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29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巴菲特的成功之道:在能力圈內行動,在舒適圈外學習

從來不買科技股的巴菲特,為什麼買蘋果股票?

能力的大小和能力的邊界,哪一個更重要?

1/6、為什麼看上去相反的兩種方法都很有道理呢?

我們在看知乎、公眾號文章時,常常遇到一種情況,發現了一個很有道理的方法論之後,哇,好像天底下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隻恨自己怎麼沒早點看到。

可過了一陣子,又發現了一個新方法,看起來也很有道理,可是,且慢,為什麼跟我幾天前看到的方法是相反的呢?

舉個例子,我有一類文章,講如何終生學習、如何建立知識結構的,常常涉及到一個概念:舒適圈(也叫舒適區)。

我也常去雪球的價值投資圈裏潛水,這個圈子裏的人也會講一個“圈”,叫“能力圈”。

“舒適圈”和“能力圈”看起來差不多,指你為自己劃的一個圈,裏麵都是最熟悉的領域、知識、方法、習慣、心態……

但是,這個兩個理論卻是完全相反的。

“舒適圈”理論認為,舒適區裏有安全感,但缺乏挑戰,隻有走出去,你才能進步;

而“能力圈”投資理論卻認為,每個人應該專注自己的知識邊界,圍繞你最熟悉的領域投資,不要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當你看到一對矛盾的理論時,不要急著罵娘,不要輕易否定任何一方。你應該感到高興,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讓你從更高的層次,同時理解這兩個理論。

2/6、為什麼要回到“能力圈”?

我們先來看看“能力圈“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圈”以是巴菲特為代表的價值投資者堅守的最重要原則之一,巴菲特在他“致股東的信”裏,是這麼解釋的:

“你不需要成為每家公司的專家,甚至不需要很多。你隻需要能夠評估你能力範圍內的公司。……能力圈的大小不是關鍵,而了解它的邊界則至關重要。”

為了解釋這個重要的投資理念,巴菲特講了一個俄羅斯移民老太太的故事,她是內布拉斯加州最大的家具賣場創始人,巴菲特給她投資一個億。

老太太英語很爛,不懂股票,隻知道收現金,甚至巴菲特投資她的公司時,也隻能用現金。

(巴菲特與創始人Rose Blumkin)

這位老太太的能力圈是什麼呢?巴菲特說:

“如果價格合適,她今天下午會買5000個茶幾。她會零零碎碎的買20個不同的地毯,和其他所有類似的東西。

“擁有這麼狹窄的能力圈絲毫沒有問題。事實上,她對那個領域看似死板的投入讓她可以集中精力。隻有專注,她才可以克服自己的短板,實現如此非凡成就。”

“能力圈”理論聽上去也很有道理,但你先得了解它的來龍去脈。

價值投資者往往要麵對很多不同行業的公司,會有專業知識不足的感覺,很多人為了懂明白一家公司,往往會“強行理解”那些行業的專業知識,最後成了“半吊子投資”。

於是,巴菲特理念橫空出世,不懂不會讓你輸,沒有意識到“有些知識超出了你的能力邊界”才是真正的風險。

“能力圈”理論其實就是四個大字:不懂不投

從巴菲特開始,投資界才出現了專業化分工,有人專投消費類公司,有人專投科技公司,有人專投周期性行業……

了解了“能力圈”理論的價值取向之後,你就知道,下麵應該怎麼去分析“舒適圈”了。

3/6、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

一般人都是先了解“舒適區”的,所以在看到“能力圈”這個矛盾的理論後,我們應該立刻回頭問自己一個問題:

“舒適圈”這個心理學的概念,當初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或總結什麼現象的呢?

以“社交恐懼症”幾個現代症狀為例:

——討厭做自我介紹。

——玩手機80%的時候是為了避免和陌生人說話。

——能發微信絕不打電話。

——看見認識的人如果距離夠遠寧可繞道走。

——跟人講話從來不直視對方的眼睛。

……

簡單的說,“舒適圈”裏的狀態讓你心裏有安全感——沉默、獨自玩手機、發微信……;

相反,“舒適圈”外的狀態讓你產生心理焦慮——自我介紹、和陌生人說話、打電話……

“舒適圈”的那個圈,就是你內心的安全邊界,這個理論本來是解釋某些心理狀態的,但後來,發展成了“刻意學習”的理論後,作用發生了變化。

如果學習和工作上,總是停留在“舒適圈”內,就是隻關注自已最喜歡的東西,隻了解自己熟悉的方向的知識,隻以自己習慣的方式把自己習慣的工作做到自己習慣的水平,就不可能達到新的目標。

所以“舒適圈”理論,發展了三個區——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並認為,人應該跳出“舒適圈”,到學習區去學習(但不要觸及恐慌區),把學習區變成“舒適圈”。

知道了這兩個理論的來龍去脈,你就能站在一個高度去理解它們,但要轉變為行動原則或操作方案,我們還要比較兩者在細節上的不同。

4/5、一個是向外拓展價值,一個是向內尋找價值

首先要問,巴菲特的“能力圈”與心理學的“舒適圈”是不是一回事呢?

我認為基本上是的。他們能同時存在,是有不同的出發點,用不同的價值觀看待同一件事。

投資注重的是安全邊界,因為再小的錯誤都會降低你的存量資產,所以“能力圈”側重於如何避免錯誤;

學習注重的是邊際效率,因為再大的錯誤也不會減少你存量知識,所以“舒適圈”側重於如何提升能力;

所以在工作上:

思考要走出“舒適圈”,決策要回到“能力圈”;

培訓要走出“舒適圈”,執行要回到“能力圈”;

績效提升要走出“舒適圈”,業務擴張要回到“能力圈”;

簡言之,舒適圈是“知”,能力圈是“行”。

那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

5/5、“能力圈”與“舒適圈”的知行合一

還是回到巴菲特的例子。

從上個世紀末到現在,資本市場表現最好的公司都是科技互聯網類的公司,從微軟到Google到蘋果再到BAT,而巴菲特幾乎都沒有參與。

巴菲特漏掉了近三十年最大的投資機會,但從他的投資理念來看,他隻是遵守了他自己的投資原則,在自已不懂互聯網的時候,就不願跟風,不去賺“不屬於他”的那份收益。

但巴菲特並沒有不學習,呆在“舒適圈”裏退化,他在理解了互聯網之後,在互聯網進入普遍人的生活中之後,他也開始擴大自己的“能力圈”,以自己獨特的分析方法,選擇大量買入蘋果公司股票。

在巴菲特動手之前一年裏,蘋果公司的股價下降了三成。但對於價值投資者巴菲特而言,這卻是一個最好的標的——持續盈利增長、持久的競爭優勢,更重要的是,身邊的人都用蘋果,巴菲特開始理解這個偉大的產品的意義。

從他開始買入蘋果股票至今,股價已上漲了70%。

就像他對“能力圈”擴張的解釋:

“我們的能力範圍可以擴大,但隻能緩慢地,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旦偏離了這個紀律,就經常會犯錯誤”。

總結成一句話:在能力圈內行動,在舒適圈外學習

可實際上,我看到大部分人都是相反的——在自己不懂的地方信心十足地下判斷、盲目行動,遇到問題後,又退回去,複習自己理解了100遍的知識,最後得意洋洋地說:“太陽底下無新事”。

與知識架構相關的熱文

人人都能評論的年代,最不值錢的是立場,最值錢的是思考方式

創新是找死,平庸是等死,那活下去正確姿勢是什麼?

碎片化學習是如何把林則徐帶到“坑”裏去的?

我們會是最後一批用五筆的中國人嗎?

最後更新:2017-10-08 09:29:15

  上一篇:go 迪麗熱巴與baby似乎看起來很像,而實際生活中還有這些共同點呢
  下一篇:go 《麗姬傳》收視撲街,迪麗熱巴新劇緣何爆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