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做便利店的痛點沒有解決
(圖自劉強東個人頭條號)
文:至樽寶
4月10日)京東集團CEO劉強東對外宣布:未來五年,京東將在全國開設超過一百萬家京東便利店。其中一半在農村。據稱,還有一個線下線上融合的項目暫時保密……
電商做便利店,京東這是要放大招了。可是,一家發軔於互聯網、以互聯網為主陣地的電商,卻轉回頭做線下實體店,雖然劉強東的宣言豪情萬丈,但是聽眾仔細品味一下,仍然能品出些許無奈的滋味。
近幾年,隨著資本大量湧入,國內的便利店市場已經是競爭激烈的紅海了。
年初,一家名為“便利蜂”的便利店在北京中關村附近密集出現,五店同開。便利蜂的招聘內容中明確寫到,“完成天使輪融資”。在武漢、長沙這樣的中部城市,便利店也在不斷搶灘登陸,資本聞聲而來。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15年5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便利店銷售額同比增長25.12%,門店數同比增長21.96%,而百貨和超市業態的增幅僅為個位數。
京東也許是看到了這個市場機會,因而決定投資介入便利店。不過,筆者分析,更大的可能是,投資線下便利店,是京東在互聯網迭代之際遭遇電商發展困局的一種戰略突圍。
或許有人問,京東發展得紅紅火火的,平台體量也很大,哪裏來的困局呢?有的。
京東、淘寶等電商平台,是互聯網在PC階段的產物,其基本商業模式是基於以物為本的商品交易;然而,在現在的移動互聯時代,商業企業的理想商業模式,應該是先有以人為本的交際,在線上聚合人的基礎上,獲取訂單,再完成價值的創造、創新。然而,缺乏便捷強大的社交功能及在此基礎上的線上線下完美結合,是京東、淘寶等傳統電商的軟肋。這方麵,基於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的微商甚至更有優勢。
從這個意義上講,京東開線下便利店,不能說就一定會失敗,也不能說就是一種逆互聯網潮流而上的倒退。但是,如果想要真正做好,恐怕先要解決自身真正的痛點,即彌補平台缺失的社交聚合功能。不解決這個痛點,在線下做便利店,就是+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
未來便利店行業的趨勢,必將是以社交平台先聚合人,再整合線下的商業和門店。如果仍以工業化時代傳統思維經營門店生意,即使短期會賺錢,也就是多了一家傳統的商業企業,並不能把握未來趨勢或為行業實現價值創新。
這不是京東一家平台麵臨的問題,而是淘寶、天貓等傳統電商平台急需解決的共性問題。未來,隨著移動互聯時代走向縱深,人際社交在商業交易中的重要性會越來越突出,而這些電商平台的軟肋會越來越突出。
企業要用未來的眼光思考未來的布局,而不是用現在甚至是過去的經驗指導未來。
最後更新:2017-10-08 01: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