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4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馬超領銜勸劉備進位漢中王,諸葛亮、關羽、張飛竟不在前四名

劉備在拿下了漢中、西城、上庸與房陵四個郡以後,聲勢浩大。同時,關羽在荊州,也準備得差不多完成,即將對曹仁進攻,爭奪襄陽樊城。

當時的形勢,似乎曹操已經走下坡路,夏侯淵全軍覆沒,他本人親自率兵抵達遮要,竟然達不到與劉備交鋒的目的而撤軍,雖沒有戰敗,也算是敗。

劉備的左右與他自己,認為消滅曹操的時機,已經差不多成熟,而為了號召天下英雄與團結自己的部下,劉備不可以不稱王。

劉備倒並不是最先有這個意思的人。他是“被動”的;不過,到了後來,他終於接受了左右的慫恿,於是“自稱漢中王”五個字的貶語就被司馬光等曆史家,加在他的頭上。

司馬光及其助手,在他們所寫的《資治通鑒》裏麵,對曹操相當客氣。曹操之稱“魏王”,也何嚐不是“自稱”?《資治通鑒》上的記載,卻是“進魏公操爵為王”。至少就字麵來說,這句話的意思是:漢獻帝主動升魏公曹操為魏王。

劉備稱漢中王,在事實上確是等於自稱。而形式上是由馬超、許靖等等一百二十個人聯名上奏給漢獻帝,說他們因為曹操“外吞天下,內殘群僚,朝廷有蕭牆之危,而禦侮未建,可為寒心”,所以“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備大司馬。”將來,消滅了曹操以後,“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詔擅封之)罪,雖死無恨。“

劉備同時也上了一張表給漢獻帝,說:“群僚見逼,迫臣以義,……(臣)若應權通變,以寧靖聖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輒順眾意,拜受(大司馬之)印,(漢中王之)璽,以崇國威。……應天順時,撲討凶逆,以寧社稷。”

一百二十人之中的領銜者,不是諸葛亮或關羽、張飛,而是馬超。為什麼?因為馬超曾經是漢獻帝朝廷正式封侯拜將的一員。所封的侯是“都亭侯”,所拜的將是“偏將軍”(但是,在這一張表上所寫的馬超官銜,不是偏將軍,而是劉備所給他的“平西將軍”)。

馬超之下,列名的人的次序,是許靖、龐羲、射璦。然後才是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賴恭、法正、李嚴(李嚴以下的人,姓名沒有被抄在《三國誌.蜀書.先主傳》裏麵)。

許靖不過是“左將軍長史”,掛了“領鎮軍將軍”的虛銜,不曾封過侯,也不曾獲得過許縣漢獻朝廷的官爵,何以名次列得如此之高呢?至於龐羲,簡直是說不上有什麼地位,隻不過是一個“營司馬”而已,比不上今日的副官處處長;射璦,也隻是上校參議之流:“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為什麼這三個人,也列在請葛亮與關、張之上呢?

章學誠說:“殆不可解(差不多是無法解釋的)。”我以為,可能執筆寫這張表的人,不是別人,正是許靖。而龐羲與射璦和他私交不錯,年紀也相當大。但是,這也不過是我的一種猜度而已(賴恭的姓名,很陌生。《三國誌.吳書.薛綜傳》說他是荊州零陵郡的老前輩,為人仁爰謹慎,“不曉時事”。賴恭在當時的官銜,是“鎮遠將軍”。他大概是從零陵,跟著劉備來益州的,由於是老前輩,所以也被年高而德不劭的許靖所接近)。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記載了請葛亮於劉備在“建安二十六年”稱帝之時,勸劉備不可違拗部下的攀龍附鳳的願望。諸葛亮引用了當年耿純勸劉秀稱帝的一番話:“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於矢石之間者,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誌耳。今功業即定,天人亦應,而大王留時逆眾,不正號位,純恐士大夫望絕計窮,則有去歸之思,無為久自苦也。大眾一散,難可複合。時不可留,眾不可逆。”劉備一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才同意的。

劉備稱帝,確是諸葛亮所竭力主張。稱帝以前稱王,是不是也由於諸葛亮主謀呢?待考。諸葛亮不曾陪劉備去漢中。在劉備身邊的最重要的謀臣,是法正。這“自稱漢中王”的事,很像是法正出的主意。

最後更新:2017-10-22 18:25:54

  上一篇:go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背後真實曆史,為用馬謖連劉備的告誡都不聽
  下一篇:go 劉備東征趙雲反對無效,諸葛亮歎若法正在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