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46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王堅:雲計算之後,我為什麼要做城市大腦?| 幹貨

近兩年,由於人工智能的火爆,有的媒體甚至寫出了“互聯網終結”這樣的標題。事實上,正是由於互聯網的發展沉澱了海量數據,雲計算提供了強大的計算能力,才讓人工智能這個並不年輕的學科再次遇到了一次曆史性發展機遇。

媒體的這種說法也反映了人工智能的喧囂背後,大家的另一種迷茫。沒有了互聯網的人工智能,很難說清它的路在何方。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剛提出人工智能時,由於機器的計算能力等各方麵的極大限製,大家一直努力的方向就是讓機器模仿人的智能,著名的圖靈測試本質也是在講機器如何模擬人的智能。

但互聯網和計算技術發展到今天,除了模擬人的智能以外,我們迎來了一次巨大的發展機會,有了萬物的互聯和海量的數據,能夠利用機器的計算能力解決僅靠人的智能解決不了的問題。

就像人類有了鋼鐵和電動機,利用機械裝置解決了自身的體力不足一樣。在這個意義上,今天許多人講的人工智能問題,用機器智能這個詞來定義更加準確。

今天,世界各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麵臨很多困難,沒有進一步突破性的技術創新,我們將麵臨更大的挑戰。這些挑戰也帶來了一個難得的機遇,就是利用基於互聯網、數據和計算的機器智能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許多重要的問題,例如各國都沒能解決好的交通治理。

在解決這些重要問題的同時,也是像機器智能這樣的新一代技術發展成熟、智能產業崛起的機遇。這正是我全身心推動城市大腦的初衷。

過去20年,中國持續投入城市信息化建設,特別是公安交警部門始終走在前列,為城市積累了豐富的數據資源。但是沒有機器智能的幫助,一個城市一天產生的交通攝像頭視頻,靠人可能100年都看不完,這些寶貴的數據,絕大多數還沒有發揮過作用,就已經被默默地刪除了。

在去年10月召開的雲棲大會上,杭州市發布了全球第一個城市大腦計劃。會上我曾感慨,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從南極到北極,而是從紅綠燈到交通攝像頭,它們在同一根杆上,但從來沒有通過數據被連接過,攝像頭看到的東西永遠不會變成紅綠燈的行動。數據不通,則交通不暢,這既浪費了城市的數據資源,也加大了城市運營發展的成本。

城市大腦要做的,就是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利用豐富的城市數據資源,對城市進行全局的即時分析。用城市的數據資源有效調配公共資源,不斷完善社會治理,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未來,在城市發展中數據資源將會比土地資源更重要,這是城市大腦的基本思考。

在杭州,城市大腦從城市攝像頭的視頻得到了即時的交通流量,第一次讓城市的交通信號燈能根據即時的流量,優化路口的時間分配,提高交通效率。依靠驚人的計算機視覺分析能力,利用每一個交通攝像頭對道路進行即時交通體檢,就像一個個的交警全年無休在路上巡邏。

今年10月的雲棲大會上,杭州城市大腦交出了用數據資源治理城市的周年答卷:與交通數據相連的128個信號燈路口,試點區域通行時間減少15.3%。在主城區,城市大腦日均事件報警500次以上,準確率達92%,大大提高執法指向性。目前杭州市交警支隊已經在主城區通過城市大腦進行紅綠燈調優,並即時提供出警決策。

蕭山區還創新實現了120救護車等特種車輛的優先調度,一旦急救點接到電話,城市大腦就會根據交通流量數據,自動調配沿線信號燈配時,為救護車即時定製一條一路綠燈的生命線,並可減少對其它交通的影響。實際結果表明,救護車到達現場的時間比原來縮短了將近一半。

2692b1bda2137fcddf5de0fffcf2e2c4ee7deadb

交通治理隻是起點,更重要的是數據開始為社會產生價值,解決今天僅靠人腦無法解決的城市發展問題。就像沒有機械設備的發明,很難有二十世紀的城市建設發展一樣,城市大腦將為城市發展帶來三個重要的突破:

第一,城市治理模式的突破。以社會結構、社會環境和社會活動等各方麵的城市數據為資源,向數據要人力,向數據要服務能力,解決城市治理中的突出問題,實現創新的人性化治理模式。

第二,城市服務模式的突破。城市大腦是政府服務好民生非常重要的物質基礎,依靠城市大腦可以更精準地服務好企業與個人。城市的公共服務,如交通,將進入精準和高效服務時代,杜絕公共資源的浪費。

第三,城市產業發展的突破。開放的城市數據資源是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創新產業發展非常重要的基礎資源,就像石油和半導體材料對產業發展的帶動。

以蘇州為例,最近明確了要在城市大腦的整體框架下,以交通治理為重點,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公安部門將聯合交通運輸、市容市政管理、旅遊、軌道交通等部門先行開展試點,把來自各個部門的海量數據匯聚到城市大腦,利用大規模的計算能力和機器智能,幫助城市高效平安運轉。

隨著城市大腦體係擴展到社會治理的各個領域,蘇州將有機會成為利用數據資源進行城市治理、社會治理和行業治理的典範。

城市大腦不僅是科技創新,也是機製創新,加速了從數據封閉到數據開放的觀念轉變,通過打通城市的神經網絡,對整個城市進行即時分析和研判,讓數據幫助城市思考、決策和運營。

今天在世界範圍內,還沒有一個城市把城市大腦當作“必需品”。城市大腦能夠最早出現在中國,得益於我國發達的互聯網基礎設施。今天,當中國的老百姓已開始用手機付錢買烤紅薯的時候,美國大部分老百姓還在用支票付水電費。

這種看似很小的差異讓中國擁有了獨特的競爭力。我們的城市數據資源的積累將比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快,這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機會,用比發達國家更先進的辦法解決城市發展問題。

城市大腦不僅對中國城市發展有重要意義,而且為中國的科技創新提供了一個規模巨大的探索場景。60年代的登月計劃催生了通訊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一係列重要創新。

4ae7364e15b7a118d509d4d12d927067a33572b5

今天,互聯網在中國已經成為基礎設施,我們擁有了空前的計算能力和數據資源,城市大腦不但能夠造福百姓,也會像登月計劃一樣,成為機器智能未來10年最重要的研究平台。

10年前,阿裏巴巴率先投入雲計算研發,是想讓中國的年輕人在全球競爭中擁有跨國巨頭才擁有的計算能力。今天,城市大腦會讓中國在即將到來的全球智能時代擁有先發優勢。

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推動城市文明前進一步。蒸汽機時代,城市的標誌是修公路;電力時代,城市的發展是鋪電網。

我們身處的互聯網時代,數據成為重要的資源,城市需要構建一個數據大腦來再一次提升文明。就像160年前倫敦第一次建設地鐵,135年前曼哈頓第一次建設電網,城市大腦將成為一個全新的城市基礎設施,是中國應該為世界做出的重要探索和貢獻


原文發布時間為:2017-11-15

本文作者:王堅

本文來自雲棲社區合作夥伴“阿裏味兒”,了解相關信息可以關注“阿裏味兒”微信公眾號

最後更新:2017-11-16 11:34:25

  上一篇:go  繼浸沒液冷後,阿裏再推國內首個鋰電池服務器
  下一篇:go  看中國 | 7大報告6大關鍵詞解讀雙11新經濟大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