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56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難怪李嘉誠出逃!內地資本抄底香港企業,馬雲又立功啦!

近幾年,內地企業收購合並港資企業成為一種潮流。以金融業為例,規模較大的如2010年海通證券18.2億港元收購大福證券、2013年越秀116.4億元收購創興銀行、2015年光大證券41億收購新鴻基證券70%股權……而1000萬港元以下的收購更是數不勝數。

此外,旅行社如康泰、永安及星晨已經逐一被收購,小米、華為更是壟斷了香港的智能手機市場。中資公司收購港企,反映內地企業國際化的策略,而香港往往成為走出去的第一站,也反映出港企增長困難,老板們意興闌珊。

大陸互聯網衝垮香港的傳統優勢產業

港商為何頻頻賣盤?首先,港企商業模式追不上時代,過去免費電視是港人娛樂的重要來源,造就了電視廣播的王者地位。今天互聯網提供免費、個人化節目,觀眾可選擇內容、時間及地點觀看,加上無線節目缺乏新意,年輕觀眾流失。

過去香港一直擔當東西方的中介人角色,本地富豪如利豐的馮氏家族亦源自進出口貿易。但今天互聯網上,電子商貿的B2B、B2C及P2P模式已經逐漸取代中介人的地位,過去10年,利豐的股價下跌了80%,反映傳統商業模式在互聯網世界中競爭力低。

香港企業小家子氣,難以在國際上立足

香港人口有限,難以孕育出國際級企業,過去成功走出去的隻有和黃。香港曾經出現一些成功的服裝公司,例如佐丹奴及堡獅龍等,但在香港以外,隻能在東南亞走低端市場。香港服裝公司缺乏資源國際化,但同一時間不少跨國品牌如ZARA、Uniqlo及H&M成功建立市場,港企可說內外受壓。

恒指從1997至去年年均回報隻有2%,加上股息才6%,並不吸引,若不是期間加入騰訊控股及友邦保險等高增長公司,回報更低。

原因有很多,除中資股估值偏值外,香港企業欠缺增長動力也難辭其咎。科網公司已進駐不同領域,各行各業的競爭隻會愈來愈大。若香港企業不能追上潮流,前景不容樂觀,最後隻有趁有好價賣出公司。

互聯網產業已經掉隊,一夜之間優勢變軟肋

香港很早就開始提供互聯網服務了,或許比1990年代初期還早。商業樓宇和住宅幾乎都被寬帶覆蓋,公眾場合都提供免費上網服務。香港互聯網使用者數量在10年前,已經占了香港總人口1/2以上。香港人基本上第一時間就能用上歐美主流互聯網產品,搜索穀歌,電商eBay,視頻YouTube,社交Facebook,郵件Gmail,Whatsapp……

反觀內地,10年前,互聯網使用者數量才是總人口的1/13。麵積過大而發展不平衡,很多用戶的一些購物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特別是三四線城市、農村的用戶),需要借助網絡來完成。

這種情況下,內地人想利用互聯網的願望非常強烈。馬雲抓住了這個機會,做了一個叫做“淘寶”電商平台,10年之後,他成為創業英雄。

但是,在香港,對於日常消費,人們隻要去樓下就可以解決需求,香港每個社區購物、飲食、健身娛樂等設施一應俱全,你完全不會感受到購物的不方便。

即便,你買一些非日常消費的商品也很方便,無論到銅鑼灣、尖沙咀還是旺角,交通便利,人們一個小時都可以到達。而且香港人力成本很貴,物流配送也比較難實現。

在這種情況下,香港錯過了互聯網時代,沒誕生有香港基因的互聯網創業者和公司。獵豹CEO傅盛曾經分析,移動互聯網一個最大的特點是人口的規模優勢,香港創業團隊思路上也要擰過來,不是隻做一個香港本地公司,而要做全球公司,要不直接做中國大陸市場,要不就是國際市場,小的區域市場的很難成長起來。

筆者本人擁有多年股票、發售市場、貴金屬操作經驗,在市場搏殺裏收益頗豐。擅長使用K線理論和技術指標尋找合理的買賣點。近幾年的交易中,一直提倡尊重市場順應趨勢,擅長中長線順勢交易。聯係義哥解盤(ygjp482),獲取每日投資獲利資訊。行情走勢分析,交易策略指導。

最後更新:2017-10-08 07:24:00

  上一篇:go 宗慶後們“怕”了?馬雲新實體真的要開始了?
  下一篇:go 兩會被點名,馬雲也快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