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12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時代周刊》文章: 那些泄密的技術宅

本文講的是 :   《時代周刊》文章: 那些泄密的技術宅 ,   《時代周刊》6月24日封麵是“泄密者”,封麵中“棱鏡門”泄密者斯諾登居中,向維基解密泄密的美軍士兵曼寧居右,非法下載大量學術期刊文章被捕並自殺的斯沃茨居左。封麵上設問:“為何新一代黑客被驅使著去泄露政府秘密”。

  以下為全文:

  斯諾登這個21世紀的鼴鼠並不希望通過自己掌握的機密換得金錢。他視自己為一位理想主義者、信仰個人主權、遠離暴政的人。中國和俄羅斯的間諜將無法引誘他。

  引導斯諾登的是黑客思維,一種網絡政治哲學、一個建立在80年代留言板上、在90年代聊天室裏發展、並在類似Reddit、4chan這樣的當代在線社區中逐漸成熟起來的思維方式。

  斯諾登認為,信息自由應該淩駕於一切之上,隱私是神聖的,而他有責任來保護這兩點。

  “公眾需要決定這些項目和政策的對錯。”這位29歲的美國前國家安全局承包商說。斯諾登6月6日承認,他盜竊了大量機密文件。這是美國曆史上最重大高度機密文件被盜事件。他泄露給媒體的文件披露了一個將美國電話記錄整理成供反恐和反間諜調查使用的數據庫的龐大項目。另一個名為“棱鏡”的項目則使國安局能夠接觸到穀歌、Facebook、微軟等主要網絡服務商的記錄,並在法庭的許可下收集外國疑犯的情報。這一機密項目已運行了七年。

  “我與其他人沒有什麼不同,”斯諾登說。“我隻是一個普通的辦公室職員,”他在接受《衛報》采訪時稱。《衛報》和《華盛頓郵報》最早報道了棱鏡門項目。

  不過,為政府承包商博思艾倫作分析工作的斯諾登可不是一個普通人。在軍隊和情報部門工作的140多萬美國人現在擁有最高級安全許可證。大多數人可沒這麼有反骨——通過加密電子郵件來聯絡記者和活動分子來披露政府機密。很少有人願意放棄房子、12.2萬美元年薪的工作、女朋友或者自由來曝光獲得國會和前後兩任總統批準的監視項目,而這些項目也是在聯邦法院的高度監管之下的。

  斯諾登是與眾不同的,這種不同正在改變一切。

  一個勇敢的新世界

  建設美國國家安全基礎設施的目的是保護美國不受外敵和間諜的傷害。斯諾登這樣在土生土長的20代美國技術宅卻並不認同這種觀點,他們有著一套自己的世界應當如何運作的烏托邦想法。正如越戰時期的反戰示威者認為人類的本性是和平而不是戰爭,新一代的極端技術迷認為,信息透明和個人隱私是自由社會的基礎,機密和監視則是通往暴政的大門。這些報料者認為,在暴政麵前,反叛是高尚的。

  著名黑客、REDDIT早期雇員艾倫-施瓦茨在2008年的一份唿籲公布私密文件的宣言中稱:“遵守不公正的法律不是正義,我們需要公開信息,不管它們存放在哪裏,然後複製、並把信息與世界分享。”

  斯諾登逃亡至香港後,在當地一家酒店的房間中接受視頻采訪解釋了自己的動機。即使是在說到自己可能遭中情局暗殺或者被中國的黑幫綁架時,他都表現的非常自豪而平靜。他將自己曝光的監視項目定義為“獄吏暴政”,並就目前采取的監管措施缺位的後果提出警告。

  他希望引發一場公眾辯論,以使信息公共化。斯諾登在談到他所竊取並公布的文件時稱:“這就是真相,這就是正在發生的現實。你應當決定我們是否需要這麼做。”

  三年之前,駐伊拉克的22歲陸軍情報分析師曼寧在泄露大量軍事和外交機密後給出了幾乎相同的自辯理由。向維基解密網站提供了數萬份美國機密文件的曼寧在致一位黑客朋友的信中稱:“我想讓人們看到真相,因為在未獲得信息的情況下,公眾將無法做出正確的決定。”

  和斯諾登一樣,曼寧稱,他最擔心的不是自己的行為改變了世界,而無法改變世界。

  這兩個年輕人都是在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後所采取的嚴格安全措施期間長大的。他們的時代充斥著網絡、聊天室和虛擬社區,而在這些社區裏,新的反權威、信息自由的意識形態正在強化。他們至少部分認同自由主義者。曼寧用這個詞來形容自己,斯諾登則向羅恩-保羅的總統競選陣營捐款。兩人都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在背叛國家。曼寧在被捕前寫道:“信息應當是自由的,它屬於大眾。”他說,自己也不確定自己是黑客、破譯者、黑客活動者、泄密人或者其他什麼身份。

  “我們是一個軍團”

  曼寧的聲明是激進的,因為它直接破壞了法治,而法治應該是這兩人都承認的東西。“當你顛覆政府權力時,這就是一件從根本上對民主造成危險的事情,”斯諾登這樣談及自己的行動。而對美國政府官員來說,普遍的看法是,斯諾登的衝動是極其錯誤的,而且可能構成實質性的危害,“我非常肯定地說,這個年輕人所做的事情將危及一些人的生命,”來自佐治亞州的共和黨參議員、參議院情報委員會副主席薩克斯比-錢布裏斯說。無論奧巴馬政府還是民主、共和兩黨官員,都不太關心“棱鏡”監控項目的合法性或有效性,但都熱心於將斯諾登抓捕歸案並送上審判台。根據《時代》周刊的民意調查,53%的美國公眾認為斯諾登應該遭到起訴,而28%的受訪者認為可以放他走。

  但與斯諾登和曼寧年齡相仿的人,對他們的支持率明顯偏高,18-34歲的受訪者中43%認為斯諾登不該受到起訴。這種黑客精神如今正在全世界滋長,其中的驅動力是大量的網絡黑客。他們通過網上抗議活動和信息竊取,越來越頻繁地擾亂各種類型的體製力量。“這是最讓人感到鼓舞的事情,經曆網絡教育的年輕人正在激進化,他們從互聯網上獲得自身價值,”維基解密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在今年4月與穀歌總裁埃裏克-施密特交談時這樣說。“這是一幫不關心政治的技術愛好者所經受的政治教育。這是極不尋常的。”

  類似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出現在報紙和法庭上。就在與斯諾登帶著數據逃往香港差不多時候,5月28日,一個名叫傑瑞米-哈蒙德的28歲黑客在紐約的法庭上承認,從一家情報機構Stratfor盜取了電子郵件和信用卡信息。哈蒙德對自己與“匿名”黑客組織合作違法法律沒有表示懊悔。“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相信人們有權利知道政府和企業在幕後所做的事情,”認罪後,他在一個網站上這樣寫道。“我做了我認為正確的事情。”

  最近幾年來,“匿名者”黑客組織已經對“萬事達”這樣的大公司和美國電影協會這樣的大機構進行了攻擊,理由是它們缺乏公開。他們組織了針對舊金山灣地區軌道交通係統的抗議,因為當局關閉了蜂窩通訊服務;他們在全球發動了針對“科學教”的集會,反對這一宗教組織的極端保密做法。在2011年,自稱“匿名者”組織的黑客們盜取了索尼PlayStation的7700萬個賬戶的個人信息,導致這一遊戲網絡關閉一個月。而這一行為針對的是,索尼公司在其遊戲機固件上強製安裝了某些功能。

  還有些黑客瞄上了學術和法律機構。今年1月份自殺身亡的26歲電腦天才斯沃茨就曾非法進入麻省理工大學的學術電腦,下載並公布了數百萬份來自美國法院計算機係統的文件,以抗議閱讀文件收費製度。他隨後以試圖下載大量受版權保護學術資料遭到逮捕。“那些被拒之門外的人絕不會無所作為。”他曾這樣為自己公開信息行為辯解。

  這些“釋放檔案資料”的抗議活動,按照美國法律來說是犯罪行為。但在多數情況下,這些並不是法律懲治所針對的罪行。當他們進行“拒絕服務”攻擊並導致網絡阻塞、網站服務器宕機時,他們其實是模擬了一種表達抗議的行動,而這種行動是受到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的。還有一些人采用了一種網絡時代早期的做法。社交網站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曾潛入哈佛大學的網絡數據庫,獲取學生的身份信息並創建了Facebook的前身Facemash。蘋果公司創始人斯蒂夫-喬布斯年輕時曾售賣朋友斯蒂夫-沃茲尼亞克製作的一種盒子,來欺騙通信運營商以免費撥打長途電話。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曾潛入一家早期電腦公司的賬戶,以獲得免費使用權限。

  到1990年代早期,黑客行為的目標開始擴大,如確保網絡私人信息安全。一個名叫菲兒-齊默曼的黑客開發了一個名為PGP的數據加密程序,而這個程序所到的軟件技術是作為機密受到美國法律保護並禁止出口的。於是,齊默曼在麻省理工大學出版的一本書裏公開了這個程序的源碼,因為印刷品出口是受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類似“鑽空子”的做法促進了網絡黑客運動的發展,也促生了維基解密組織。如今,這種富有挑戰的精神依舊主導著互聯網,啟發了像斯諾登、曼寧和斯沃茨這樣的人。“這一代年輕人一直受到的教育是,那些看起來極其合理的行為往往是犯罪,”哈佛大學法學教授、斯沃茨曾經的導師勞倫斯-萊辛如是說。

  西北大學哲學教授彼得-路德洛寫過許多有關網絡文化的文章。他談到近年來的黑客行為時,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理念結合在一起。“黑客精神多半是自由主義的,但卻受到反權威的政治熱情驅動,於是發生碰撞,就像野火一樣蔓延。”

  “我們是一個軍團,”這是黑客組織“匿名者”的著名口號。“我們絕不原諒,我們絕不遺忘,相信我們。”現在,政府得想辦法如何應對了。

  告密者時代的黎明

  斯諾登泄密後,包括Reddit、圖片網站4chan等在線社區在內的86個組織聯名簽署了一份請願單,要求美國國會將NSA的監控項目定為違憲。而白宮請願網站一份要求奧巴馬赦免斯諾登的請願也在三天內集齊了6萬人簽名。喬治-奧威爾的經典小說《1984》因此銷量激增。經常為自由派候選人籌集資金的進步改變競選委員會(The Progressive Change Campaign Committee)則為斯諾登建立了一項法律辯護基金。好萊塢導演奧利弗-斯通、演員瑪吉-吉倫哈爾和彼得-薩斯加德和幾名自由派記者等則組建了一個叫做“我是布拉德利-曼寧”的社會媒體運動,聲稱曼寧隻是一個揭發人,並且應當被保護起來免於起訴。

  即使是那些向來以氛圍自由著稱的互聯網巨頭,也不甘人後。在斯諾登點名指出穀歌、Facebook和微軟都是棱鏡計劃合作方之後不久,這些公司就都要求司法部允許向法庭披露更多有關此前秘密合作的細節。原因在於:他們可不想砸了自己長期以來樹立的自由實驗、對互聯網監管最少化的招牌。“穀歌沒什麼客隱瞞的,”穀歌首席法律顧問大衛-多姆德在一封公開信中說。

  與這些科技公司相比,美國民眾的態度則有些微妙。《時代周刊》民調顯示,隻有43%的國民認為政府應當“削減威脅到個人隱私的項目”,20%的受訪者表示即使侵犯了隱私,政府也應當繼續這些計劃。對於是否認同斯諾登披露的項目,美國民眾的看法也一分為二,48%表示認同,44%持相反態度。

  政府方麵,則把斯諾登當做一個試圖損害國家利益的冷戰間諜,盡管斯諾登本人一再表示自己很愛國。司法部已經開始調查遭泄露的機密信息,這是標準的進行間諜罪指控的前奏。盡管距離提起指控可能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但檢方很有可能會試圖將斯諾登引渡至美國進行審訊,並判以終身監禁。

  美國陸軍反情報中心2008年的一份文件也許能很好的總結聯邦政府對於這種新型在線政治激進主義的反應。這份文件被黑客泄露並傳到網上。“像維基解密這樣的網站已經成為袒護知情人、泄密者、揭發者身份和隱私的重要基地。”軍方提出的解決辦法是找到、曝光並懲罰這些人,“摧毀這個中心並阻止其他人考慮進行類似的活動。”

  而政府已經開始過度解讀這一指導思想。曼寧在3年前被捕後,監獄環境非常惡劣,包括一天23小時被限製在牢房內等。這也引起了國際特赦組織的關注。前聯合國人權調查員、前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菲利浦-克羅利將這種做法形容為“可笑、愚蠢而且適得其反。”克羅利為該言論引咎辭職,但一位聯邦法官之後不久裁決,曼寧的刑期將減少112天,以彌補其審判前遭到的嚴酷待遇。

  曼寧已對10項濫用機密信息指控認罪,最高可獲20年有期徒刑。他正在馬裏蘭州米德堡接受軍事法庭審判,這裏也是NSA總部所在的軍事基地。曼寧還受到協助敵軍和違反間諜法案的指控,有可能被判終身監禁。(編者注:美國法庭30日已裁定曼寧間諜罪、盜竊罪及數項其他罪名成立,但協助敵軍罪名不成立。他可能麵臨136年徒刑。)“我越看越覺得這些信息應當被大眾知道,”他在自己辯護詞中說。

  曼寧泄密事件發生後,情報界、國務院和軍方嚐試改進規程,確保類似事件不再發生。新措施將探測大量下載機密信息行為、監控軍方機構、改進機密信息區分。顯然,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一名白宮官員形容這種威脅時說道:“有一種信念認為,揭露全部信息符合公共利益。”這名官員強調,由於斯諾登事件,未來對機密文件訪問權限將作出改變,可能進一步限製信息分享。

  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說:“我認為有一批年輕人,他們沒有經曆過戰爭、大部分是自由主義者,覺得政府是問題所在。”格雷厄姆幫助起草了管理國安局監控項目的法律,他稱自己希望情報界作出更多內部努力,在泄密者公開露麵前監測到他們,並嚴厲懲處。對於斯諾登,格雷厄姆說:“我們必須抓住他,我不關心我們需要做什麼,我們要把這個家夥繩之以法,以儆效尤。”另外一些監控情報界動態的人士認為,這事不會這麼簡單。斯諾登不是政府人員,而是私營企業的雇傭人員。9-11以來,美國情報係統雇傭了數以千計的私營企業。同時對曼寧的懲處不會阻止斯諾登,甚至於為同類的活動人士鋪平了未來名望和殉難之路。參議員錢布裏斯說:“情報界若要得出應對之策可能頗具挑戰性,也許壓根沒戲。”

  同時,隨著互聯網挑戰文化中中成長的年輕人長大、斯諾登一類有原則的殉難者抓住大眾想象,可能會有更多的泄密事件。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教授、正在寫作一般關於“匿名者”黑客組織書籍的加布裏拉-科爾曼說:“這些強烈抵製情緒通常激發政治動員、加深認同,我覺得我們正在這樣的曙光之中。”


最後更新:2017-10-17 10:33:21

  上一篇:go  雲棲大會·域名峰會重磅發布:官網域名+.xin 一鍵查詢企業信用
  下一篇:go  一些存儲引擎存儲結構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