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10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從“鐵匠鋪”起家的浙商教父魯冠球病逝,馬雲等大佬撰文悼念

與病魔抗爭兩年多後,10月25日,浙江萬向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魯冠球逝世,享年72歲。10月30日,魯冠球追悼會在萬向集團公司舉行。

農民出身,小學文化,這位操一口濃重蕭山鄉音、有和藹招牌笑容的老人,馳騁商場48載。從“鐵匠鋪”起家,他走出田野走向世界,締造了一個橫跨汽車、能源、房地產等多個產業、營收破千億的商業帝國。作為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參與者和推動者,他被稱為商界“常青樹”、民營企業“不倒翁”,更被浙商群體視為“教父”。

魯冠球曾說,成功沒有規律,“別人每周工作5天,你就一年365天都不休息,盡心、盡責、盡力去做,一定能成功。”

如今,這位始終有危機感、從不言退休的商場“戰士”,終於可以好好休息了。

不休的“戰士”:一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

10月30日,位於浙江杭州蕭山區寧圍鎮的萬向集團總部被層層疊疊的白色花圈包圍,數百名萬向員工、政商名流湧入這裏,向“魯主席”做最後的告別。

當天上午,魯冠球追悼會在萬向集團多功能廳舉行,魯冠球曾無數次在這裏講話,為員工描繪企業發展的藍圖。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他又回到了起點——事實上,從1969年在這裏創辦萬向集團前身“寧圍人民公社農機修理廠”起,魯冠球就從未離開過。

“就是不進城”的魯冠球。

1990年,他曾站在辦公室窗前,望著眼前的農田,對前來采訪的新華社記者說:“我就是不進城,我要在這裏建一個工業城!”

2017年10月25日,魯冠球在位於寧圍鎮童家塘的老宅中辭世。他的兒子、萬向集團CEO魯偉鼎說,落葉歸根,這是父親生前的囑托——病情嚴重後,魯冠球一度赴美醫治,心態積極。但當被醫生告之來日無多時,他執意要回國、回家,“我不能在美國沒”。

魯偉鼎說,今年7月,他去美國探望父親時,魯冠球曾寬慰他,“人家每天工作八九個小時,我要工作十六七個小時,我自己的一天,快抵得上別人的兩天了。如果說你要問我(這一輩子)夠不夠,我夠了。”

魯冠球去世的消息讓他生前的商界好友倍感突然。浙商代表人物之一、複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撰文,“我非常震驚和悲痛。因為老魯才72歲,其實還很年輕。”

阿裏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寫道,“我們浙商對魯老最好的思念,最永久的紀念,就是把他身上的勇氣、視野、格局,把他身上的企業家精神傳承下去。”

“真的太過意外”,魯冠球的忘年交、財經作家吳曉波說,“我曾問他,打算什麼時候退休,而他告訴我:戰士的終點,就是墳墓。”

萬向集團的官網頁麵已是一片黑白。南都記者看到,在其開設的“網上吊唁廳”中,已有近6萬人“點亮”蠟燭以示哀悼。一位吊唁者留言,“浙商開創一個時代,魯老開創了一代浙商!”

農民的兒子:為鄉鎮企業和農民利益持續發聲

“從田野走向世界的中國農民的兒子”,這是萬向集團官網對魯冠球的描述。

1945年,魯冠球出生於錢塘江邊的一個鄉村。少年時,他的理想是當車床工,以養活家人。15歲時,他從初中輟學,到浙江蕭山縣鐵業社當打鐵學徒。3年後,因人員精簡被辭退。

回鄉後,不甘“麵朝黃土背朝天”的魯冠球,修過自行車,後來又籌集3000元辦了個米麵加工廠。在那個時代,做生意被視為“資本主義尾巴”,他不敢明著辦廠,東躲西藏,但仍多次被發現,反複被“處理”,幾近傾家蕩產。

1969年,國家批準每個人民公社可以開辦一家農機廠。24歲的魯冠球瞅準機會,變賣祖屋,帶領6名農民集資4000元,創辦“寧圍公社農機修理廠”,他任廠長。

魯冠球帶領6名農民集資4000元創辦的寧圍公社農機修理廠。

48年來,他以“奮鬥十年添個零”、年均25.89%的增長業績,把這間曾用收購的廢舊鋼材等作原料,生產船釘、鐵耙、犁刀的“鐵匠鋪”,經營成為擁有4萬名員工,營收超千億、利潤過百億的現代化跨國企業集團。

2016年胡潤富豪榜,魯冠球家族以550億元排在汽車富豪榜榜首。

盡管如此,魯冠球一直以農民自居,始終關注農民群體,為農民發聲。他曾歎息,“農民依然是社會的最底層,為農民講話的人太少了。”因此,在擔任黨的第十三大、十四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時,他都會圍繞鄉鎮企業和農民利益提交建議議案。

魯冠球辭世後,吳曉波憶及與其交往時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許多農民工被辭退,他為此寫了一篇文章。“沒想到這位老大哥(魯冠球)還特地打電話給我,我從他的語調中聽出激動:曉波,謝謝你替我們農民講了一句話。”

商界不倒翁:“要賺錢但不做錢的奴隸”

“回想我們這代人的創業夢,從被當作‘資本主義尾巴’東躲西藏,到在計劃經濟夾縫中‘野蠻生長’,再到改革開放中“異軍突起”,以及全球化中無知無畏闖天下,可以說是跌宕起伏。”這是魯冠球生前對自己創業曆程的總結。

魯冠球敢想敢幹,善於把握時代脈搏,並讓自己的創業“鼓點”與之同頻共振。過去的近半個世紀,任歲月更迭,魯冠球及他締造的萬向帝國始終屹立潮頭不倒。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起時,魯冠球的小工廠已有400人,年產值300餘萬元。他敏銳地嗅出汽車產業發展商機,調整戰略,專攻汽車零部件萬向節,並將工廠更名為“寧圍公社萬向節廠”。

魯冠球商業嗅覺敏銳,很早就嗅出汽車產業發展商機,調整戰略專攻萬向節生產。

魯冠球創造了許多個第一:1983年,“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的口號,肯定了非國營企業家存在的合理性。他抓住機會,成為蕭山縣承包企業的第一人;1984年,擁有世界上最多萬向節專利的美國舍勒公司代表在廣交會上相中萬向,並在此後簽下3萬套訂單,萬向產品首次走出國門;1988年,他以1500萬元向寧圍鎮政府買斷萬向節廠股權,使萬向成為當時還頗受爭議的民營企業;1992年,浙江萬向集團公司成立;兩年後,“萬向錢潮”股票在深交所上市,成為全國第一家上市的鄉鎮企業;2001年,他一舉收購了納斯達克上市公司UAL,開創中國鄉鎮企業收購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

1991年,魯冠球登上美國《新聞周刊》封麵,成為繼鄧小平之後,第二個登上該雜誌封麵的中國人。作為新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他還贏得《華爾街日報》以“國家英雄式人物”為定義的讚譽。

魯冠球是繼鄧小平之後,第二個登上登上美國《新聞周刊》封麵的中國人。

馬雲追憶魯冠球時說,“如果說魯老身上最鮮明的東西是什麼,我想就是他骨子裏那種與生俱來的企業家精神。當年很多人都在說‘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魯老不一樣,他說‘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然後死死抓住這個籃子’;浙江遍地老板,富了一批人,價值取向發生重大分歧時,魯老又站出來說,企業家不能‘滿了口袋,空了腦袋’。他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洞見和氣度,是真正的企業家精神。”

魯冠球一直認為,自己不是商人,而是企業家。“企業家要賺錢,但不做錢的奴隸。企業家注定是要創造、奉獻、犧牲的。”他生前接受采訪時曾說,“真正的企業家都是奉獻,都是在為社會工作。如果為自己在工作,不是真正的企業家。”

今年1月,萬向集團召開總結表彰會,魯冠球講話時再次強調了誠信與責任。他說,“言不信者,行不果。有誠信,萬向才有今天,失去誠信就是失去未來。過去,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美德,現在,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必須。企業承擔了責任,社會才需要你,所以,堅守社會責任,就是堅守企業的生命。”

造車築夢人:去年圓夢新能源汽車

在魯冠球的追悼會上,其子魯偉鼎說:“父親臨終前還囑托我要把公司照顧好,特別是新能源汽車。”

1979年,《人民日報》的一篇社論《國民經濟要發展,交通運輸是關鍵》讓魯冠球敏銳地判斷,中國將大力發展汽車業。汽車做不了,他決定集中力量生產一個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已經在做的產品:汽車傳動軸與驅動軸的連接器。

魯冠球曾說:“很想做大事,但是實力不夠,隻能從小事做起。”造出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整車,並且是新能源汽車,一直是他心心念念的“大事”。

上世紀90年代,有記者采訪魯冠球,發現他家老宅裏,貼著一幅豐田汽車的圖片。魯冠球說,看到這張圖就會刺激他,“為什麼到處跑的不能是中國車?”

2003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再次提及造車夢,“做夢都想,但實力還不夠。等條件好了,一定做汽車。我這一代做不了,兒子也要做汽車。”

為實現這個夢想,魯冠球一直循序漸進,穩紮穩打。除了堅守汽車零部件製造的核心業務,早在1999年就成立電動汽車項目組,定下了“電池—電機—電控—電動汽車”的發展路線。隨後幾年,萬向逐步研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聚合物鋰離子動力電池等,並研製出電動轎車、電動公交車。

魯冠球和他的卡瑪車團隊。

令人欣慰的是,他在離世前終圓夢。去年12月15日,萬向集團“年產50000輛增程式純電動乘用車項目”正式獲國家發改委批準,成為國內第6家成功拿到獨立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

今年1月,萬向集團召開總結表彰會,魯冠球說,萬向做汽車零部件48年,持之以恒,這是對汽車業的自信,更是對企業誠信的堅持,“2002年我承諾要為杭州人民造純電動汽車,為了這個承諾,我們天天在燒錢,堅持下來了,新能源客車、乘用車、凱萊車、卡瑪車,國內國外接力奮鬥,我們的初心、努力和效果達成完美一致,這是對企業誠信最生動的堅持。”

終身學習者:去世前還在學習中央文件

臨終前一個月,魯冠球還在學習中央文件——9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身體稍有好轉的魯冠球研讀後,專門撰文《時代契機,我們沒有理由錯過》。

盡管隻有小學文化,但魯冠球終其一生都保持著學習的習慣。1995年,他在接受《今日浙江》記者采訪時說,他認為自己的兩大缺點是,知識不夠、時間不夠。所以,“別人每周工作5天,你就一年365天都不休息,盡心、盡責、盡力去做,一定能成功。”

馳騁商場48年的魯冠球一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永遠有危機感。

吳曉波曾透露,在魯冠球的床頭櫃裏,有畫滿了條線圓點的《資本論》,有鬆下幸之助傳記,有最新版本的經濟專著;每天再忙,他也要抽出一兩個小時讀書、做筆記。“他有一位秘書,每天專門為他準備剪報和資料。他也時不時打電話給我,與我這個後輩討論國內的經濟形勢、國際的環境變化”。

魯冠球生前接受采訪時,曾介紹自己的日程安排:每天早上5點10分起床,6點50分去公司,18點45分回家吃飯,19點看《新聞聯播》《焦點訪談》,20點處理沒有處理完的文件,21點左右開始看書看報看資料,大約22點30分感到疲倦時,衝個澡再繼續學習,零點上床睡覺。

屹立商界近半世紀,但魯冠球一直有強烈的危機感。他曾說,“我晚上做夢,夢見企業破產,一下從床上跳起來。你沒有這個緊迫感是不行的。”

他還喜歡總結企業失敗案例。每當一個知名企業出現大起大落,魯冠球就讓下屬找來該企業的所有資料,認真研究,將高層召集到自己不足15平方米的辦公室裏,和大家一起分析這個企業為什麼會倒掉,總結經驗教訓。

魯偉鼎在悼詞中這樣評價父親:“麵對最大困難時,他最樂觀;麵對最多風光時,他最謹慎。”

出品:南都采編指揮中心

統籌:南都人物新聞工作室

采寫:南都記者劉苗綜合報道

最後更新:2017-11-01 12:26:11

  上一篇:go 馬雲亮出了天貓雙十一宣傳的王炸!
  下一篇:go 胡潤發布IT企業家榜:馬化騰力壓馬雲奪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