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飛訪談:AI以人為本——之筆者見
更多深度文章,請關注雲計算頻道:https://yq.aliyun.com/cloud
作為斯坦福大學AI實驗室主任,現在擔任Google的首席科學家,李飛飛正在盡自己最大的能力來推動人工智能革命。但這場人工智能革命,注定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她與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高級編輯威爾·奈特(Will Knight)進行了探討為什麼每個人都強調技術的人性化方麵以及關於李飛飛對自己AI事業和AI的相關看法。
1.你為什麼加入Google?
李飛飛:研究尖端的AI是非常令人滿意和有益的,但我們看到人工智能是世界偉大的覺醒,曆史的偉大時刻。對我來說,考慮AI在世界上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但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使這項技術普世化。雲代表著是一個巨大的計算機,可以為每個行業提供計算服務,進而推動AI的普世化,推動社會的發展。
之筆者見:搞科學的人都知道,科學分為純粹科學和應用科學。人工智能純粹科學發展的最大瓶頸就是數據。而人工智能應用科學最大的發展瓶頸就是人才。最近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國際最權威學者之一吳恩達也公開表示:判斷一家公司是不是AI公司主要看數據!對於Google、蘋果、阿裏這樣的大公司來說,他們最不缺的就是數據。所以才有了近年來很多研究人工智能純粹科學的人都紛紛加入這些互聯網公司,幫助他們進行轉型升級。所以李飛飛加入Google也算是順勢而為,期待她能在人工智能應用領域創造更大的價值。
2.你到目前為止學到了什麼?
李飛飛:我們需要更加以人為本。如果你看看我們在AI的位置,我會說這是模式識別的偉大勝利。人工智能非常注重任務,缺乏語境意識,缺乏人類靈活的學習。我們也想製造技術,使人類的生活更美好,我們的世界更安全,我們的生活更有效率。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有一層人際溝通和協作。
之筆者見: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需要的是並驅發展,今天關於人工智能的很多言論都已經是一些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因為它是真實的。人工智能確實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很大的衝擊(筆者貌似也會失業,受到了暴擊。),科學的發展伴隨著人性的進步。但人性問題絕不是那麼單純,而是更複雜,更多種多樣。隻有合理的運用技術,我們才有希望使社會生活更如人意而非技術意(我們需要按照人性的發展來活,而非技術的發展)。李飛飛這些人物從一開始就從科學視角調到人文視角來看人工智能發展問題,真實值得令人佩服。
3.我們如何使人工智能更加以人為本?
李飛飛:在70年代有人說過一個偉大的話:“今天定義的AI其實就是一個機器,可以使象棋完美的移動當房間著火時。”(the definition of today’s AI is a machine that can make a perfect chess move while the room is on fire.)這句話真的說明了AI的局限性。在下一輪的AI研究中,如果我們想要更有用的機器,我們必須回顧曆史,增強對其的理解。我們必須對知識進行抽象和推理。這些對於人工智能以人為本化都是重要的步驟。
之筆者見:人工智能始終是人為設計的一種機器係統,今天大家擔心最多的不是現在的人工智能係統,因為它是人設計的,是可控的,是符合以人為本的性質的。相對而言大家更多的擔心的是強人工智能,在技術意識下自我進化的人工智能,很多人都在誇大其破壞性。其實,人工智能如果真的按照以人為本的目標發展,強人工智能可能永遠都不會來到。為什麼?因為人性是強大的。
4.在斯坦福大學,您創建了Visual Genome,一個廣泛標記的圖像數據庫,以便它們可以用於訓練AI係統。視覺和語言的這種相互作用是否為下一次飛躍而需要?
李飛飛:絕對。視覺是智慧的基石,語言理解是情報的基石。什麼使人類獨特?物種演變給了我們最難以置信的複雜的視覺係統,語言係統,它們都在一起協同工作。使得我們人類發展到了今天的文明。Visual Genome正是推動語言理解和視覺理解界限的一個項目。最後我們也要將世界上的機器人聯係起來。
之筆者見:人類設計和發展人工智能的目標是讓人工智能成為我們強大的助手,幫助我們處理更繁瑣、偏流程化的工作。交流便成了首要解決的問題,人工智能內芯很強大,工作能力毋庸置疑,但是接受工作的指令和輸出工作的成果這些都需要和我們人類世界進行交流。最後,李飛飛提出讓世界上的機器人聯係起來,這其實,是在預示著人工智能下一個發展方向。讓機器與機器之間合作交流進而解決問題,目的是讓最大程度的解放人的勞動。這也就是我們前幾年炒得最火的物聯網時代。
5.你曾經談到需要有更多的女性參與AI。為什麼?
李飛飛:人工智能將涉及到更多的工作,所以我們需要一個龐大的勞動力群體(多樣性角度),來提供更包容的基礎。這是一個經濟論證。還有大量研究表明,當多樣化的工人聚集在一起時,他們在工作中找到的解決方案更具創新性,更有創意。而且也是符合道德的。
當你發明一種普世的技術時,這對人類來說是重要的,你希望它擁有全人類的價值觀,滿足整個人類的需要。如果這項技術的開發人員不代表各行各業,這很有可能是一種有偏見的技術。我們需要清楚地和大聲地說出來。
之筆者見:有研究表明,如果使用有偏見的數據來訓練人工智能係統,那麼訓練處的人工智能係統也會繼承這種偏見。這還是在我們假設設計者沒有偏見的基礎上。如果說人工智能是一個新物種的話,那麼支撐整個新物種健康發展的前提一定是少一些己有的偏見,多一些多樣的包容。另外一點,女性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群體,在她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母儀天下。相對於男性身上的一統天下來說,她們的性情貌似更溫和一些。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更溫和一些,隻有更溫和才能讓技術更以人為本。馬雲先生曾在全球女性創業者大會上表態:下輩子相當女人。男人會把事業越做越大,女人會把事業越做越好,做好事業比做大事業重要得多。對於人工智能這項事業來說,道理也是一樣。我們不求人工智能能夠完全的取代人類所有的工作,隻求它們能夠在一旁很好的協助我們就行了。
本文由北郵@愛可可-愛生活老師推薦,阿裏雲雲棲社區組織整理。
文章原標題:《Put Humans at the Center of AI | MIT Technology Review》
作者:Will Knight MIT Technology Review的記者
筆者:虎說八道,小學生一枚。審校:主題曲哥哥。
文章為簡譯,更為詳細的內容,請查看原文
最後更新:2017-10-10 11: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