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4 返回首页    go 阿里云 go 技术社区[云栖]


马超领衔劝刘备进位汉中王,诸葛亮、关羽、张飞竟不在前四名

刘备在拿下了汉中、西城、上庸与房陵四个郡以后,声势浩大。同时,关羽在荆州,也准备得差不多完成,即将对曹仁进攻,争夺襄阳樊城。

当时的形势,似乎曹操已经走下坡路,夏侯渊全军覆没,他本人亲自率兵抵达遮要,竟然达不到与刘备交锋的目的而撤军,虽没有战败,也算是败。

刘备的左右与他自己,认为消灭曹操的时机,已经差不多成熟,而为了号召天下英雄与团结自己的部下,刘备不可以不称王。

刘备倒并不是最先有这个意思的人。他是“被动”的;不过,到了后来,他终于接受了左右的怂恿,于是“自称汉中王”五个字的贬语就被司马光等历史家,加在他的头上。

司马光及其助手,在他们所写的《资治通鉴》里面,对曹操相当客气。曹操之称“魏王”,也何尝不是“自称”?《资治通鉴》上的记载,却是“进魏公操爵为王”。至少就字面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汉献帝主动升魏公曹操为魏王。

刘备称汉中王,在事实上确是等于自称。而形式上是由马超、许靖等等一百二十个人联名上奏给汉献帝,说他们因为曹操“外吞天下,内残群僚,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所以“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拜备大司马。”将来,消灭了曹操以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诏擅封之)罪,虽死无恨。“

刘备同时也上了一张表给汉献帝,说:“群僚见逼,迫臣以义,……(臣)若应权通变,以宁靖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辄顺众意,拜受(大司马之)印,(汉中王之)玺,以崇国威。……应天顺时,扑讨凶逆,以宁社稷。”

一百二十人之中的领衔者,不是诸葛亮或关羽、张飞,而是马超。为什么?因为马超曾经是汉献帝朝廷正式封侯拜将的一员。所封的侯是“都亭侯”,所拜的将是“偏将军”(但是,在这一张表上所写的马超官衔,不是偏将军,而是刘备所给他的“平西将军”)。

马超之下,列名的人的次序,是许靖、庞羲、射瑷。然后才是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赖恭、法正、李严(李严以下的人,姓名没有被抄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里面)。

许靖不过是“左将军长史”,挂了“领镇军将军”的虚衔,不曾封过侯,也不曾获得过许县汉献朝廷的官爵,何以名次列得如此之高呢?至于庞羲,简直是说不上有什么地位,只不过是一个“营司马”而已,比不上今日的副官处处长;射瑷,也只是上校参议之流:“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为什么这三个人,也列在请葛亮与关、张之上呢?

章学诚说:“殆不可解(差不多是无法解释的)。”我以为,可能执笔写这张表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许靖。而庞羲与射瑷和他私交不错,年纪也相当大。但是,这也不过是我的一种猜度而已(赖恭的姓名,很陌生。《三国志.吴书.薛综传》说他是荆州零陵郡的老前辈,为人仁爰谨慎,“不晓时事”。赖恭在当时的官衔,是“镇远将军”。他大概是从零陵,跟着刘备来益州的,由于是老前辈,所以也被年高而德不劭的许靖所接近)。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了请葛亮于刘备在“建安二十六年”称帝之时,劝刘备不可违拗部下的攀龙附凤的愿望。诸葛亮引用了当年耿纯劝刘秀称帝的一番话:“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功业即定,天人亦应,而大王留时逆众,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无为久自苦也。大众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众不可逆。”刘备一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才同意的。

刘备称帝,确是诸葛亮所竭力主张。称帝以前称王,是不是也由于诸葛亮主谋呢?待考。诸葛亮不曾陪刘备去汉中。在刘备身边的最重要的谋臣,是法正。这“自称汉中王”的事,很像是法正出的主意。

最后更新:2017-10-22 18:25:54

  上一篇:go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背后真实历史,为用马谡连刘备的告诫都不听
  下一篇:go 刘备东征赵云反对无效,诸葛亮叹若法正在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