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技術社區[雲棲]
除了門店越開越小,中國零售行業還有這幾大發展趨勢
7月3日,商務部發布了《中國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16/2017年)》。從這份官方報告中,你可以了解零售行業的現狀、問題、趨勢和機會。
2016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2316億元,比上年增長10.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6% 在全球零售行業,美國、歐盟增長乏力,日本甚至出現負增長,相比之下,中國零售行業的日子整體上其實還算不錯了。
大型零售企業銷售額增速連續放緩,近兩年甚至出現負增長,進入2016年,見底回穩態勢明顯,尤其是下半年以來大型零售企業增長情況已經出現好轉。
實體零售增速明顯分化。2016年便利店、購物中心、超市銷售額增長較快,增速分別為7.7%、7.4%和 6.7% 。(原文如此——新零售智庫注)
網絡零售進入平穩增長成熟階段,增長速度緩中趨穩,網絡零售企業之間競爭從增量擴張轉入存量開發,發展質量、服務水平和購物體驗全麵提高。
隨著更多零售企業將互聯網技術應用於日常運營,供應鏈各環節互聯網化改造逐步深化。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截至 2016 年12月,全國企業開展在線銷售的比例已經達到45.3%,比上年提高12.7 個百分點。
零售企業積極提升門店數字化水平,打通線上線下商品、客戶、訂單信息,更好匹配顧客、商品、場地等零售要素(即阿裏CEO張勇所說的人、貨、場——新零售智庫注),提升運營效率。2016 年“雙 11”期間,在家電、 服飾、汽車、家裝、美妝等多個行業,天貓上實現線上線下商品通、服務通、會員通的店鋪超過 100萬家。
零售商品結構繼續升級。一是居住類商品增長較快。 二是健康休閑類商品增長較快。 三是智能型商品增長較快。 四是綠色環保型產品增長較快。
借助網點布局貼近消費者、營業時間長等便利優勢,近年來便利店銷售保持快速增長,便利店單店營業麵積小、選址靈活,有利於其快速擴張。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2016年中國連鎖便利店品牌超過260個,門店數9.8萬家,同比增長9%;銷售額1334億元,同比增長9%;單店日均銷售額3714元,同比增長4%。
2016年支付寶、微信等移動支付方式在實體門店迅速普及。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調查數據,網民在實體店購物結算使用手機支付的比例高達50.3%,農村地區使用率也已達到31.7%。
據商務部典型零售企業統計數據測算,截至2016年底中國零售業從業人員共有 5709.72萬人,比上年同期增長4.8%。其中,法人企業單位從業人員1736.17萬人,個體工商戶數量 3973.55萬人。
未來中國零售行業將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
1、構建線上線下融合新格局
實體零售與網絡電商正逐步從獨立、對抗走向融合、協作,深度融合是優勢互補、實現共贏的發展方向。 零售行業終將發展成麵向線上線下全客群,提供全渠道、全品類、全時段、全體驗的新型零售模式。
2、多業態跨界協同趨勢明顯
新零售時代,零售企業將圍繞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展開,各類商業綜合體將聚合教育、親子、醫療、健身、旅遊、商務等更加多樣的服務業態,從以往單純的購物中心逐漸轉型為體驗中心,為消費者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務體驗。
例如,天虹百貨逐步推動自身轉型升級,將旗下門店統一采取主題場景布局,零售、餐飲與娛樂三大板塊按照 2:1:1的比例布局,為消費者營造出舒適的購物環境,同時也滿足了不同消費群體的購物、休閑、娛樂需求。
3、社交化場景化模式成主流
互聯網時代,以廣告為主的單向傳播方式效果不斷衰減,口碑、信任成為零售品牌得到消費者認可的重要因素。
未來的零售企業將不再是純粹的商品售賣者,而將成為整合資源、打造社交化業務生態、實現多方共贏的市場組織者。據估算2020年中國社交電商商戶規模2400萬戶,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未來5年行業將有10倍以上的拓展空間。
4、重構智能高效供應鏈體係
作為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流通環節,傳統零售企業對全供應鏈控製能力較弱,信息傳導響應不及時,供需錯配導致企業庫存高企、周轉率低、商品同質化等問題不斷加劇。
未來,新供應鏈將實現全鏈條數字化,從客戶、物流、支付、服 務等數字一體化,從而實現庫存最優乃至零庫存;通過數據分析掌握消費需求,以需定產,柔性製造,深耕上遊供應鏈,保障企業的差異化、高端化、定製化戰略精準實施,最終實現零售升級。
5、社區商業進入黃金發展期
在場地租金攀升、企業利潤下降的大環境下,門店越開越小儼然已成為中國實體零售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便利店、精品超市、社區型購物中心等社區商業將成為零售企業尋求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2016年11 月,阿裏巴巴入股三江購物,旗下的淘寶便利店先後進駐杭州、上海、寧波。
伴隨中國社區零售整合化、全渠道發展進程逐步加快,投資成本低,成熟周期短的社區零售必將成為支撐行業發展的重要推手。從長期發展來看,“小而美”的社區化零售業態將更符合新形勢下消費市場的客觀需求。
1、傳統經營模式亟需變革
從零供合作方式看,仍有部分企業將入場費、聯營扣點作為其主要利潤來源。零售商引廠進店、出租櫃台,不掌握產品終端,不參與銷售過程,不直接服務顧客,自主經營功能衰退,市場敏感度低。
從競爭方式看,百貨店、超市、購物中心同質化較為嚴重,千店一麵、千店同品現象突出,其中百貨業約87%的商品雷同。同質化必然導致過度的價格競爭,零售企業微利經營甚至是無利經營。
從銷售模式看,一件產品從廠家經過層層代理商,再到終端銷售店,最後到消費者手中,層層加價導致產品價格虛高,缺乏市場競爭力。
2、商業網點布局仍待優化
實體零售市場高度競爭。截至2015年,限額以上法人零售企業營業麵積比2011年增長53.8%。同時,商業網點發展不均衡、結構性過剩、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問題凸顯。
從區域結構看,零售行業發展呈現東強西弱的特點,尤其是連鎖等現代商業組織形式發展與東部有很大差距。
從城市內部看,中心城區商業網點集中,商業體建設過剩,同質化競爭嚴重。重慶市五大商圈商業體量超過400萬平方米,業態老舊,其中觀音橋朗晴廣場空置率逾40%。
從業態結構看,大型百貨店、超級市場飽和。據聯商網不完全統計,2016年全國範圍百貨與購物中心業態關閉56家門店,大型超市業態關閉129 家門店。而“最後一公裏”社區商業仍處於初級階段,以每百萬人擁有社區便利店店鋪數量統計,日本388家,台灣地區425 家,中國大陸城市平均54 家。
3、成本高企壓縮利潤空間
近年來國家陸續出台有效措施,流通企業稅費成本、融資成本等有所下降,但受製於物流成本高企、房地產價格上漲、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零售企業經營成本壓力依然較大。
從物流成本看,中國物流行業集中度低,行業信息化、標準化發展滯後,造成中間環節多、周轉期長、效率低下等問題,物流成本依然偏高。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數據,2016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為14.9%,比上年下降1.1個百分點,但仍比美、日、德等發達國家高出一倍左右,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約 5 個百分點。特別是冷鏈物流建設滯後,全國冷藏車人均保有量不足美國的十分之一; 農產品最初一公裏冷鏈基礎設施不完善,無法第一時間預冷、分 級、包裝、標準化,導致全國每年農產品損耗超過3000億元。
從租金成本看,房地產價格上漲推漲商業地產租金,一線城市表現尤為明顯。
4、數據驅動應用仍顯不足
中國大部分傳統零售企業數據基礎較為薄弱,數據管理技術落後,數據思維意識不強,在會員管理、商品管理等方麵數據應用依然不足。
從數據獲取看,中國傳統零售企業收集數據方式較為單一,主要是POS機數據和曆史交易數據,收集交易過程數據能力較弱,消費者行為數據缺失。
從數據應用看,傳統零售企業數據管理技術較為薄弱,數據細粒度不夠,數據標準化、數據孤島問題尚未解決。
(正因為如此,阿裏CEO張勇認為新零售首先要從線下商業的數字化做起——新零售智庫注)
5、市場公平秩序尚待改善
近年來,中國在規範市場秩序、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上取得顯著成效。但部分領域、部分環節還存在不誠信、不規範、不公平的現象。
報告還表示,2017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出現明顯好轉,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應用更加普遍,居民消費需求深刻變化,催生零售行業新供給新模式。伴隨零售業發展的宏觀、政策、技術、需求環境持續改善,尤其是《關於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的出台,為實體零售創新轉型指明方向,營造良好環境。2017年,零售企業線上線下全方位深入融合、社交化場景化多元消費場景、多業態協同提供一站式聚合服務、供應鏈體係 智能高效等特征將日益明顯。
最後更新:2017-07-05 1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