收獲是什麼?
麵對問題,他脫口而出的是責任和積極態度:“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把它當成自己的事,這樣才能獲得不一樣的結果;另外不管碰到好事還是壞事,都需要開懷,人生總有不如意,如何將負麵變成正麵,是真正會鍛煉一個人的意誌。”
“‘相信!相信!’,是阿裏一直提的一句話。”玄宗坦言,這句話對他的影響非常大:“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從這句話出發,隻有你自己相信這個東西,它才有可能做成。我也相信未來做任何事情,都要相信一開始的信念,隻有不斷朝著信念方向走,才能獲得不一樣的世界。”聽完這句話,想到他所經曆的那些挑戰,筆者也感受到了那份信念——那種相信的力量。
對於這十年,玄宗結合自身認識,也沉澱了幾句話,放在最後,供大家回味:
- 人類對於方便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如果一個產品能夠給予他人更多的方便,具備更好需求滿足度,甚至可以為使用者創造出方便的體驗價值,那麼這個產品必然會受到市場的認可;
- 不斷的創新是事物成長的有效推動力;在過去一年,技術上的創新,為我們帶來了大量成本的節約(硬件成本、人力成本、技術實現成本),能夠為我們業務不斷嚐試提供了低成本的可能性;而業務上的創新,是可以改變用戶體驗,甚至是可以改變一個行業;因此隻有不斷的創新才能迫使產業發生變革;
- 不斷突破昨日的想法,與其讓別人革命,不如自己革自己的命;獲得成長最快的方式,每年立下的目標都需要改變上一年固有的思維和想法,創造出新的思路;
- 堅持你所相信的,相信你所堅持的(本期接受訪談的雲棲專家/玄宗;文/我是主題曲哥哥)。
- 《沉澱》第十四期:【[沉澱]一張表的設計優化節省了兩百萬,客戶不斷盛譽……,這背後他究竟做對了什麼?——記訪談阿裏雲汪建明】聊到對技術的理解,他說,不論是技術人,還是技術型公司,都需要對技術的執著追求、對任何問題死磕到底的工匠精神,戒驕戒躁;以技術解放生產力問題,用技術提高生產率,優化產品質量。
- 《沉澱》第十三期:【[沉澱]訪談阿裏孫偉光:多行善事莫問前程的他,將計算集群的CPU利用率從30%提升到70%+】做事情不能單單盯著KPI,不是KPI的事情不做。
- 《沉澱》第十二期:【[沉澱]從網絡中間件到搜索,從移動開發到分布式計算平台,阿裏高級專家李睿博談自己的折騰路】整個過程我覺得還是愛最重要。有愛才有勇氣才有希望。我是真的愛寫代碼。從小學就開始愛,到現在快三十年了也還愛。
最後更新:2017-08-31 10: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