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便利店搶人飯碗?這些“黑科技”將創造百萬就業
“不用排隊,不用付錢,拿起就走。”亞馬遜為旗下無人便利店Amazon Go拍攝的宣傳視頻中,人們麵帶微笑穿梭在超市裏,離開的時候,交易已經自動在手機app上完成。在美國消費者眼裏,這樣的場景或許還有些科幻色彩,但在大洋彼岸的中國,這樣的場景早已成了現實。無人便利店,或許是中國今年最火的新事物之一。
亞馬遜無人便利店
繽果盒子、天虹無人便利店、淘咖啡、F5未來商店……隨著各色無人便利店陸續問世,人們在享受“黑科技”帶來的獨特購物體驗之時,卻也開始擔心無人便利店是否會搶走超市工作人員的飯碗,從而帶來失業潮。
對此,斯坦福大學教授、人工智能專家Jerry Kaplan向《天下網商》表示,目前看來,無人便利店裏,能被科技取代的僅僅是收銀員之類非常基礎的崗位,但便利店需要的,不僅僅是這一類的員工。對於那些需要和人互動的崗位,比如銷售、售後服務,技術是無法取代的。
Garry Mathiason是美國最大的勞動力和雇傭法律律所Littler的資深合夥人。他在接受《天下網商》采訪時表示,擔心“黑科技”搶飯碗,完全是不必要的。一方麵,“黑科技”無法取代那些需要創意,批判性思考和個性化服務的工作,比如心理谘詢,一方麵,即使“黑科技”會取代一些崗位,目前看來也需要至少10年的“過渡期”,在這期間,“人機合作”的狀態將是常態。此外,“黑科技”也將催生更多新興的工種,反而能提供更多工作崗位。
餐廳裏的機器人服務員
雖然無人便利店這一新詞裏,“無人”兩字非常吸引眼球,也是人們熱議的重點,但事實上,有人無人根本不是無人便利店的關鍵。
媒體36氪在近期的報道中指出,無人便利店一開始的噱頭是“無人”,於是人們想當然地認為,無人值守應該能夠大大降低人力成本。但實際上,店鋪值守人員的人力成本僅占整個店成本的10%-15%。在便利店裏,收銀員不僅僅收錢,還負責往貨架上擺貨,盤點貨物,進貨等等其他工作。隻要是有貨架陳列商品的店鋪,完全沒有工作人員協助,在短期來看是不太現實的。
日本的無人旅店,可選擇美女或者野獸作為接待人員
Kaplan教授指出,就零售行業而言,目前高科技會對工作崗位帶來的影響,僅限於那些以便捷和價格優勢為核心價值的領域,比如美國沃爾瑪、Costco 超市內的一些基礎崗位,但那些以客戶體驗、情感等為核心價值的領域,比如銷售和客服,是不會被取代的。事實上,就算是在亞馬遜為Amazon Go拍攝的宣傳片裏,依然可以看到身穿亞馬遜工作服的工作人員,在空缺的貨架上補貨的身影。這些工作,就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還不能讓機器來代替人工。
作為一名研究人工智能長達30年的專家,Kaplan 教授在2015年出版的《人類不會被取代:人工智能時代的財富和工作指南》一書中指出,未來不能被取代的工作都有一些相同的特點,比如情感、體驗的驅動,而這些工作並不一定是非常“高大上”的,銷售、客服,都屬於這樣的工作。
Kaplan教授舉的一個例子來自星巴克。在誕生之初,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希望用機器來為客人調製咖啡,但很快他發現,客人來店裏消費咖啡,並不僅僅是為了盡快拿到一杯標準化的咖啡,還有某種情感訴求,因此,可以和客人互動的店員是不可取代的。
Kaplan教授認為,很多時候,人們去客服那裏尋求售後服務,並不僅僅是為了退換不喜歡的商品。“想象一下,如果你拿著一件衣服去退貨,說你穿不了,接待你的機器人對你說‘非常抱歉’,你一定會覺得很不舒服,對嗎?因為它不會有相同的情感體驗。”
食品店裏的機器人
谘詢公司麥肯錫今年1月發布了關於“黑科技”如何影響就業的調查報告指出,事實上,眼下正在經曆變遷,和美國農業人口大量被大機器所取代的曆史很相似。當時,這種取代並沒有帶來長期、嚴重的失業潮,相反,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很多新的工種誕生了。
1840年左右,65%的美國人口從事著和農業相關的工作,但到了2010年,這個數字僅為2%。不過,這巨大的變化並沒有毀掉美國,相反,隨著人們從農業勞動中被解放出來,許多新的職業誕生了,比如和互聯網相關的職業。
與此同時,科技也極大促進了社會生產效率的提升。麥肯錫報告中指出,在全球範圍內,科技的進步每年可以將社會生產效率提高0.8%-1.4%。就零售行業而言,無人便利店之類的“黑科技”可將效率提高32%,從而帶來高達68%的潛在盈利增長空間。科技除了帶來更高的效率之外,還有更好的購物體驗。未來,消費者或許可以戴上某種特殊的眼鏡,直接查看商品的成分和營養價值等。
如今的機器人,可從事各種精細的工作
在就業方麵,受此衝擊最大的會是收銀員、倉儲和清潔工這類基礎工作。不過,當員工們從收銀等基礎工種中解放出來的時候,他們便可以去從事附加值更高的工作,比如客服。而隨著人們從事工作附加值的不斷提高,“高技能工作”和“低技能工作”之間的收入差將減小,人們的整體收入將不斷提高。
Mathiason 接受《天下網商》采訪時指出,目前看來,至少需要10年時間,機器才可能在某一領域內大量取代工人,而在這之前,“人機合作”將成為常態。通過讓人去操作機器,來更高效地完成工作,其實也是一種新的工種。此外,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新工種的不斷湧現,人們需要接受培訓來適應新的工種。這種培訓本身,也能提供大量的就業。
Littler律所發布的一份關於人工智能、機器人和自動化可能對就業造成的影響,以及相關法律解決途徑的報告指出,在2011年期間,“黑科技”直接創造了400萬到600萬就業崗位,如果算上間接創造的就業崗位,這個數字將高達800萬至1000萬。到2020年,“黑科技”還將創造190萬到350萬工作崗位。
越來越多的機器人開始為人類服務
美國科技網站Tech Crunch撰稿人麥努爾·卡恩(Mynul Khan)在名為《機器人不會搶飯碗,反而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文章中指出,其實高科技本身就能創造就業。2011年,一項在六個國家進行的研究發現,100萬台工業機器人可以直接創造出近300萬個就業崗位。盡管機器人的數量在上升,但仍有五個國家的失業率在下降。因此,人們大可不必擔心機器人搶走人類的飯碗。
“18世紀工業革命剛剛開始的時候,動力織布機和其他機械設備減少了紡織品生產過程中人工參與的必要性。因為擔心失業,這些工人紛紛抗議機器的使用,甚至搗毀機器,煽動民眾造反。這些工人被稱為‘德勒分子’。”卡恩在文中表示,“在今天,如果將某人稱為德勒分子,其實是一種羞辱。這充分說明了他們當初的擔憂是多麼地不必要。”
原文發布時間為:2017-11-16
本文作者:倪軼容
本文來自雲棲社區合作夥伴“天下網商”,了解相關信息可以關注“天下網商”微信公眾號
最後更新:2017-11-17 11: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