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卡認證+雙攝像頭,華為P9拍照體驗究竟如何?
當我拿到華為P9的時候,周圍的人都不約而同說 “徠卡鏡頭”。瞬間我對華為這次的宣傳肅然起敬,它們贏了一半,我心裏想。不管是埃洛普說的產品差異化,還是喬布斯說的Think Different,茫茫機海中,一個足夠亮的閃光點,的確讓人耳目一新。
徠卡誕生於1925年,是世界上最早的35mm相機,也是最早確立35mm軟片格式(24mmX36mm)的相機,它代表了最佳德國工藝和特殊影像文化。與傳統相機廠商合作,其實是在國產手機中也是有先例。2014年,OPPO推出的N3就是采用了施奈德認證鏡頭。
摩托羅拉曾與柯達共同推出ZN5,而諾基亞(現微軟移動)和卡爾蔡司合作長達十年。
說到“認證”,可能很多人認為認證鏡頭隻是宣傳的一個噱頭。其實不然。以諾基亞為例,其與卡爾蔡司創建了共同的團隊和實驗室,第一款合作產品諾基亞N90,就是采用了卡爾蔡司天塞結構的鏡頭。雖然不是每一款“卡爾蔡司認證”的產品都是采用卡爾蔡司原廠鏡頭,但卡爾蔡司公司表示,在研發、生產等環節都會有相應的標準以及把關,以保證其質量達到卡爾蔡司標準。
1. 徠卡加雙攝像頭,有何作用?
有徠卡加成的華為P9(以下簡稱P9)自然會因此備受關注。與前代搭載雙彩色攝像頭的榮耀6plus不同,P9采用的是一顆黑白Mono攝像頭以及一顆彩色攝像頭。為什麼彩色照片時代,需要配備一顆黑白攝像頭呢?
原來,我們通常使用的手機攝像頭傳感器都是CMOS(少部分是CCD),這種技術隻能感應光線的強度(即隻能拍黑白及灰度),而不能記錄光線的顏色。柯達公司發現黃色濾鏡可以濾除或減小紅、藍光對照片的影響,所以在傳統黑白感光元件的每一個像素上都裝上不同種彩色濾鏡(RGB三原色),這樣就可以記錄光線裏麵三原色的色彩信息。但是由於人眼對綠色最為敏感,所以綠色像素點的占比會多點,這種傳統的排列方式可以縮寫為RGBG。後期再通過算法合成,彩色數碼照片就誕生。這種濾鏡則被稱為“拜耳濾鏡”。
雖然這樣的做法實現了彩色數碼照片,但是這種技術依然存在弊端:它會擋住三分之二的入射光線,每個彩色的濾鏡隻允許與濾鏡相同顏色的光進入,所以導致實際照射到CMOS上感光成像的光線隻有原來的三分之一。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最大可能地提升CMOS尺寸(通常下手機傳感器都在1/3左右,但是也會有像諾基亞808的1/1.2的特例,不過你可別小看數值上1.8的差距,麵積可是相差了將近4倍呢)。
同時近年來,感光元件廠商推出了如背照式傳感器,還有RGBW傳感器(傳統的拜耳濾鏡中,加入白色White以提升感光度)。
在P9上,兩顆攝像頭都采用了索尼的IMX286,其中彩色攝像頭是RGBG傳感器,另一顆是黑白Mono。右邊的彩色攝像頭負責收集色彩,左邊的黑白攝像頭負責收集光線和灰度,最後通過算法合成一張完整的照片,理論上收集的光線要更多,細節更加豐富。由於這款傳感器是定製產品,SONY官網沒有詳細的資料,根據少量的信息我們推測這款傳感器類似IMX278,傳感器麵積大約為1/3.06 ,鏡頭模塊來自寧波舜宇,光圈是F2.2 。
軟件方麵,P9取景界麵從左到右滑動是拍照模式,從右向左滑動是設置。
而手動模式需要在快門按鈕上的小白杠向上滑動激活。手動模式提供了譬如測光模式、ISO、快門速度、曝光度、對焦方式等更多選項。但是對比專業模式的鼻祖Lumia專業拍照(上:P9 下:Lumia),Lumia儀表盤式的界麵要更加友好且直觀。
P9不僅提供了常規的拍照設置選項,還新增了色彩模式和自動添加“徠卡”水印。色彩模式中有便準、鮮豔和柔和三檔選項。
(上:普通模式 下:鮮豔模式)
從樣張可見,鮮豔模式並不是單純地提高了飽和度,畫麵的顏色色相也是發生改變的。總體來說,亮部加了一點橙色而暗部加了一點藍色,同時還有輕微的暗角。這種模式看上去很有趣,特別是在晚上拍城市燈光的時候特別有感覺。後者的“徠卡水印”則是會在照片左下角自動添加一個帶有華為和徠卡標識。當你拍照並且上傳朋友圈、微博的時候,你的照片便會第一時間被辨識出來——來自華為P9,就好像幾年前用iPhone發微博時會有一個驕傲的小尾巴——來自iPhone客戶端一樣讓人滿足。
2. 牽手徠卡,成像表現如何?
以下樣張大部分均由Lumia950(以下稱950)、P9在全像素4:3畫幅下生成,少部分樣張來自iPhone6 . (上圖全部都是P9)
a. 白天樣張中,第一組照片是走廊。白牆和灰色窗戶有較為明顯的反差,但是兩者照片在寬容度上麵基本一致。100%截圖可以看到,950的細節要比P9更加,最遠的窗戶以及瓷磚依舊清晰。
第二組建築物樣張,950的寬容度要稍微比P9更加,左下角的英文字母和廣告牌要比P9明亮清晰。100%截圖查看中間的優衣庫廣告牌,950的英文字母要明顯比P9更加有立體感,背麵的玻璃也要清晰可見。
由於950采用的是1/2.4大傳感器,像素也要比P9多,所以在白天樣張中,解析力要表現得更好。但是對於日常使用而言,P9在日間成像也屬於優秀的水平。
b. 室內樣張中,第一組是食物。950相對P9的顏色要濃豔,整體的明亮度相似。但是P9的ISO要比950稍微高一點。其實P9在最近一次更新後,照片已經不會像之前那樣隨便提升ISO以獲得亮度了。但是,小光圈和沒有配備光學防抖的確是很大的遺憾。
第二組照片是建築物中的燈光,950一直延續色彩濃豔的風格,而P9也保持了相對較高的ISO。
而P9的鮮豔模式則會有另一番不同味道。
c. 傍晚樣張中,相對於iPhone6 ,P9的純淨度更高,色彩還原能力更加好。雖然950在明亮度上麵有優勢,而且在遠處燈光下細節也更加多,但是觀感上,P9稍暗卻突出了燈光比較吸引眼球。100%截圖可以看到,P9的細節依舊不如950 。
d. 最讓人期待的還是暗光效果。第一組樹林照片,在相同是快門速度1/3s ,ISO3200條件下,JPG壓縮出圖後,P9亮度明顯不如950,P9隻能勉強看到樹的輪廓和後麵的燈光。
但是在RAW中,P9卻要比950明亮許多。
以同樣的條件拍攝了第二組照片。
得到的照片依舊是JPG下,P9亮度不如950,但是RAW卻是很明亮。
我們嚐試通過LR分析兩者的RAW文件,兩者記錄的RAW都是隻有10位色深度,未達到14位的深度,可以判斷兩部手機的RAW文件可能是有損的RAW。
對RAW文件進行100%圖片查看時,我們發現P9的畫麵出現與真實場景不符合的色彩,同時四角的暗角也要更加明顯。而950雖然畫麵明亮度不高,但是卻接近人眼觀察的景物。
以上為P9的RAW樣張在PS中打開的截圖,圖二是+1檔曝光後的效果,可見暗部已經發紅偏色。
以上為950的RAW樣張在PS打開的效果,圖二是+3.8檔曝光後的效果,照片的顏色純度要優於P9 。後期可調整度更加高。
其實P9剛到手的時候,我們發現在相同條件下P9的RAW照片是要非常明亮似乎是接近發布會所說進光量特別大的效果,但是分析RAW文件的時候,會發現畫麵要比正常照片過曝兩檔左右且出現彩色噪點,我們推測這是經過機內算法實現的RAW文件,而不是原始的數據。4.29更新了固件後,RAW文件已經不會出現明顯過曝的情況。
那麼在相對正常的RAW文件下,P9畫麵明亮是否得益於黑白攝像頭呢? 我們嚐試在相同參數下使用雙攝像頭和單彩色攝像頭拍攝。
100%截圖畫麵隻是存在小部分細節的差距,明亮度並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對此,我們推測,P9的RAW文件更加明亮可能是得益於RGBW傳感器,由於把Green部分換成了White,畫麵的進光量要比950的RGBG要明亮,但是同時色彩卻因此出現缺失。P9畫麵整體有些偏色,後期加曝光後會出現明顯的暗角和偏紅。而950部分,RAW文件的可調節性更高,曝光度更高的情況下,畫麵顏色依舊保持相當高的還原度。因此,雖然P9 RAW的畫麵要明亮,但是色彩缺是不準確的,後期機內算法降低了亮度掩蓋住了不準確的色彩,因此JPG亮度部分,P9卻不如950 。
那麼在自動模式,JPG圖片下,P9是否比相同傳感器大小的產品要優勝呢?我們在相對暗的情況下,純自動模式與iPhone6對比。
兩者的照片在白平衡上麵都是不準確的,P9太鮮豔,iPhone6飽和度不夠。盡管P9的ISO已經去到3200了,但是照片的亮度依舊是明顯不如iPhone,特別是後麵一部黑色愛立信,底部已經幾乎看不清楚了。但是P9中藍色愛立信的鍵盤上的字母要比iPhone清晰,畫麵的立體感也要稍強。我們推測,這是黑白攝像頭收集到了更多細節。
e. 最後的微距拍攝中,第一組是室內燈光下的手辦。P9除了ISO依舊較高的問題下,背景虛化能力也不如真正大光圈的950(目前手機中最大光圈的是三星S7,達到了F1.7)。焦點同時設立在小熊的臉上時,P9背景中的手工瓶子要比950的清晰。
如果第一組照片不足夠明顯的話,接下來樹林裏麵樹葉的特寫則會更加具有說服力。大光圈下的照片,婆娑的樹葉有一種柔光的虛化效果,從樹葉間穿過的光已經被虛化成光斑。P9上麵F2.2光圈變現得要遜色。
這時候有人要說了,P9不是有大光圈模式嗎?最大光圈不是可以達到F0.95的效果嗎?其實雖然P9的大光圈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麵模擬鏡頭的景深效果,但是畢竟隻是後期的塗抹,這個功能在上一代產品中也有出現過,即使P9的塗抹效果更加自然,但是塗抹的虛化效果是一種暫時欺騙眼睛的做法,當背景出現燈光的時候,大光圈模式是不可能出現光斑效果的,僅僅隻是把光線抹得模煳了而已。
3. 雙攝像頭的意義在哪裏?
如今,手機拍照越來越重要,產品也在爭妍鬥豔。老牌廠商如三星在今年的旗艦產品S7係列中,不僅帶來手機中最大的F1.7光圈,還搭載了雙核全像素傳感器;索尼則是繼續加強移動部門和影像部門合作,采用了自家傳感器、G鏡頭以及全世界最快的對焦技術;
iPhone雖然在傳感器麵積不變下提升了像素,但是卻采用了“深槽隔離”技術,避免子像素之間的串擾,得益於Apple強大的圖像算法,iPhone的影像依舊是市場上的佼佼者。傳說今年的iPhone7也將會是雙攝像頭設計,它會不會配備兩個不同焦距的攝像頭實現無損變焦,解決多年來攝像頭體積受限於機身無法像相機一樣實現真正的變焦功能呢?
其實雙攝像頭的手機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公眾麵前,早在五年前LG和HTC分別推出了雙攝像頭手機LG Optimus 3D與HTC EVO 3D,無獨有偶,早期配備雙攝像頭的手機都是為了拍攝3D照片。雖然3D拍攝沒能引起市場良好的反應,但是雙攝像頭卻在一直發展。
由於手機的內部是一個極為緊湊的結構,攝像頭的體積受到限製,現階段的雙攝像頭更多時候是為了解決手機攝影成像問題。他們大致歸為三類:
1、一種是不同像素的主副雙攝像頭技術,高像素的主攝像頭負責成像,而副攝像頭負責測量景深等數據,以實現「先拍照後對焦」的功能,如HTC M8、中興AXON;
2、一種是相同像素平行雙攝像頭,就是兩個相同的攝像頭拍攝一樣的畫麵,通過軟件合成出一張照片,變相的實現了更大的傳感器,帶來更大的進光量,以榮耀6 Plus為代表;
3、 還有一種是相同像素黑白雙攝像頭,一枚負責收集色彩,另一枚黑白鏡頭負責收集光線和灰度。理論上黑白雙攝像頭組合相比單一鏡頭在解析力、夜晚拍照的細節捕獲方麵更勝一籌,代表手機有360奇酷手機、華為P9。
忽略對焦速度不佳,以及沒有OIS加持夜景容易手抖的問題外,但是不管怎麼說,P9的拍攝能力是值得肯定的。光線充足下,P9的顏色討喜,寬容度比較優秀,能滿足大部分用戶使用。雖然,夜景並不如大傳感器的產品那麼驚人,但是比起以往產品可以說是突飛勐進的進步了。關於“徠卡認證”,我覺得更多是表現在算法上麵,比如說討喜的顏色,夜景的算法以及不一樣的黑白鏡頭模式和鮮豔模式。
4. 這是一次嚐試,但華為仍需努力
我們回到標題,徠卡加成主要還是表現在軟件算法上,硬件上麵還未能做到獨一無二。我們可以認為,徠卡認證雙攝像頭是一個大膽的嚐試,因為在手機紅海的時代,勇於創新不僅是需要勇氣,背後還需要有財力支持。然而雙攝像頭無疑需要機身為此騰出更多空間,但在P9身上,我們發覺雙攝像頭的優勢卻並不是特別明顯,畫質沒能比其他單攝像頭手機提升一個檔次,與現階段拍照強悍的三星S7等機型還有一段差距。
P9配備的鏡頭為SUMMARITH 1:2.2/27 ASPH鏡頭,光圈為F2.2,焦距27mm,不過P9的雙鏡頭采用的是索尼IMX286傳感器。
軟件上麵也隻是提供了黑白鏡頭和大光圈模式,可玩性不高,雙攝像頭的價值沒能完全挖掘出來。為了實現畫質的小幅度提升而舍棄寶貴的空間,這種做法在我看來這是值得商榷的。既然單攝像頭也能實現高畫質,為何不選擇使用大傳感器(像Nexus 6P的IMX377 1/2.3超大CMOS)單攝像頭的方案呢?
但是對於華為來說,一方麵,徠卡加成提升畫質,讓華為手機產品的拍照水平達到新的高度。近年來,從雙攝像頭的榮耀6Plus,到旋轉攝像頭的榮耀7i,再到稍有成就的華為Mate8,以及現在的華為P9,華為正在努力地摘下拍照弱的帽子,不斷提升產品的拍照水平以及拍照產品的趣味性;而另一方麵一款麵向國際市場的雙攝像頭產品,而且比傳聞中雙攝像頭的iPhone7提前半年多,自然會吸引不少消費者的目光,正如我一開始所說,身邊越來越多人知道華為推出了一款P9的拍照手機,何況憑借“徠卡認證”的雙攝像頭也能吸引一批攝影愛好者呢?
當然對我來說,P9還有一個驚喜就是製作工藝有進步。P9是鋁質金屬機身,但是不同版本采用的工藝不同。譬如高配版的琥珀金采用的是金屬拉絲工藝,手上的陶瓷白則是在金屬機身上麵增加塗層實現晶瑩透亮的陶瓷光澤和效果,低配版采用的是類似iPhone6的金屬噴砂工藝。
闡明金屬性質的倒角切邊麵積不大且角度較小,實際不會有硌手的感覺。盡管在金屬機身添加塗層是一種不誠實的做法,它極大地掩蓋了金屬的特性,但是另一方麵卻帶來圓潤的手感以及掩蓋了天線切割線,就看你怎麼去選擇了。
華為還需要更加努力去縮小自身與國際廠商的差距,不僅要解決對焦緩慢,暗光噪點等問題,還需要不斷加強研發提升軟硬件的水平,廣告上麵也不要邁太大的步伐。一款好產品的背後是需要更多人力物力的投入以及更加謙遜的態度。
華為在拍照上麵肯花功夫,這是好事,說明華為挖掘到手機的剛需並行動努力去優化改變。至於實際的體驗如何,相信你看了會有一個大概的印象,我們建議還是去實體店真切把玩下。
下次華為還會玩什麼把戲呢?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說明:部分配圖來自互聯網,如果侵權請及時通知刪除,文中有不嚴謹之處歡迎指正,祝您搞機愉快!
最後更新:2017-10-08 15: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