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數據為教育信息化鋪路
為共同探尋教育大數據應用前景,11月上旬,教育大數據建設及應用研討會在華中師範大學舉行。今年初,國務院有關部門正式批複同意由華中師範大學牽頭,聯合相關單位共同建設教育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這一落戶華中師範大學的實驗室,是我國首個麵向教育行業、專門從事教育大數據研究和應用創新的國家工程實驗室。教育信息化領域著名專家楊宗凱教授擔任實驗室主任。
日前,就實驗室的任務、建設內容、運行機製等,記者專訪了楊宗凱教授。
記者:作為教育大數據國家級實驗室,其目標與任務是什麼?怎樣體現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
楊宗凱:根據開展應用服務的實際需求,實驗室由“一個數據中心+五大研發平台+七大研究中心”構成,實驗室規劃麵積6000平方米,目標是形成教育大數據創新應用示範網絡。教育大數據實驗室秉承協同創新、開放共享理念,聚集優勢研發資源,突破教育大數據應用創新的關鍵技術,通過成果轉化、產業培育、孵化基金等形式,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公共服務,形成良性成長的可持續發展機製。實驗室的宗旨是重塑以智能化為核心的未來教育,將加快打造教育大數據創新鏈條,形成教育大數據產業創新聯盟,引領產業發展;與國家、地方大數據戰略創新網絡無縫對接,提升我國教育的自主創新能力與國際競爭力,努力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教育大數據理論研究、工程實驗、成果轉化和高端人才培養平台。
記者:該實驗室是國家首次在教育行業設立的大數據實驗室,國家致力於推動教育大數據發展的原因何在?
楊宗凱: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的交匯融合引發了數據迅勐增長,數據已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大數據正日益對全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活動以及經濟運行機製、社會生活方式和國家治理能力產生重要影響。教育也深受其影響,新一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得深度追蹤、量化學習過程,采集和匯聚教育場景中各類數據乃至其它各種跨界數據成為可能。這些數據將為我們創建全新的教學評價機製,塑造全新的人技教育教學環境,全麵促進教育向個性化、科學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助力教育現代化。這就是教育大數據的精髓所在。教育大數據將使老師不再依賴單一的評價模式,除了分數起伏外,教師還可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的具體需求,引導學生走好每一步。
如同不少歐美國家一樣,我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大數據在教育領域的價值和巨大潛力,大數據分析正在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依據。國務院2015年發布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中明確指出“探索發揮大數據對變革教育方式、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支撐作用”。教育部2016年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也指出,要“依托網絡學習空間逐步實現對學生日常學習情況的大數據采集和分析,優化教學模式。”
記者:實驗室將從哪些方麵開展教育大數據的研究和應用?其關鍵應用技術研究是什麼?
楊宗凱:實驗室將專注於教育大數據應用技術研究與技術工程實驗,主要涉及數據技術、數據科學與教育領域的融合;要讓教育大數據真正成為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科學力量和推動教育變革的新型戰略資產。“教育大數據的全麵采集、深度分析與融合應用”和“及時準確發現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和教育管理過程中的問題與需求”是應用技術研究的關鍵。
實驗室以促進數據驅動下的教育創新與教育變革為核心理念,針對我國教學過程質量管理、學生學習成長監測、教育管理智能決策能力不足等問題,來建設教育大數據應用技術創新平台,圍繞著學習過程追蹤與量化、教育數據融合與共享、綜合建模與分析、動態監測與智能決策等核心技術開展工作。
實驗室通過加強教育學、數據科學、信息科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以及協同創新,拓展學科邊界,培育學科新增長點,優化學科結構。我們依托實驗室吸引世界一流專家學者參與學科建設,合作培養國際化人才,推動學科與國外一流科研機構開展實質性合作,引領學科發展的國際化進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是黨中央對教育事業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一大著力點。我相信實驗室將在提升我國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和教育治理能力發展等方麵起到支撐作用,助力教育現代化建設。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最後更新:2017-11-16 15: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