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935 返回首页    go 阿里云 go 技术社区[云栖]


诸葛亮第一眼见到此人就说不忠、将来必反,因为此人脑后枕骨突出

骨相学和面相学中有一术语叫反骨。反骨就是枕骨,又名后山骨。上面突出的称为“脑杓”;下面耳后突起的叫“完骨”。有时候反骨也指额头特别突出者,叫额前反骨,民间俗称“锛儿头”。

据说长有反骨的人,要么性情叛逆,要么精神异端,要么不忠不义、会谋反。不过也有人说反骨是奇骨,五百年出一个,具有反骨的人,日后必成大器,纵然不能登基坐殿,也是一代王侯。叫脑后有反骨,将来能登科。传说李自成、李世民便生有反骨。

孰是孰非,我们不得而知。那么,反骨最先从谁开始的?

从《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开始。据说诸葛亮第一眼见到魏延就说他将来必反,因为诸葛亮看到魏延脑后的枕骨突出,也就是长有反骨。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中说关羽取长沙时,因黄忠没有用百步穿杨之箭射杀他,被太守韩玄推下问斩。正在这当紧时刻,帐外闪进一将,手起刀落斩杀韩玄救了老将黄忠。这人是蜀汉名将魏延。

然而,当关羽引魏延归来时,诸葛亮却“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

刘备不明白就问何故,诸葛亮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故而斩之。”

魏延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再没有被大用过。直到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反了,马岱受军师遗命于军前斩之。

那么,魏延是谁?

魏延,字文长。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魏延是刘备生前非常器重和赏识的人。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

接着刘备征汉中,拿下汉中以后要留一个人守汉中。这时候所有人都认为要留的是张飞,没想到刘备将魏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

之后公元227年,建兴五年,诸葛亮为预备北伐,进驻汉中,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随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挥师北伐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顺子午谷直捣长安,诸葛亮则亲率大军走斜谷挺进陈仓,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这就是“子午谷奇谋”。

因为变数太大,远道袭人,事机难测,所以遭到一生小心谨慎的诸葛亮的拒绝。魏延认为诸葛亮心胸狭隘,故意雪藏自己,以至于心怀不满。

随后一生操劳过重的诸葛亮终于病倒了。诸葛亮在死前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召开秘密会议。诸葛亮叫魏延断后,如果延不从命,就随他的便。

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

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蜀汉后主说对方谋反,蜀汉后主刘禅拿不定主意,到底是谁想造反,他的心腹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

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如此!”

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之后魏延被诛灭三族。

这就是魏延谋反的过程。但我们发现有问题,问题就是逻辑不同。

其实,以魏延当时的能力、实力,不足以自立山头称王称帝,他要造反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投降曹魏。如果他要投降曹魏,完全可以利用断后之机投降。但现实是魏延没有,而是一直往成都方向走,而且就算魏延被王平截拦以后,他还是可以只身投奔曹魏的。

所以,魏延谋反有问题。

事实上,魏延谋反案的真实原因是魏延与长史杨仪不和,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这是内讧,是窝里斗,是魏延和杨仪的内部矛盾。

问题是,魏延和杨仪到底是什么矛盾?

文官集团和军方势力的权力斗争。杨仪是文官集团的代表,魏延是军方势力的代表。诸葛亮死后,文官集团和军方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再加上魏延和杨仪都是那种互不相让的人,二人都认为自己本事大,互相看不起对方,最终矛盾激化,演变为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杨仪显然是一个久经官场的老手,擅长宫廷政治和政治权术。而魏延只是一名军事丰富的武将,毫无宫廷政治经验,而且也没有久经官场建立起的关系网。

所以,魏延只能身败名裂。

因此, 魏延谋反案只是宫廷政治斗争并非谋反,至于魏延有没有反骨,只有天知道。

最后更新:2017-10-08 03:58:24

  上一篇:go 娜扎穿短裙真好看,景甜刘亦菲超美,郑爽穿这个真丑吗?
  下一篇:go 刘诗诗高圆圆同在机场被粉丝围堵,一个像大妈,一个显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