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5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馬雲讓廣州難堪,北上深杭的格局已經形成,新的風口已經來了!

互聯網和科創,幾乎成為現在城市經濟論爭中最大的“政治正確”。深圳的逆襲,杭州的崛起,背後都有一撥票友對互聯網科創產業的論爭,這一新興產業被認為是未來城市經濟的命脈。廣州的“失語”,自然也逃脫不了。

深圳有騰訊華為,杭州有阿裏,北京更不用說,廣州有什麼?廣州自然不服氣,於是搬出了微信,唯品會等等。

這畫麵就像1994年春晚小品《打撲克》一樣,黃宏打出一張副經理,侯耀文用一個經理管上,一個總經理,一個董事長……

必須要追問的是:互聯網科創浪潮之下,廣州到底應該焦慮什麼?

1、一個似是而非的概念

首先問一個問題。騰訊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嗎?當然。那華為呢?你可能就有些猶豫了。

所以,首先有必要先定義概念。用互聯網科創這個詞,實屬無奈,也實在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詞來替代。

很多人用互聯網產業,我認為並不準確。

一方麵,現在的經濟運行,幾乎很難說可以少了互聯網的參與。比如電商零售,有互聯網的支持,但也離不開傳統商貿。物流、營銷、金融同樣也是。

另一方麵,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華為、中興、大疆,更偏向於智能製造,並不是一個典型的互聯網產業,但也都沒辦法脫離互聯網技術的應用。

所以,我用的概念是互聯網科創產業。互聯網和科創,都有可能對我們未來的產業結構、生活方式帶來直接、甚至是顛覆性的影響。

互聯網發展至今,有兩股創新的力量一直在被催生,一股是模式的創新,典型的就是電商,原本線下門店的衣服現在在網上賣了,原來出門打車現在滴滴叫車;一股是技術的創新,這個更能形成強的競爭壁壘。

回到問題的討論上來,很多人在做比較時,維度其實並不統一。

北京、杭州上榜的明星企業(京東、阿裏等),以互聯網企業為主;深圳,則更集中於硬件科技領域。而廣州被詬病的缺乏阿裏、京東、騰訊這樣的明星企業,其實講的是互聯網行業的事。

在這方麵,廣州自然顯得有些底氣不足。但是,第一,廣州現在想再造一個阿裏王國,甚至再造一個京東這樣量級的電商玩家,幾乎已經不可能了;第二,互聯網產業本身的占比並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大;第三,就互聯網領域,細想起來,恐怕焦慮的並不隻是廣州。

網易離開廣州的時候,很多人一片唱衰。但天貓遷都北上,對杭州不也同樣是一次重擊嗎?細數幾大城市,北京對互聯網企業和人才的吸附能力可謂無人能及(百度、騰訊北京分部、新浪、搜狐、樂視、小米、360、優酷、滴滴、京東、網易、新美大等),深圳、杭州、廣州、上海等城市內部廝殺可以,但很難形成與北京的較量。

所以,缺少互聯網巨頭,恐怕不應是廣州的最大焦慮,至少也不應該隻有廣州一家焦慮。考慮到廣州產業結構的特性,恐怕,科創領域才是應該被重點關注的。

2、討論明星企業有意義嗎?

討論明星企業當然有意義,龍頭企業對產業有直接的帶動作用。比如一個阿裏,所帶動形成的不是幾家服務企業,而是一整個電商生態圈,包括物流、支付、營銷、雲計算等。而一個華為的研發投入規模就和整個廣州市相當。

但明星企業的誕生本身是有偶然性的。包括騰訊、華為這些今天我們推崇備至的互聯網科創企業,在2002年前後的互聯網泡沫破滅時,都差點死掉。

不過,一個龍頭企業的成長,必定是與一個地方的政策、文化形成良性互動的。1999年,初步融資之後,馬雲也曾試著把阿裏總部搬去上海,但上海國企、外企林立,跟阿裏服務中小企業的定位並不匹配,折騰一年之後又搬回了杭州。

有一點,在互聯網科創領域,一個初創公司能否成長為一個行業巨無霸,幾乎無法預測。以前的互聯網巨頭新浪搜狐,今天想來隻能嗬嗬兩聲。但是巨無霸的誕生,背後肯定是要有基礎創新實力的支撐。

比如“城市戰爭”比較過兩個指標,一個是科研產出數據,一個是專利數據。

科研產出上,北京、上海、南京穩居三甲,堪稱中國三大科研中心,廣州排名第9,深圳與前十都不在一個量級上。這個排名與幾個城市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配置大致是對應的,因為高校是科研產出的主力。

但是到了科研成果轉化這個指標,在發明專利授權量上,第一陣營就是北上深蘇,深圳和蘇州竄了上來。廣州排名第7,比杭州和南京都低了不少,僅為北京的1/5、上海的1/3、深圳的1/4。在PCT國際專利一項上,深圳占據半壁江山,廣州的表現好於國內發明專利,但依然與身前的北上深不是一個量級。

經濟總量上廣州位居一線城市之列,但論自主創新能力,恐怕與其地位並不符。

有一個數據。廣州聚集了廣東省三分之二的普通高校、97%的國家重點學科和全部國家重點實驗室,是華南科技研發資源最集中的城市。但是在科創實力這一項,被深圳甩開,不免讓人唏噓。上海也同樣麵臨這樣的尷尬,科研產出實力強,但沒有孕育出明星科創企業。

科研產出與科研轉化之間的尷尬,這其中既有科研體製的問題,背後更有整個社會創新支持體製的問題在。

3、廣州如何趕上?

2015年12月,廣州市委十屆七次全會,提出了建設樞紐型網絡城市,包括國際航運樞紐、國際航空樞紐、國際科技創新樞紐。這三大樞紐建設被作為廣州“十三五”的重中之重。航運、航空樞紐,廣州的地位和優勢自不必說,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算是一個新亮點。

有意思的是,2015年2月市長在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的依然是國際商貿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國際航運中心和華南交通樞紐這四大城市功能,科創中心並沒有被突出出來。

這當然可以認為是一種務實低調的做法,但就整個經濟轉型的大局來看,廣州的行動確實已經夠晚的了。要知道,廣州當年落選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是2014年年中的事情。那一年,深圳成為十八大後第一個以城市為基本單位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廣州是國務院直到2015年底才批複的,獲批的還不單隻是廣州,是珠三角8個國家高新區的打包。

政策和行動上的滯後,直接反映到廣州在科創的社會投入上。廣州的社會研發投入強度,與北京、上海、天津、深圳、蘇州差距較大,整體規模和華為的企業研發投入相當。無論是財政科技投入,還是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廣州都被北上深遠遠甩在身後。

更嚴重的是,廣州現有的三大支柱產業,石化產業、汽車製造業、電子產品製造業,本身都麵臨著技術轉型,需要有全社會(包括政府、企業、社會資本等)在創新上的投入。

所以廣州真正的危機,並不是少了阿裏、騰訊、京東這樣的企業,天貓、京東這些電商平台,並不能繞開廣州,因為製造和物流這兩端,廣州的優勢很難撼動。廣州真正的危機,在於科創上起步慢了。

廣州自身的產業結構決定了,科創上起步晚的問題,必須要花更大的時間和資本投入來彌補,從而推動廣州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一方麵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武漢、深圳等城市確實在科創上已經先行一步,但戰略新興產業在體量和市場上還需要培育,特別是智能製造、人工智能等領域,遠沒有到分勝負的時候。

前一個階段互聯網科創戰略布局上的教訓深刻,當然原因可能是多方麵的,比如創業環境、金融支持,甚至廣州國資占比大,都可能是影響因素。沒有人能給出完全準確的解釋,自然也就不會有唯一的解決方案。

總之,廣州的轉型之路,任重道遠。但首先要跳出無謂的爭吵、自大或自卑,撥開那些阻礙視線的定見,回到廣州自身的產業發展邏輯上來,而不是杞人憂天、東施效顰。

最後更新:2017-10-08 14:05:26

  上一篇:go 馬雲看了想哭的事情終於發生了
  下一篇:go 又可以省1000塊!馬雲馬化騰工商銀行立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