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37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老師,教師節快樂嗎:俞敏洪、馬雲老師已經脫離苦海了,您呢?

對孔子而言,教師的崗位是“傳道受業解惑”的載體,他一生追求的是貴族氣質和士人的尊嚴。一份苦差事,一個大理想,老師能承受得了嗎?不要忘了,一個學校的興盛在老師,一個國家的繁榮在老師,一個民族的崛起也在老師。

很多時候,老師給人的印象還隻是“蠟炬成灰淚始幹”的苦逼形象,拮據、辛苦、嘴的巨人(能說,話嘮)。

當然,老師也風光過。

若幹年前,在天安門廣場上,就同時有兩位老師的像隔街相望:一個是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的畫像,他老人家年輕時在“一師附小”(現在是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第一附屬小學)短暫從事過教師工作;另一個是孔子的塑像,位於廣場東側路南、靠近國家博物館(原來的曆史博物館)的地方,中國早期民辦教師的重要代表人物。

一個了不得,永載史冊的領袖;一個不得了,萬世師表的聖人!

相比而言,孔老師更純粹些,雖然他心底裏一直希望有領袖的影響力。

孔子周遊列國、傳播思想時擲地有聲的“君子固窮”(上海電視大學鮑鵬山教授解讀的“道德隻能保證我們成人,而不能保證我們成功。”)沒人聽,大家都在琢磨著“學而優則仕”。

誰會當老師?相當一部分是窮人,交不起學費的人。

老舍家境貧寒,窘迫得等到10歲才勉強依靠好心人的資助上了學。後來轉入北京師範學校,多半是因為不用交錢還倒給錢。

還有一類是臉皮薄、公關能力差的人。

俞敏洪出生在農村,家裏不寬裕,三次落榜後考上了北大,一直比較自卑,很少與人交流。留校當老師後,又因為業餘教課掙外快被開除。

不過俞老師搞起新東方後,對手下的老師關愛有加。我親眼見到他滿臉堆笑、躡手躡腳地走進教室,殷勤而又稍顯局促地把花遞給任課教師。

那一刻,全場歡唿雷動,掌聲如潮。而正在上課的老師卻不耐煩地把花扔在講台上,推著俞敏洪往外走,嘴裏還嘟囔著“不要影響上課”,老俞依然笑盈盈地做投降狀,熘到門口,向大家揮了一下手,就被關在了門外。

這一幕久久留在我的記憶中。一個老師可以保持自己的個性,甚至被“嬌慣”,同時掙得盆滿缽滿(聽說那時老俞經常拿著一麻袋一麻袋的人民幣給任課教師發工資和獎金),在20世紀90年代,幾乎是奇聞異事。

當俞敏洪(北大老師)、馬雲(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老師)這樣曾經的體製內教師成為億萬富豪時,我非常感慨,覺得老師的未來似乎有盼頭了。

但又過了一段時間,我就知道自己有多傻了。

馬雲成為富豪是在離開教師崗位之後,已經是富豪的俞敏洪老師再也沒有給老師送花和麻袋裝的錢。公司上市了,一切都要“節支”。

再往前追溯,偉大領袖以小學教師的身份步入政壇,光芒四射;老舍從國內小學進入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當時叫東方學院)做對外漢語教師,回國後在大學任教,慢慢成為職業作家。

隻有孔子在教育戰線堅持了一輩子。是“深度套牢”還是至情至愛?不得而知。

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崇尚“君子不器”的孔子,對於“形而下”的職場沒有什麼興趣。對孔子而言,教師的崗位是“傳道受業解惑”的載體,他一生追求的是貴族氣質和士人的尊嚴。

孔老師短時間在體製內做過魯國的大司農,又很快“下課”,他的“治世哲學”在紛亂的春秋時代無用武之地,於是又走出體製,回歸了“民辦教師”的身份。

孔子在天安門廣場的塑像不知不覺間被移走了,不過人們對生活清苦、精神富足的他以及他所代表的教師群體仍心懷敬意!“老師”除了職業描述外,早已成為尊稱。

一份苦差事,一個大理想,老師能承受得了嗎?

作為職業,沒人能忽視教師的重要性,於是有人提出“將教師待遇與公務員看齊”。把公務員待遇引入學校體製,校領導肯定願意,反正有行政級別保駕護航。而廣大教師如果與公務員中的大多數相匹配,我估計跟原來也差不多。這裏麵還涉及到公務員薪資體製的改革。

倒不如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鼓勵體製外的民營教育、國際教育促進教師人才的合理流動,同時形成“倒逼機製”,推動體製內教育機構的市場化改革。

作為理想,沒人能比老師更有成就感和使命感。在社會階層固化的昨天和今天,老師至少在表麵上享受著超越等級的殊榮,受到社會各界的尊敬。

一個學校的興盛在老師,一個國家的繁榮在老師,一個民族的崛起也在老師。

作者簡介:趙剛(Andrew)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國際教育知名專家,現任英國諾森比亞大學中國區首席代表;十幾年來一直從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傳播工作,著有《到英國去》、《歐洲情調之旅》;資深自媒體人,獲評搜狐“2016年度留學類自媒體人”,同時得到騰訊教育、新浪教育、一點資訊教育頻道的關注和支持。

最後更新:2017-10-08 09:21:46

  上一篇:go 霍建華配林心如:長相與命運
  下一篇:go 霍建華拍攝首支時尚媒體VR影片,花絮全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