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收緊,互聯網還能顛覆線下嗎?
雖然馬雲大大說了,未來,健康、娛樂是最有潛力的兩大領域,但狹隘的以診治為核心的互聯網醫療,還真的不是四處出擊的互聯網能顛覆得了的。
互聯網醫療
互聯網+醫療模式:互聯網醫院市場模式;在線問診市場模式,比如春雨醫生;醫藥電商市場模式,比如天貓醫藥館等;醫生服務市場模式,比如醫聯、丁香園;AI+醫療市場模式;醫美領域,比如更美等;健康工具助手,比如美柚等。
互聯網+醫療模式:互聯網醫院市場模式;在線問診市場模式,比如春雨醫生;醫藥電商市場模式,比如天貓醫藥館等;醫生服務市場模式,比如醫聯、丁香園;AI+醫療市場模式;醫美領域,比如更美等;健康工具助手,比如美柚等。
狹隘的互聯網醫療領域,就是以診療為核心環節,以患者和醫生關係為主的互聯網診療模式,根據衛計委5月發布的《征求意見稿》的界定,“就是利用互聯網技術,為患者和公眾提供疾病診斷、治療方案、處方等服務的行為。”
意見稿一出台,政策之手圈定了互聯網醫療的可行邊界:要麼是醫療機構間的遠程醫療服務;要麼基層醫療機構的慢性病簽約服務。而且明確規定,醫療機構不得對首診患者進行互聯網診療活動。
對於開展互聯網診療的機構和醫生,其準入門檻,也參照傳統醫療機構的管理辦法,必須是拿到《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機構,以及拿到從業資格的醫生。而對於沒有線下實體醫院的純線上機構,要求注銷重新注冊。
政策一出,有鼓掌的、有哀嚎的,但是身為一個對政府管製一向持懷疑態度的吃瓜群眾,這次我真的想為衛計委逆“互聯網+”大勢的監管傾向點讚,這不是泥石流,這是一股清流。
當初互聯網金融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金融主管部門懼於包容鼓勵的大方針,遲遲沒有出台任何監管措施,結果非法集資、騙貸騙錢借著p2p和互聯網金融名義,四海八荒暢通無阻,騙了幾百億,泛亞、e租寶讓幾十萬家庭失血、割肉、破產,p2p和互金也從風口變成了互金公司躲避不及的貶義詞,現在都改叫金融科技了。
互聯網診療,如果也是撒開把,不設定準入門檻,監管完全缺位,那就丟的不是錢,是命了,有可能成為莆田係的又一沃土。
因此,聯手專業的線下醫療機構和醫生,才能走通互聯網醫療之路。這一點,其實很多醫療背景的互聯網醫療創業者早就想通了。
遭受追捧的頭部互聯網醫療中,也有不少拿到了醫療機構從業資格,正在開辦線下診所。比如早在2016年就布局線下實體醫療機構的丁香診所。還有,之前曾拿到雲峰基金和騰訊投資的醫聯,也宣布年底前,將和騰訊合開數家企鵝診所。
因此,衛計委的新規看似提高了門檻,給互聯網診療帶上了鐐銬,但監管底線明確之後,反而避免互聯網診療走入進大坑的風險。朗銳慧康(www.lrioh.com)發現,政策走嚴之後實現了優勝劣汰,對於開了線下診療機構的互聯網醫療,其實也是好事。
最後更新:2017-10-30 14: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