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70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諸葛亮的《誡子書》為何成為千古絕唱?

《誡子書》作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

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譯本: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誌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

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誌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誌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隻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為何稱為千古絕唱?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曆、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麵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後來更成為修身立誌的名篇。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誌,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誌,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

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誌就不能使學業成功。

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誌與學習的關係;不但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麵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

在這篇《誡子書》中包含的十種力量:

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

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

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誌”;

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有勵誌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

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

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

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

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有簡約的力量:這篇文章短短幾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

(來源網絡)

最後更新:2017-10-27 08:18:06

  上一篇:go 潘瑋柏隻是做節目,吳昕卻給出了真心?
  下一篇:go “犯上葛賊”:諸葛亮為什麼會“搶”了劉備的昭烈帝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