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特斯拉工廠二樓,藏著特斯拉成功的秘密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按:本文作者為特斯拉前生產副總裁Greg Reichow,來源Wired,由雷鋒網編譯。
在特斯拉工作的時候,我喜歡和參觀工廠的人交流。他們通常對特斯拉巨大的工廠、驚人的自動化程度、數以百計的機器人頗為驚訝,但事實是:他們隻看到了特斯拉工廠製造程序的一半。他們不知道特斯拉工廠還有一個“秘密”二樓,這裏專門用作製造電池、動力電子設備和驅動訓練係統,是特斯拉最為先進的製造和自動化係統誕生的場地。在這裏,機器人高速移動,機械臂高速運轉,它們由碳纖維代替鋼製作而成。
雖然顯而易見,我們以產品(例如電池和馬達)為中心打造係統是有原因的,但很多人很難理解為什麼我們要自行製造高電壓光纜、顯示屏、保險絲和其他更小的係統。我們為什麼既要創立一個新型汽車公司,還要讓它比自上世紀20年代的福特Rouge工廠以來的任何一家傳統汽車公司都要垂直整合呢?
答案很簡單:我們的目標並不是打造最好的電動汽車,而是打造世界上最好的高檔車,而這車恰好是電動汽車罷了。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整合那些不太容易獲得的技術,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打破所謂“正常”的汽車設計和製造的界限。
此外,我們還需要縮短汽車製造的時間周期,然而這一快節奏是大多數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所不能實現的。因此,在很多種情況下,我們必須自己製造汽車部件。製造自己的核心部件有著明顯的優勢,主要分為以下三點。
首要優勢,便是速度。
通常,一個團隊開發某個產品需要做出數千個小決策,如果你選擇將這件產品外包,那麼通常首先你需要把外包員工送到工廠中呆上一段時間,同時他要做出能影響最終結果的決定非常困難。首先,你是在別人的工廠,而不是自家工廠中進行生產。其次,工廠中沒有產品設計團隊在現場提出建議、作出決策。眾所周知,有一個出色的工程師團隊每天在工廠中走動,與工人們交流,並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對於工廠生產來說簡直完美。但現實是:工廠信息的半衰期非常短暫,雖然很多外包商承諾會及時改進或完工,但很多時候你原本可以步行前往自己的製造工廠,如今卻需要坐飛機前往外包工廠去解決問題。因此,相比於外包給其他工廠製造部件,自己製造核心部件有著無法比擬的優勢。
另一優勢,便是讓產品的升級改進周期更加迅速。
汽車行業傳統的發展周期是這樣的:累積各種項目的需求和問題,然後進行打包集合,每隔3-4年才在新一代產品上將所有的問題統一進行完善,為了等待核心項目的改進,有些項目需求會被推遲。這種方法會讓積累改進率變得很低,顯然是不適合特斯拉的。
相反,在特斯拉,我們不會將需求累積起來,而是遇到需求就立馬解決,遇到問題就立馬采取措施。也就是說,我們每周最多能夠對產品進行50次改進。因此,我們常常開玩笑說如果用戶想知道他的特斯拉是哪一代,那麼他需要去查看自家車的車輛識別碼。雖然我們對產品進行實時改進,但我們並不會為製造係統的效率帶來大幅影響。但是,到底是打造一款能高效率製造的產品更重要,還是打造一款能快速提高,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更重要呢?在我看來,沒有什麼比打造一款能夠迅速進行改變和提高的產品更為重要。
最後的優勢是,當你親力親為打造了一款產品,你對它會有著深刻的理解,對提升它的方法一清二楚。
當然,其中會曆經千辛萬苦,但這些辛苦都將轉換成價值無窮的財富。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特斯拉決定為Model S添加Ludicrous模式(在此模式下,Model S P85D 從 0 到 60 英裏的加速時間僅為 2.8 秒)時,我們遇到了困難:如何提高電池組內保險絲和開關係統的性能?是要打造一款保險絲嗎?那麼要找到一款能夠承受Model S不斷增加的電流的保險絲有多難呢?
結果表明:特斯拉要求這款保險絲能夠負載巨大電流,同時能夠在電流在毫秒內異常激增的情況下,立馬對汽車進行保護。眾所周知,要打造這樣的保險絲是極為困難的,但是,特斯拉決定自己打造這樣的保險絲。我們有著深刻的產品知識和紮實的物理基礎,因此我們決定去做人們認為不可能的事。最後,我們成功了,特斯拉車主能夠在2.8秒內將車從靜止加速到百公裏,讓路人驚訝不已。
但是,自行打造產品真的永遠是明智之舉嗎?當然不是。如果你想打造一款普普通通的產品,那麼自己花費大力氣來打造是毫無意義的。但是,如果你想打造一款獨一無二、更新速率很快的產品,並讓它成為自己的知識產權,那麼自己親力親為是最明智的選擇。
通常來說,采取分層策略是最為正確的做法:開始時,企業可以利用自己的生產線進行生產製造,並且最好讓工程師、設計師以及產品團隊共同參與生產過程;之後,企業可以利用生產線來快速學習、迭代、獲得生產產品所需的必備知識;最後,等到量產規模超出這一製造能力後,然後再把這個產品外包給代工製造商。
這種策略擁有幾大優勢。首先,在此過程中你對產品有著足夠的了解,因此你能識別出你的代工廠是否在撒謊。如果代工廠要求對產品進行輕微改造,那麼你可以首先將產品放到產品線上進行測試,然後再交給外包商實操。在此過程中,你獲得了增量成本的親身經驗,因此你就無需和代工廠爭論需要增加多少勞動力。第二,最初的生產線將變成開發下一代產品和樣本的平台。有了這種分層方法,你可以一邊享受著升級的快速周期,一邊利用大型外包商的供應鏈提高生產效率。
為什麼我如此熱衷於讓特斯拉自行打造部件呢?因為在我工作的初期,曾參加過美國製造業的外包項目。經曆告訴我:我們成就了很多能夠推動科技巨變的工廠,但是這些工廠大部分都不在美國本土。這就是美國製造業的潮流,而正是因為這種潮流,美國工業界才失去了自行打造產品的基礎知識。
很長一段時間,美國企業和企業家都甚是恐懼創立新的硬件公司。但是,你隻有親身接觸物理世界,才能解決很多重要問題。疾病、能源、基礎設施、移動設備和其他問題帶來很多複雜的挑戰,這要求我們運用包括硬件生產在內的跨行業解決辦法。我們需要勇敢大膽的創始人來解決這些重要的問題,我們需要重新拾基礎知識和競爭優勢,為企業和社會帶來福利。而現在,正是行動的時候。
本文作者:Misty
本文轉自雷鋒網禁止二次轉載,原文鏈接
最後更新:2017-11-06 16: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