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7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這套薪酬方案太特別了,簡單有效;馬雲都直唿不可能,簡直神了

導讀:

有這樣一家企業對店經理的主要考核如下:底薪+提成+績效工資,實行半年不到時間,導致現在公司下達的政策和要求,他總是執行不到位?......求助

它具體操作:

底薪較低,提成較高,每月將“底薪+提成”總工資的30%來做績效工資,

如: “底薪+提成”=1萬元,就會有3000元拿來做績效工資,然後按占不同比例分解到8個指標上,企業每月對每個指標都會提出相對應的目標,最後根據目標達成率用KPI評分方式進行打分,最高分得100分!但員工幾乎沒有拿到過100分,也就是說員工每個月都會被扣掉幾百元!

這種考核方式屬於傳統的考核方式,員工普遍反感,有多少中小企業都是在這樣考核員工的?

答案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考核給企業和員工帶來了什麼?看起來是對的,其實掉入了考核的陷阱,這也是很多企業考核失敗的原因:企業和員工不能達成統一的共贏!企業希望考核,員工卻反對考核,最後績效考核宣告失敗!

小編剖析

01績效考核,錯了嗎?

首先,考核沒有錯,員工最關注考核的工作!

關鍵是不能隻有考核思維,如果隻有考核的思維,企業就像是在打劫員工,原本是員工自己努力創造的收入,卻要被強迫貢獻出一部分歸還企業,長久以往,員工無力反抗,隻好消極抵觸或怠工。此時,員工和企業就像是地主和農民的關係,員工怎麼可能積極主動去執行好工作?

02目標與薪酬拉掛鉤,是企業和員工矛盾的開始

這種考核方式,企業每個月都會根據去年同比及市場現狀,定出較高目標讓員工去衝刺,做不到目標,員工的工資就會被扣。

因此,企業和員工每月都為了定多少目標而產生大量的矛盾,員工希望目標越低越好,企業希望目標越高越好,這樣的情況下,企業和員工就是敵對的關係,員工怎麼可能會對企業有歸屬感?

如果利益都不能趨同,何來統一的思維和行為?

03員工要的是激勵,不是考核

考核本身是不符合人性,考核是企業需要的!何為人性:“員工追求高收入就像企業追求高利潤一樣,員工希望多勞多得,就像企業希望投資了就得有回報是一樣的!”員工要的不是考核,要的是激勵!

如何將考核和激勵融合在一起?

需要改變思維,不要再天天盯著員工的問題,而是想著如何讓員工可以拿到更高的收入?

如何做到員工收入越高代表著企業的利潤也越高,這樣的高工資才是企業最低的成本,因為員工的潛能被充分挖掘,同時也不怕人才流失,更不怕招不到人!

一個企業,想要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快速提升人效,就必須要解決三個事情:

第一、讓員工的每個行為,都能得及時的反饋。

第二、給員工做事的過程給予欣賞,給做事的結果給予激勵。

第三、讓員工的行為和企業的利潤掛鉤,和自己的收入掛鉤。

在傳統的薪酬模式裏,顯然他是無法滿足這幾個條件的。我們先分析一下,傳統模式為什麼沒有激勵性?

現實,績效考核總是失敗?

在現實中,很多中小企業的績效考核並不理想,要麼流於形式,要麼不能持續,總是半途而廢。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本人認為原因是考核模式不對,目前比較流行的有KPI考核模式,今天特別針對這個模式進行解析。

KPI模式

很多中小企業采用KPI(關鍵業績指標)考核方式,員工做不到目標就會被扣罰工資,中小企業本來薪酬福利就沒有競爭力,做不好還要被扣錢,員工自然抵觸,長時間扣罰績效工資,很多員工就選擇離職,員工離職多了,企業自然不能持續做下去。

KPI比較適合500強大企業,因為500強企業本身薪酬福利就高,加上有品牌效應,很多員工非常珍惜在500強企業工作的機會,還有很多人認為自己至少在百強企業鍍過金,以後出來身價也不一樣,就算被扣少量的績效工資,還是能接受。所以KPI考核適合500強企業,而不適合中小企業。

解讀馬雲對KPI的看法與要求,認識KPI的意義和問題

1、阿裏巴巴必須堅持高績效的文化,要充分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我們絕大部分工作必須要能量化。

點評:

價值量化、結果量化是衡量管理價值的重要導向。憑感覺、講感情、主觀化,是無法實現科學管理的。

2、KPI就象檢查身體時的各項指標。它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而應該是我們公司健康的象征和結果。完成了KPI絕對不等於萬事大吉了,就象身體某些指標正常不等於健康一樣。

點評:

KPI通過數據化量化,可以反映出企業、部門、崗位的工作狀態與結果,這是KPI的一個重要價值。雖然說數據不會騙人,但是,一是做數據的人會讓造假數據,二是數據有多樣性和取向性,三是每個人對數據的解讀因角度不同而異,四是短期結果與長期結果會有矛盾,五是過程數據與結果數據需要取舍和平衡。

3、當然,我們必須有一些指標來檢測我們的工作。關鍵是哪些指標是必須的,是由誰定的等等。

點評:

如何選取指標本身是有爭議的。指標提取的三個源頭:一是公司戰略取向和需要(戰略目標分解),二是崗位價值分析與提煉,三是當前經營管理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問題。還要充分考慮“工作過程、結果、效果”、“部門、崗位、個人”、“考核、評價、激勵”等複雜事項之間的平衡。

4、這兩年我們的KPI考核,變得有些機械和僵化,甚至有非常嚴重的大鍋飯現象,對公司的發展非常不利,必須堅決改掉。

點評:

重考核輕激勵的結果,就是大家都在製造表麵繁榮和數據假象,或者隻重視過程、狀態、表現而忽視經營成果。重視團隊成果而輕視個人的創造與激勵。考核是公司要的,而激勵是員工要的,重考核輕激勵,則是關注公司要的結果,而漠視員工要的動力。

5、KPI不是領導和員工討價還價的結果,而是由下而上的,根據對公司戰略的理解和對業務的把握,提出最合理的指標,以及相匹配的資源,這些指標必須是和上級溝通後達成的共識。

點評:

考核是雙向性的,由上而下的分解目標,由下而上的擬定具體行動計劃。員工之所以對KPI目標討價還價,是因為這個目標要領導和公司要的,而不是員工要的。這種現象證明,激勵沒有做的情況之下,考核就不會有好的結果。

6、這些KPI指標還很可能是根據內外部情況而動態的。年底客戶滿意不滿意,我們有沒有超過行業的增長,有沒有為未來的發展培養基礎,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點評:

很多企業的KPI就是隻追求直接的經濟效益,例如營業額、毛利額、市場占有率、利潤等等。KPI應該重點針對中高層管理人員,這是企業的經營團隊。作為經營者必須關注的整體平衡,包括財務維度、客戶維度、內控維度、員工學習與成長維度。還要關注可持續經營的動態平衡,比如短期與長期的平衡、客戶價值與經營價值的平衡等。

小結:

從馬雲對KPI考核的結果來看,馬雲似乎並不太滿意其實際價值,必須做出改變。但是,馬雲又意識到沒有KPI好象也不行,因為戰略要分解、工作要執行、結果要衡量、標準要明確、資源要充分利用。

這就陷入兩難的境界了,沒有KPI影響了經營和運營,用了KPI又達不到期望,還可產生新的幹擾。怎麼辦呢?

那中小企業的績效出路在哪裏?

很多中小企業因為沒有高福利、高薪酬的優勢,所以要從績效考核轉換為績效激勵,企業別忘了做績效考核的初衷是什麼,績效考核要的不是考核,而是績效。

所以,我們要從考核思維轉成激勵思維。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沒有人喜歡被考核,但是每個人都喜歡被激勵。

中小企業最好的激勵方式就是——分錢!讓員工們為自己做,而不是為老板打工,員工隻有為自己做的時候“力”才是最大的。

三流的老板,隻懂得強迫員工加班做事,老板累,員工也累。一流的企業家,懂得迎合人性的弱點製定好相對應的激勵機製,讓企業自動運轉,讓員工自發工作,為自己拚命,根本不需要過多管理。

激勵機製的核心就是利益分配,也就是薪酬模式。如何構建行之有效的薪酬績效模式是關鍵。

上麵也說到,實操的方法就是:讓員工的每個行為,都能得及時的反饋,並且給過程欣賞,給結果激勵。

滿足這條件的薪酬模式,小編特別推薦KSF和PPV;詳細剖析接著看下文:

模式一、KSF薪酬全績效模式。

目前是最能體現管理者和企業共贏的模式,適用於管理者崗位和一線銷售。

KSF薪酬全績效模式

企業可以有考核指標,但不能隻有考核思維!我建議正在做“KPI考核”的企業都調整做”KSF薪酬全績效模式“,在每一個考核指標上找到平衡點,在這個平衡點上讓員工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和才華,真正多勞多得,員工收入越高老板越開心,因為企業的利潤也越高!

當員工和企業的利益趨同時,思維和行動也就自動實現統一。

製度也不怕沒人執行,管理幹部會為了自己的利益,主動尋找企業的問題,並建立製度進行有效管控!因為企業效益越好,員工的收入就越高,隻有這樣,員工才能可能自動自發!

那麼設計KSF,到底要從何下手?以下六個步驟:

第一步:崗位價值分析

這個崗位有哪些工作是最重要的,直接為企業帶來效益的?

第二步:提取指標(中層管理人員6-8個)

有哪些可量化的數據是企業所需要的,急需改善的?比如營業額、毛利率、員工流失率、主推產品銷量、員工培訓時間等。

第三步:指標與薪酬融合(設置好權重與激勵方式)

每一個指標,都配置對應的績效工資。需要注意,不高把所有的指標平均分配工資,要挑重點。

第四步:分析曆史數據

過去一年裏,營業額是多少?每月營業額?平均營業額,利潤額?毛利率多少?成本費用率?轉化率?員工流失率?

第五步:選定平衡點

企業和員工最能接受的平衡點,要以曆史數據作為參考。

第六步:測算、套算

選取好平衡點,講選取好的指標,各分配不同比例的工資額。對於關鍵的指標,占比要高一些。

舉個實際的案例:

舉個例子:

一個企業的生產經理,工資怎麼發?按照傳統的薪酬模式,可能是固定工資,或者是固定工資+績效工資。

每個月收入不會有太大變動,自然他也沒什麼積極性做更多的事情,他隻要保證不出什麼問題就行了。至於費用率,成本,員工流失率,利潤率,和他沒關係,他也不會在意。

如果采用KSF薪酬模式,他會有6-8個加工資的渠道,在原有平衡點上:

毛利潤每增加10000元,獎勵31元,每減少10000元,少發25元;

總產值每多3000元,獎勵5.3元,每少3000,少發4元;

報廢率,每降0.05%,獎勵2.5,每上升0.05%,少發2元;

及時交貨率,每上升0.05%,獎勵2元,每少0.05%,少發2元;

員工流失率,沒流失,獎勵50元,每流失1人,少發250;

KSF增值加薪法,給員工提供了沒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員工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結果,為自己加薪。

對企業來說,員工拿的越多,意味著他做出了更好的結果,員工收入越高,企業效益越好!

模式二、工作量分配法:適用於二線基層員工。

目前PPV量化產值薪酬模式在很多企業都在開始使用的模式,它打破了傳統定編定崗來招人和付薪的模式,完全以工作量來招人和支付工資,推動員工從被動工作到主動工作,極大地提升了企業的人效,快速幫助企業減人增效加薪。

每個月到企業都輔導績效變革,我發現,很多企業因為定崗定編,所以都有嚴重的人效浪費問題,人效浪費大,哪裏有能力給員工加薪呢,不能給員工高薪,又哪裏能找到優秀的人才呢?

本來是“工作越多,才要員工越多”,結果卻是”因為員工太多,導致工作越來越多”!古人雲: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看來是確實存在的。

案例:

這是我們之前為連鎖美容企業一名前台文員設計了PPV(產值量化薪酬模式):

1、前台工作項:1500元(每天約3小時)

2、公司考勤工作項:200元(平均每天1小時,每月3日前出考勤表,無差錯無延遲)

3、網絡客服項:400元(每天2小時,明確工作要求與標準-好評率、點擊率)

4、公司積分運行項:300元(每天0.5小時,錄入分值、排名登記、快樂大會等)

5、網絡產品銷售:按提成機製執行

6、公司辦公水電費:與去年同期對比,節約部分的10%(上線不得超過300元/月)

接著,這位前台文員開始每天都忙起來了,下班時間也在工作。每月收入由過去固定的2000元漲到平均5000多元。6個月後,她被公司調到網絡部擔任業務小主管,現在月薪已經過萬了。公司不僅保住了一名前台文員,更將她培養成骨幹人才。

好的機製,就是在挖掘員工的才幹,釋放他的潛能,絕不浪費人才。世界上沒有無用之人,隻是有人無用武之地。

前不久,我在上海偶遇一位老學員,他告訴我公司的前台文員年薪超過10萬,很多朋友都說他是神精病,可是他很興奮地向我介紹了他的做法:

1、如果前台文員隻做前台接待工作,年薪2-3萬(當然這樣的薪酬在上海根本招不到人);

2、讓她兼做客服,年薪1-2萬;

3、兼做行政,年薪2-3萬;

4、兼做統計和數據管理,年薪2-3萬;

5、兼做業績,年薪3-4萬元。

那麼它具體如何操作:

1)以這些工作內容為基礎,換算成單項工時;

2)以年薪10萬為目標,除以總工時,然後再計算到每一項工時,進行單項定價;

3)以工作要求為基礎,以工作結果為導向,給予兌現薪酬。

這樣設計有什麼價值:

一是直接減少了崗位配置,老板並沒有多花錢,通過一專多能提升人效,因為人效高了所以員工工資可以拿到更多。二是對一些崗位不再要求每天回公司工作,因為在上海的交通成本、時間成本很高,從而為員工減負,有利於招人,也降低了企業的各種運營成本。

這套模式就是我們獨創薪酬設計-PPV產值量化薪酬模式。

PPV:讓員工自發工作

1、不再為員工如何加工資而操心,而是將加工資改變為增加價值點和產值項目。

2、員工做不好,不再是扣工資,而是扣產值。根據結果核算產值工資。

3、員工調崗、增減工作項目,不再是工資隻能加不能減、不關注結果效果,而是根據工作拚盤與定價設計,以結果來核算員工的勞動報酬。

下麵介紹兩個PPV設計案例,供大家學習參考:

案例1:某企業配送專員的PPV薪酬績效設計

案例2:某企業總部對接員的PPV薪酬績效設計

特別說明:每一家企業、每一個崗位的PPV設計都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PPV的設計模式卻是相通的!

結束語:

今天的時代,不是人口紅利的時代,而是人效的時代,沒有科學有效的分配激勵機製,人效的浪費將會是企業最大的隱性浪費,這個問題也是企業主們應該馬上需要解決問題!

對此,您有更好的建議和看法?歡迎評論、交流(請留下你的足跡);歡迎添加下麵小編,曾老師個人號,保持更緊密交流

運營作者| xcjx5200 (個人號)

職位|薪酬績效谘詢師

【分享是一種美德,特此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及啟發】記得收藏並關注本號!學習更多企業組織管理、激勵機製知識!

最後更新:2017-10-13 00:32:01

  上一篇:go 剛剛!馬雲火了!和李健飆歌《傳奇》,投1000億成立阿裏達摩院
  下一篇:go 成龍模仿李小龍為何失敗,走自己的喜劇功夫卻受到觀眾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