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78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英倫對決》原叫《中國佬》,成龍為這份屈辱到底做了什麼

文/馬慶雲

正在上映的院線電影《英倫對決》,成龍一改新年檔《功夫瑜伽》的喜劇武打元素,換為嚴肅麵孔,講了一部父親為女兒尋找恐怖襲擊元凶的故事。這部電影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無可挑剔。

劇情節奏,遠比好萊塢部分劇情不足場麵來撐的電影要好,因為它本身的故事便緊張刺激,足夠撐起一部電影。而武打場麵方麵,幹脆利落,老成龍風格,剔除武打中的喜劇風格,直接上硬朗對決,尤其可圈可點的,是武打不囉嗦,不秀花拳繡腿。甚至於連武打特效都用的很少,這種風格更近似紀實,給影迷真實觀感,有利於塑造劇情可信度。

《英倫對決》的好處還在於,所有的人物塑造,都近乎立體完整,尤其以成龍飾演角色和老007飾演的視覺。一個為女兒報仇的老父親,有著不一樣的戰爭經曆。一個官方重要官員,卻老婆睡了大侄子,好不容易找個姘頭卻是恐怖分子眼線,自身反恐,卻差點成為恐怖襲擊的主角。這個皮爾斯的戲,不必成龍弱。

無可挑剔的問題也同期存在,因為沒有槽點,也一並造成影片其實缺少與影迷的情感聯係點。除了父女情深之外,真的沒有什麼話題性可供非專業影迷熱聊。因此,《英倫對決》可作為院線電影的一個標杆,純正的硬派電影風格,質量極高,話題不足,能否引爆檔期,值得持續關注一下。

在《英倫對決》中,成龍飾演一個從越南戰場逃亡到英國的華裔人士。他本是廣西人,在八十年代離開越南,先逃亡新加坡,後去了英國倫敦。在戰火中,主角的孩子和妻子被海盜殺害,隻剩下唯一的女兒與之相依為命。而廣西人,為何在八十年代從越南逃亡新加坡等等,成為電影懸案,未做解釋。

《英倫對決》改編自英國作家史蒂芬•萊瑟1992年出版的小說《中國佬》(The Chinaman),雖然名為“中國佬”,主角卻是越南人。目前,這本小說在中國並未有翻譯版本,具體書稿故事內容我沒有閱讀過,有相關英文閱讀知識的讀者,可以留言討論這本小說的原版故事。

The Chinaman 這個詞匯,在境外華人圈比較忌諱,認為有侮辱亞裔華人的意思。對應到中國漢語詞匯中來,很類似當年日本人對中國人的“支那”類的侮辱。The Chinaman 在英語華人圈,有著自己的故事。

回顧曆史的話,早期的美國華人移民確實曾經在正式書信裏自稱Chinaman,但再往後,Chinaman開始被用來指代人口普查時不願意提供姓名的華人。

隨著對華人歧視和排擠的加劇,這個詞的意味越來越消極。1892年,美國通過了禁止中國人入境的傑瑞法案(Geary Act),其中也使用了Chinamen。漸漸地,Chinaman還被用來蔑稱其他亞裔移民。

所以,在小說《The Chinaman》中,便有這種貶義的成分在裏邊。但是,從《英倫對決》的內容來看,這種貶義應該屬於欲揚先抑。不過,解釋這種欲揚先抑比較麻煩,容易傷害民族感情,因此,成龍拍攝此片之後,將電影英文名字改為《The Foreigner》,Foreigner的意思是外國人,涉外事件等,大陸上映,則叫《英倫對決》。

The Chinaman 這個詞,在電影中也有台詞體現。成龍飾演的角色要去見英國的一位大臣,大臣的秘書卻說,那個中國佬又來了,有貶斥的意思。但是,成龍角色通過一係列的追查,最終先於英國反恐部門將恐怖分子繩之以法,大有“東亞病夫”怒打敵手勐然崛起的味道。因此我說,這部電影是欲揚先抑。

而電影名字的更動變化,不僅囊括了劇情的最核心價值觀念,也呈現出一種亞裔華人對自強崛起的真實態度。劇情中的成龍要不被人成為中國佬,隻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抓獲真凶,讓嘲諷他的人自慚形穢。而劇情之外,小則個人,大則集體,若想丟掉The Chinaman 的蔑稱,也隻能拍最硬的電影,做最硬的產品,同時,悲天憫人。成龍電影的好處就是悲天憫人,在寬容與殺戮之間尋求平衡點,不提倡殺戮,力圖實現一種暴力的平和。

最後更新:2017-10-09 01:20:31

  上一篇:go 薛之謙:我們不再年輕,那就再愛一次吧
  下一篇:go 薛之謙高磊鑫複合,說明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