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52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馬雲預測:未來二十年,每天隻工作四個小時,每個禮拜隻工作三天,原因是因為它…

(“記者論壇”微信公眾號:reporterbbs,勐擊關注)

雖然距離阿裏18周年年會已經過去好幾天了,但是真正的精華今天才被整理出來,那就是馬雲爸爸的演講幹貨!

請相信,無論你看了多少馬雲爸爸的演講,但是這篇演講一定能給你帶來全新的未來之旅!

以下為演講全文:

阿裏巴巴這樣過了18周年的周年慶,今天的阿裏巴巴不是今天做成的,是18年以前的決定做成的。而18年以後的你、20年以後的你,不是20年以後決定的,而是今天的思考、今天的決定。

絕大部分的人是因為看見而相信,很少一部分人是因為你相信而看見,所以你考慮問題的時候,我們這些人是相信未來,相信這些事情會發生,我們似乎感覺看見了,但是絕大部分人不是這個樣子。

其實我的理解,人工智能也好、物聯網也好、大數據、大計算也好,這一切都在談同樣的事情。就像上一個世紀,有的人講汽車很重要、有的人說造路很重要、有的人說石油很重要,其實大家都在做一個方向,這就是一個能源時代的到來。

而我們今天討論的問題,其實歸根結底,我們都顯示著人類將真正開始進入到數據時代。

物聯網和雲計算大數據,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未來,物聯網的本質,首先必須是一個智聯網,沒有智能的物聯網,我們認為這就是一個植物人,他沒有多大的意義。

其實電表早就把電都連起來了,但是沒有智能電表,電表隻能收收費而已,我們每個交通路口都有一個監控器,所有的監控器其實都是連起來的。但是如果沒有把它智能化以後,這個監控器現在發揮最大的作用是用來罰款而已。

所以核心的不是物,核心的是連,更核心的是把這個連起來以後,能夠把它變成智能化。智能化的目的,不是讓機器像人一樣,而是必須讓機器像人一樣去學習。所以我自己這麼覺得,我們今天去考慮很多問題的時候,往往我們對未來過分的擔心,說機器和人未來的競爭怎麼樣,我認為機器和人不太會競爭。

今天開始不去設計好未來這條路線,可能將來麻煩確實會很多,機器必須像機器一樣,我們人是有智慧的,機器應該要有智能,動物是有本能的,每個東西必須走自己的獨到之處,如果機器像人一樣,我覺得麻煩也會很多,人像機器一樣,麻煩也會很多。

過去上一個世紀,在工業時代,我們基本上把人越來越像機器,而未來的時代,機器會越來越像人,但是真正應該走的是機器更像機器,人更像人。我們在講機器人,其實我自己這麼覺得,人是要有很大的自信,人類在發展,很早就想飛行,總想自己能伸出翅膀來,但是後來發現人類的飛行是通過飛機,人很想跑得快,如果我們把汽車發明以後,汽車像人一樣兩條腿走路,汽車永遠是走不開的。

另外一個,人類未來的大數據整個的發展,離不開三個主要的要素,就是互聯網、大計算以及雲數據。

數據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我們現在講大數據講得很多,大數據涵蓋著兩個關鍵,“大”不是“多”的意思,“大”是大計算的意思,大計算加雲數據,這才是我們所認為的大數據。

首先數據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如果說每一次技術的革命,第一次技術革命,煤是主要的生產資料、煤是主要的動能,第二次技術革命,是石油、電,這次技術革命,以創新驅動,數據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

第二種,生產力,雲計算,計算能力將成為一種強大的生產力。

第三,互聯網本身是一種生產關係,如果不把互聯網當作一種生產關係去思考,我覺得麻煩也會越來越多,互聯網它不是互聯網公司的互聯網,互聯網是全社會的互聯網。

現在大家感覺到整個零售行業的變革非常之快、非常之迅勐,我們提出新零售,其實不是今年,十幾年以前,我們在做淘寶、天貓以及無數電子商務開始對零售行業進行衝擊的時候,大家並不以為然,沒有人會在網上購物、沒有人會這麼把它當回事情,沒有人覺得網上購物的樂趣遠遠超過線下購物的樂趣。

但是今天,十年以後,人們覺得這個事情還真來了,狼喊著喊著,還真來了。但是我想告訴大家,這隻是剛剛開始。

現在我想跟大家講,新零售以後,巨大的變革是新製造,而新製造來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大批的製造業,在未來的十年到十五年之間,麵臨的痛苦遠遠超過今天的想象,甚至超過今天的超市、大量的商場所麵臨到的問題。

新製造,實際上來講,由於IOT的發展,由於物聯網的發展,由於計算能力的發展、人工智能的發展,新製造將倒逼整個社會進行改革、進行推進。

未來的製造業,請大家記住,未來的製造業本質上是一個服務業,它不是一個純製造業,製造業作為就業的趨勢已經過去。

我們大家知道,美國特朗普講的要Made In America、buy America,特別希望製造業能夠帶動巨大的就業。我想我的觀點是製造業在本世紀以後開始到未來,將不會成為就業的主要驅動力量,因為大批的製造業將會由機器所取代,而未來創造真正的就業,人類從過去的一兩百年工業時代,將進入現代服務業時代,現代服務業才是真正的製造業,而服務業本身就是製造業。

我想告訴大家,無論是阿裏巴巴也好、騰訊也好、Facebook也好、亞馬遜也好,我們是真正的現代服務製造業,我們背後強大的製造能力、設計能力,把服務當成產品的能力,這種製造能力是今天大家要去反思的,它不是網絡上走來走去的一些Program,現在所有的程序、所有的互聯網產品是一個真正的現代製造業,所以這個希望大家要去思考。

未來的製造業已經不是靠規模化,已經不是靠流水線,已經不是靠我們昨天想象的這種集裝箱式的模式,未來的製造業一定是個性化、一定是定製化,未來的製造業,一定是C2B,而不是B2C。未來的計算算法專家一定不是在互聯網公司內部工作,而是在車間裏麵寫代碼,所以這一切整個的變化,我想剛才很多專家已經講到了這一切。總而言之一點,我們要讓機器變成智能。

我在講,我們所有的智慧城市也好、智慧大腦也好,無非要解決:

第一,社會經濟發展。

第二,我們要解決的是整個民生服務。

第三,社會治理。

離開這些生產資料,離開這些生產力,離開這些生產關係,我覺得這就是一句空話,因為你都不知道客戶需要什麼,誰是你的客戶,誰是你的敵人。

以前辦事跑斷腿,現在都希望說辦事隻要跑一趟就夠了,其實跑了很多趟,跑的是數據,跑的不是人。

我今天來的時候講,人工智能,我當然不太喜歡人工智能,我喜歡機器智能,人要有敬畏感,我們發明了機器,不一定要機器按照人的思考。人的大腦,我們對人腦的理解可能不到10%,我們要讓機器去學習這10%,我認為有一點自大,我們甚至講外星人,外星不是像人一樣的,如果你要像人一樣去找外星人,你是找不到的。

雲計算、大數據,能夠把人所有的行為記錄下來,讓人更加懂得自己。我們講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是聰明的人,知道自己不要什麼的人是智慧的人,人類在未來必須學會,隻有智慧才能對抗未來的機器。

過去我們在開拓外部的世界,未來的一兩百年,我們在發掘人類的內心世界,這在生命科學方麵將會有重大的突破。人活到120歲、150歲,並不是什麼笑話而已,因為人將了解自己越來越多。

我們對於未來的未知遠遠大於已知,所以我想,剛才我在說,我們阿裏巴巴不是今天做成的,是18年以前我們相信有這一天才會做成的。我們今天同樣相信未來的世界會是這個樣子,並且為之去努力。

今天能夠定義清楚的東西都不是未來,這是我們的觀點和看法,今天我們怎麼想象未來,我認為都是幼稚的,盡管18年以前,我們知道互聯網會發展,我們知道電子商務會發展,但是我們沒有想象到電子商務、互聯網18年以後會發展成這個樣子,而運氣又那麼好,到了我們公司身上,我們再想象,也想象不到今天的。

我1995年開始創業做互聯網,1996年我在北京參加過一次互聯網的討論,在座大家可能沒有一個人知道,一個房間裏麵,坐了17、18個人,在科協大樓,我們坐在一起,我也不知道怎麼被他們叫去開了一次會。我那時候問他們,我們今天已經有互聯網專家了?1996年,大家討論互聯網未來對人類的影響很大,我們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措施來管理和控製好互聯網。

我那時候就很納悶,怎麼1996年就有互聯網專家了,結果那次會議,所有擔心的問題,今天一點也沒有發生,不該擔心的問題,都出來了。

所以我自己這麼覺得,大數據、雲計算和物聯網,今天我們講暢想未來,我相信人類有這個智慧去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今天這個國家在提倡創新,低層的創新是產品創新,中層的創新,技術創新,最高層的創新是體製創新。但是創新說說容易,而管理創新、治理創新的能力是非常之欠缺的。

我們要避免各種各樣的紅旗法案,一八三幾年,英國出了一個機動車法案,那時候英國最早發明了汽車,但是汽車起來以後,反對的人無數,因為認為汽車將會取代很多馬車夫的工作,馬車夫在那時候是屬於白領工人,是技術活。

如果技術出來,很快就把馬車夫的工作給幹掉了。所以所有的馬車夫上街遊行抗議,就像今天說實體經濟被互聯網經濟衝垮的道理是一樣,遊行的結果,政府出了一個機動車法案,後來稱之為紅旗法案,就是要求每個車前麵必須有一個人拿著紅旗,車的速度不能超過每小時七英裏,絕不允許超過馬車的速度,超過馬車的速度,立刻吊銷牌照。使得30年以後,英國才取消了這樣的紅旗法案,這個紅旗法案使得英國並沒有抓住汽車,使德國和法國起來,美國抓住了汽車,使自己成為了一個車輪上的國家,隨後帶動了石油經濟的起來。

我們剛覺得手機出來的時候,這麼小的屏幕怎麼可以跟PC比,手機今天的力量,它的運算和計算能力超過了任何一台當年的PC,今天我們的手機,那時候覺得這麼小的字、這麼小的圖片,怎麼可能跟電腦相比,電腦怎麼可能跟電視機相比,一代超越一代。今天不是你看不了,是你眼睛花了,孩子眼睛並沒有花。

我爺爺認為我父親不如他,因為我爺爺聽所有的東西是從報紙上看的,他認為報紙上說的都是對的,我父親認為,他覺得收音機更重要,我們這一代認為電視機很重要,但是我們的孩子認為互聯網最重要,因為他們並不相信別人說的,他們要參與,他們自己體驗。所以我們相信,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八零後、九零後、二零零零後的孩子們,他們生於互聯網,唿吸於互聯網,他們也有自己的擔憂,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相信他們能夠找到這樣的東西出來。

所以IT時代,我們人類已經從IT走向DT,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DT是Data technology,這不是字的區別,也不是技術的區別,而是思想觀念的區別,IT是讓自己做得越來越強,IT是信息壟斷,我知道,你不知道,我就有利益,而DT必須學會共享,必須學會普惠,必須讓別人強大起來,你才會強大起來。而整個世界的趨勢就走向了普惠、共享和可持續。

從這方麵來講,我們今天也探討了很多問題,關於跨界的思考,大家覺得跨界,現在是一個很新奇的事情,很令人吃驚的事情,我可以這麼講,二十年以後,不跨界是很新奇的事情,是很令人吃驚的事情。

像我們阿裏巴巴,人家講你們到處都在,我們去那兒,不是因為那兒有利潤,我們去那個領域,不是因為我們貪婪,是因為數據必須打通,智慧必須連接,是因為文化必須溝通,互聯網沒有邊界,如果互聯網有邊界,互聯網僅僅是一個工具,互聯網它是一場技術革命,就像電沒有邊界的,不能說在塑料行業可以用電,鋼鐵行業不能用電。所以隻要沒有邊界的思考,才是真正的未來,這是互聯網真正的,希望我們人類能夠共同分享到互聯網。

另外我想整個的物聯網,整個的大計算,整個的大數據,成為我們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成為生產資料,成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時候,對社會的衝擊之大,是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我們所有的人類要做好準備,未來30年,從新零售開始衝擊,到新製造很快,金融也是一樣。但是衝擊也好,它不是一帆風順的,衝擊的目的不是為了消滅誰,衝擊的目的是為了倒逼市場改革。

所以我們講轉型升級,講了這麼多年,文件發的比莎士比亞全集還厚,但是我們得到的效果怎麼樣,並不顯著,我們必須要有市場的力量,必須有技術的力量,必須市場上有像我們這樣的鯰魚去倒逼這個市場進步,這是互聯網大公司的責任,也是我們的擔當,不是因為它有錢,而是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

也最後跟大家講,一直認為今天很難,明天更難,但是未來是美好的,今天沒有一家公司是快樂的,大家不要認為,千萬不要以為互聯網公司很好,我們傳統實業不好。我想告訴大家,這麼多中國互聯網公司真正賺錢的沒幾家,賺大錢的,沒有超過五家公司。但是實體經濟裏麵,也有很好的企業,不是實體經濟不好,是你的實體不太好,這個要清晰的認識到。

今天全世界好的實體企業還是有不少的,凡是不能適應世界未來,不能適應技術潮流,不能適應未來思考的企業,必須被淘汰,轉型升級的目的,不是讓大家平平坐,轉型升級的目的,讓好企業更好,讓壞企業能夠淘汰掉,這才是我們轉型升級真正要發展的目的。

未來所有程序化的工作都會被取消掉,大量的就業,昨天最好的工作都會失去,我們現在講了很多,大數據需要很多分析師,我告訴大家,大數據將消滅所有的分析師,沒有一個分析師可以分析得了大數據,分析師隻能分析信息,不可能分析數據。

所以這個工作,今天我學數據分析工作,你以為可以找到未來,沒有未來,我先告訴你。

所以我們未來的人應該更加活得像人,機器更加像機器,這是我們需要做的。由於機器取代了很多工作,那麼我們人類說我們的工作呢,我想告訴你,也不用太擔心,我覺得人類未來在二十年內看得到,每一天隻工作四個小時,每個禮拜,我們隻工作三天,非常正常,而且你會很適應,你甚至認為我時間還不夠。

就像我們的祖先,我們的祖父們一天工作16個小時,在土地耕田耕地,他們覺得非常忙。現在我們一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休息兩天,我們覺得時間不夠。

所以未來的世界,人類工作四個小時,你的人是在移動之中,原來你一輩子隻去了三十個城市,現在可能未來一輩子去三百個城市,你永遠在路上。所以全球化勢不可擋,Mobile不是隻移動手機,而是數據的移動,人類的移動,將跨越一切。

今天我們很多行業都會擔心,但是我告訴大家,擔心也沒用,今天抓緊時間改變才是未來,我們真正今天來講,我們這些人很幸運,我們麵臨著改變的過程中,改得好,人類會越來越好,改得不好,我們的痛苦會很大,但是未來還是會很好。

我昨天過來的時候,路過看到太湖,我覺得太湖以前的汙染非常嚴重,今天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還是需要改善,如果要治理汙染,汙染如果不是通過物聯網、通過數據、通過計算發現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靠人工,等你發現這個問題,已經太晚。

所以我自己這麼覺得,我們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應該人類共同向疾病、向貧困、向環境汙染治理,向這些去走的時候,社會的技術,我們真正從知識走向了智慧,所以這是我希望跟大家去分享,有不同的思考。

那麼未來我最擔心的一個行業變革,那就是教育,我們很幸運,我們這些人二十年內混混也能混過去,但是我們的孩子們是混不過去的,如果我們今天依舊有今天這樣的教學方法,方式和課程,去教育這些孩子,那麼這些孩子三十年以後將會找不到工作。

每次的變革,都必須是教育的變革,要走在前麵,所以我覺得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世界,高度注重三十年以後可能什麼樣的產業,由此來調整大學的課程,小學的課程和中小學的課程,因為隻有這樣,我們這個社會才是平穩的,隻有這樣,我們的下一代有了機會,我們才不會人類之間發生很多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們的教育,也不應該按照原來的死記硬背,去記很多東西,因為這些活可能絕大部分,不是所有,很多將會被計算機所取代。我們要做的工作,是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隻有讓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有些人天生會讀書,活活氣死你,我是不太會讀書,但是我也沒有那麼傻,但是有些人真會讀書,好像上輩子會讀過書來,有的人彈鋼琴,三個小時就學會,我學三個月都沒搞清楚音譜在那兒,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好的。

你發現自己最好,了解自己,並且在這兒發展起來,我相信我們一定會有未來的機會。所以我希望我們的社會要去在看到今天機會的時候,也要看到挑戰,但是這些挑戰一定會過去,三十年、五十年內,我們應該找出更好的方法去解決這些挑戰,而不是阻擋這些挑戰,更不能用技術來形成貧困差距的工具,我們應該讓技術成為整個社會普惠,整個社會共享,隻有這樣,人類才能綿延。

最後更新:2017-10-08 14:10:52

  上一篇:go 張柏芝首次回應對謝霆鋒沒有恨,隻因謝霆鋒曾說過這八個字!
  下一篇:go 張柏芝吳建豪《如果,愛》超虐心,十年不拍電視劇的女神回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