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95 返回首页    go 阿里云 go 技术社区[云栖]


马云让广州难堪,北上深杭的格局已经形成,新的风口已经来了!

互联网和科创,几乎成为现在城市经济论争中最大的“政治正确”。深圳的逆袭,杭州的崛起,背后都有一拨票友对互联网科创产业的论争,这一新兴产业被认为是未来城市经济的命脉。广州的“失语”,自然也逃脱不了。

深圳有腾讯华为,杭州有阿里,北京更不用说,广州有什么?广州自然不服气,于是搬出了微信,唯品会等等。

这画面就像1994年春晚小品《打扑克》一样,黄宏打出一张副经理,侯耀文用一个经理管上,一个总经理,一个董事长……

必须要追问的是:互联网科创浪潮之下,广州到底应该焦虑什么?

1、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

首先问一个问题。腾讯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吗?当然。那华为呢?你可能就有些犹豫了。

所以,首先有必要先定义概念。用互联网科创这个词,实属无奈,也实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替代。

很多人用互联网产业,我认为并不准确。

一方面,现在的经济运行,几乎很难说可以少了互联网的参与。比如电商零售,有互联网的支持,但也离不开传统商贸。物流、营销、金融同样也是。

另一方面,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华为、中兴、大疆,更偏向于智能制造,并不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产业,但也都没办法脱离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所以,我用的概念是互联网科创产业。互联网和科创,都有可能对我们未来的产业结构、生活方式带来直接、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

互联网发展至今,有两股创新的力量一直在被催生,一股是模式的创新,典型的就是电商,原本线下门店的衣服现在在网上卖了,原来出门打车现在滴滴叫车;一股是技术的创新,这个更能形成强的竞争壁垒。

回到问题的讨论上来,很多人在做比较时,维度其实并不统一。

北京、杭州上榜的明星企业(京东、阿里等),以互联网企业为主;深圳,则更集中于硬件科技领域。而广州被诟病的缺乏阿里、京东、腾讯这样的明星企业,其实讲的是互联网行业的事。

在这方面,广州自然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但是,第一,广州现在想再造一个阿里王国,甚至再造一个京东这样量级的电商玩家,几乎已经不可能了;第二,互联网产业本身的占比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第三,就互联网领域,细想起来,恐怕焦虑的并不只是广州。

网易离开广州的时候,很多人一片唱衰。但天猫迁都北上,对杭州不也同样是一次重击吗?细数几大城市,北京对互联网企业和人才的吸附能力可谓无人能及(百度、腾讯北京分部、新浪、搜狐、乐视、小米、360、优酷、滴滴、京东、网易、新美大等),深圳、杭州、广州、上海等城市内部厮杀可以,但很难形成与北京的较量。

所以,缺少互联网巨头,恐怕不应是广州的最大焦虑,至少也不应该只有广州一家焦虑。考虑到广州产业结构的特性,恐怕,科创领域才是应该被重点关注的。

2、讨论明星企业有意义吗?

讨论明星企业当然有意义,龙头企业对产业有直接的带动作用。比如一个阿里,所带动形成的不是几家服务企业,而是一整个电商生态圈,包括物流、支付、营销、云计算等。而一个华为的研发投入规模就和整个广州市相当。

但明星企业的诞生本身是有偶然性的。包括腾讯、华为这些今天我们推崇备至的互联网科创企业,在2002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破灭时,都差点死掉。

不过,一个龙头企业的成长,必定是与一个地方的政策、文化形成良性互动的。1999年,初步融资之后,马云也曾试着把阿里总部搬去上海,但上海国企、外企林立,跟阿里服务中小企业的定位并不匹配,折腾一年之后又搬回了杭州。

有一点,在互联网科创领域,一个初创公司能否成长为一个行业巨无霸,几乎无法预测。以前的互联网巨头新浪搜狐,今天想来只能呵呵两声。但是巨无霸的诞生,背后肯定是要有基础创新实力的支撑。

比如“城市战争”比较过两个指标,一个是科研产出数据,一个是专利数据。

科研产出上,北京、上海、南京稳居三甲,堪称中国三大科研中心,广州排名第9,深圳与前十都不在一个量级上。这个排名与几个城市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大致是对应的,因为高校是科研产出的主力。

但是到了科研成果转化这个指标,在发明专利授权量上,第一阵营就是北上深苏,深圳和苏州窜了上来。广州排名第7,比杭州和南京都低了不少,仅为北京的1/5、上海的1/3、深圳的1/4。在PCT国际专利一项上,深圳占据半壁江山,广州的表现好于国内发明专利,但依然与身前的北上深不是一个量级。

经济总量上广州位居一线城市之列,但论自主创新能力,恐怕与其地位并不符。

有一个数据。广州聚集了广东省三分之二的普通高校、97%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华南科技研发资源最集中的城市。但是在科创实力这一项,被深圳甩开,不免让人唏嘘。上海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尴尬,科研产出实力强,但没有孕育出明星科创企业。

科研产出与科研转化之间的尴尬,这其中既有科研体制的问题,背后更有整个社会创新支持体制的问题在。

3、广州如何赶上?

2015年12月,广州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包括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这三大枢纽建设被作为广州“十三五”的重中之重。航运、航空枢纽,广州的地位和优势自不必说,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算是一个新亮点。

有意思的是,2015年2月市长在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依然是国际商贸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国际航运中心和华南交通枢纽这四大城市功能,科创中心并没有被突出出来。

这当然可以认为是一种务实低调的做法,但就整个经济转型的大局来看,广州的行动确实已经够晚的了。要知道,广州当年落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2014年年中的事情。那一年,深圳成为十八大后第一个以城市为基本单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州是国务院直到2015年底才批复的,获批的还不单只是广州,是珠三角8个国家高新区的打包。

政策和行动上的滞后,直接反映到广州在科创的社会投入上。广州的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与北京、上海、天津、深圳、苏州差距较大,整体规模和华为的企业研发投入相当。无论是财政科技投入,还是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广州都被北上深远远甩在身后。

更严重的是,广州现有的三大支柱产业,石化产业、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本身都面临着技术转型,需要有全社会(包括政府、企业、社会资本等)在创新上的投入。

所以广州真正的危机,并不是少了阿里、腾讯、京东这样的企业,天猫、京东这些电商平台,并不能绕开广州,因为制造和物流这两端,广州的优势很难撼动。广州真正的危机,在于科创上起步慢了。

广州自身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科创上起步晚的问题,必须要花更大的时间和资本投入来弥补,从而推动广州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一方面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武汉、深圳等城市确实在科创上已经先行一步,但战略新兴产业在体量和市场上还需要培育,特别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远没有到分胜负的时候。

前一个阶段互联网科创战略布局上的教训深刻,当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创业环境、金融支持,甚至广州国资占比大,都可能是影响因素。没有人能给出完全准确的解释,自然也就不会有唯一的解决方案。

总之,广州的转型之路,任重道远。但首先要跳出无谓的争吵、自大或自卑,拨开那些阻碍视线的定见,回到广州自身的产业发展逻辑上来,而不是杞人忧天、东施效颦。

最后更新:2017-10-08 14:05:26

  上一篇:go 马云看了想哭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下一篇:go 又可以省1000块!马云马化腾工商银行立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