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11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獨家專訪 | 被上汽看中的 Metawave,要做替代激光雷達的毫米波雷達?

獨家專訪 | 被上汽看中的 Metawave,要做替代激光雷達的毫米波雷達?

* Metawave CTO Bernard Casse、CEO Maha Achour 、工程 VP George Daniel

雷鋒網新智駕按:當地時間 10 月 25 日,雷鋒網新智駕來到矽穀施樂帕克研究中心(Xerox PARC Research Center),此行要探訪的初創公司 Metawave 目前在該中心辦公。

這家剛成立 10 個月的公司之所以吸引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新智駕的注意,是因為在其今年 9 月份完成的 70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中,上汽資本(SAIC Capital)出現在資方名單上。上汽作為國內知名車企,之所以選擇布局 Metawave ,其實看中的是這家公司正在大力研發的毫米波雷達產品,這款產品中使用的諸多技術及具備的特性讓其非常試用於 ADAS、無人駕駛領域。

那麼,Metawave 的這款產品到底有何玄妙之處,雷鋒網新智駕帶著這個問題對 Metawave 創始人兼 CEO Maha Achour 進行了訪談。

從 Xerox PARC 到 Metawave

Maha Achour 是 MIT 物理學博士,後來又在加州聖迭戈分校攻讀電子工程以及通信係統理論。從 1996 年開始就在射頻及光學行業工作,曾經在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領導過一些無線電相關的研究項目,在傳感器、高速信號傳輸領域頗有造詣。

2006 年,她創立超材料(Metamaterials)研發公司 Rayspan 並擔任 CTO ,該公司主要研究的是超材料天線(Metamaterials Antenna)——一種用超材料操縱天線係統使其增加效率的天線,Maha 算是非常早期的將該技術帶向市場的先驅。也許是機遇不對,這家公司後來沒有再運營。

大約在兩年前,Maha 和現在公司的 CTO Bernard Casse、工程 VP George Daniel 一起在 PARC 研究中心工作,從事的研究內容中依然有超材料,同時還有 5G 通信技術。或許是一種執念,Maha 還是想將這些新技術帶向商業市場,她認為這個時候是很好的時機。

獨家專訪 | 被上汽看中的 Metawave,要做替代激光雷達的毫米波雷達?

* Metawave 的超材料天線技術

今年早些時候,Maha 開始為 Metawave 找錢,一開始的創業方向實際上包括了 5G 通信網絡以及車載毫米波雷達。但之後隨著對市場的分析更加成熟,看到 ADAS、無人駕駛領域的機會,還是決定將公司 90% 的重心放在車載雷達領域。 

麵對汽車、自動駕駛這些全新的領域,Maha 坦誠將麵臨非常大的挑戰。不過她也指出,Metawave 目前的團隊在模塊化技術、AI 深度學習領域有較深的經驗,而且工程 VP 也有傳感器方麵的設計經曆,所以與毫米波雷達的研發有很多相通之處。 此外,她還在補強團隊實力。

毫米波雷達產品——WARLORD

超材料、類 SAR

Maha 為其新一代的毫米波雷達產品取了一個非常“炫酷”的名字——WARLORD(簡寫自 W-Band Advanced Radar for Long-Range Object Recognition and Detection)。其頻段在 76-81 GHz。

Metawave 方麵稱,WARLORD 采用了超材料天線,能發射可操控的高度定向的電磁波束,精準探測目標物的位置、速度,且不懼怕惡劣天氣以及環境。而且,因為這款毫米波雷達內置了 Metawave 自研的 AI Engine ,其中嵌入了各類物體識別和分類算法,可以分辨出道路參與者的屬性(行人、自行車、摩托或者巴士等等),能夠提供如人眼一般的感知能力,被稱為“Digital Eye”。這是因為這樣的特性,WARLORD 還能采集 3D 雷達圖像。

獨家專訪 | 被上汽看中的 Metawave,要做替代激光雷達的毫米波雷達?

* WARLORD 工作原理

在車載毫米波雷達領域,目前大家的趨勢都在往更高的分辨率上靠,其中帶寬的增加便是其中一種方式,從 24GHz 到 77GHz,4 個 G 帶寬的增加,成為了很多創業公司的發展方向。追求更高的分辨率,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擴展天線的尺寸或者增加天線的數量,但是囿於主機廠對於毫米波雷達整體尺寸的車規級限製,這裏的發揮空間並不大。

Maha 采用的方法是把電磁波束緊緊地聚攏起來,讓其能量集中在一處。而要實現這樣的效果,在數字空間(Digital Space)是辦不到的,隻有在模擬空間(Analog Space)裏才能做到。實際上,WARLORD 可以說是一款模擬波束雷達產品(Analog Beam Forming Radar)。

當然,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徑雷達技術)技術也是毫米波雷達提升分辨率的一大重要殺器,但是用在車載雷達上還不是很成熟,國內廠商行易到正在進行相關的研發。WARLORD 同樣也內置了 SAR 的性能,分辨率能做得很高。

Maha 進一步闡釋了 WARLORD 的技術特性:

其一,采用可操控的天線。Metawave 采用的是單天線,而非天線陣列,同時接收也是單線的。這種天線由複合超材料結構而成,每一個超材料單元(Unit Cell)都有活躍組件能夠參與波束成形,還能調整波束角度。這相較於如今大部分雷達用的多天線結構有很大的優勢。Maha 欣喜地表示該技術已經拿下了專利。

獨家專訪 | 被上汽看中的 Metawave,要做替代激光雷達的毫米波雷達?

其二,信號收發端進行了整合。Metawave 采用了英飛淩、NXP 和 TI 等 Tier 2 的芯片,並與他們進行合作,將天線和芯片組進行了整合。

其三,優越的微控製技術。比如要控製天線探測前方的物體,追蹤其距離、角度、速度以及運動的方式,同時還要判斷這些物體的類別,最後還要把這些經過處理的信息傳送給(自動駕駛汽車)的傳感器融合單元,這對於微控製技術的要求非常高。Metawave 在該技術上有很深的積累。

前文所述的 WARLORD 要做障礙物的識別和分類,必然離不開 AI 技術。Metawave 便在其雷達產品中嵌入了 AI 引擎。

AI Engine

WARLORD 采用的 AI Engine 內置了多種算法,包括雜波幹擾抑製算法、目標檢測和跟蹤算法等等,可以優化毫米波雷達的整體性能以及讓其具備物體識別和分類能力。Maha 表示,對於毫米波雷達來說,和外界空間直接接觸的是天線,如果可以在這個層麵就進行前置分析,顯然要優於將原始數據直接傳到傳感器融合單元再進行分析,因為可以大大降低傳輸的延遲。這一點對於自動駕駛來說尤為重要。

取代 LiDAR?

獨家專訪 | 被上汽看中的 Metawave,要做替代激光雷達的毫米波雷達?

擁有遠距離(250-300米)的探測能力,同時具備優越的分辨率和高效的數據處理速度。毫米波雷達是否會削弱甚至取代 LiDAR 在自動駕駛汽車上的地位?

從一個物理學博士的視角,Maha 認為 LiDAR 對於自動駕駛汽車來說並非不可或缺。她表示,如果地圖精度足夠高,未來自動駕駛汽車上裝配 4 個毫米波雷達、4 個攝像頭便就足夠了。其中,毫米波雷達負責車身 360 度範圍以及上下角度的探測,攝像頭則觀察周圍環境,再配合 AI Engine 一起使用。Maha 認為這樣的方案 2030 年是有可能實現的。

目前,WARLORD 的整個基礎硬件的性能可以滿足 L2 的需求,再往更高級別(L4)走,內置的軟件(算法)能力將會起到決定性作用。

發布、量產計劃

當雷鋒網新智駕向 Maha 詢問更多關於 WARLORD 的產品技術細節時,她還是希望把更多懸念留到 2018 年 CES 的首秀上。

獨家專訪 | 被上汽看中的 Metawave,要做替代激光雷達的毫米波雷達?

Maha 稱,現在,已經有很多主機廠在等待他們的雷達產品,希望盡快拿到自家平台上進行測試。而且也在和一些自動駕駛企業進行合作的商談,她表示 Metawave 原意探索一切的可能性。

這一點也體現在她對 Tier 1 的態度上,盡管這些供應商已經在毫米波雷達領域實力雄厚,但他們並不止出售雷達,而是提供 ADAS 整體解決方案,而 Metawave 期待的是未來將自家高性能的毫米波雷達提供給 Tier 1 作為其 ADAS 係統方案的一個傳感器選項。畢竟主機廠才掌握話語權,主機廠不會拒絕高性能的毫米波雷達。Maha 正在謹慎地和 Tier 1 進行接觸。

提及量產,Maha 確定地表示,Metawave 不會自建工廠,“永遠也不會”,而且也不采取 License 的方式,因為這樣收益周期太長。他們將找第三方工廠代工,規模僅次於富士康的代工廠偉創力(Flextronics)是選項之一,正密切接觸。

2018年 1 月亮相後,2018 年夏天就可以看到 Metawave 可用的毫米波雷達產品。

融資

毫米波雷達行業,資金異常重要,Metawave 今年 9 月完成了 70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其中上汽資本進行了投資。

之所以與上汽資本搭上線,是因為 Metawave 其中一家投資機構 Motus Ventures 投了汽車行業很多創業公司,這家投資機構介紹 Maha 認識了上汽資本的人,後者很快達成投資意向,3 個月後完成了所有投資流程。

Maha 透露,明年 CES、MWC 之後,將會開始尋找一筆大額的 A 輪融資,主要用於毫米波雷達的量產。

這家目前隻有 10 人的創業公司,到底能否真正做出“令人尖叫”的產品,到 2018 年 CES 見真章。


本文作者:張偉

本文轉自雷鋒網禁止二次轉載,原文鏈接

最後更新:2017-11-06 15:36:13

  上一篇:go  如何對玩家付費潛力,進行深度挖掘!
  下一篇:go  CMU為何意外輸掉2005年DARPA挑戰賽?謎題終於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