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技術社區[雲棲]
智能手機的中國力量
編者按:中國的手機市場長期以來被幾個國際廠商盤踞著,自2005年前後,中國第一代手機廠商曾經出現過一次集體性的輝煌,隨後在中國的手機江湖中就沒有了中國企業的聲音,數百億元的市場成了幾大國際廠商成長的主要貢獻來源。
隨著蘋果iPhone的全球熱銷,全球手機幾乎在一夜之間轉向智能手機的方向,同時中國3G網絡的商用化成功,同樣讓用戶需求向智能手機轉移。而此時以諾基亞為代表的手機巨頭在麵對著洶湧而來的智能潮無所適從之際,用戶需求增加而產品供應出現空缺,中國廠商的機會出現了。
蟄伏許久苦練內功的中國企業迅速以智能手機為突破,緊扣中國用戶需求,以HTC、華為、中興、金立、酷派、聯想及小米手機為代表的國產手機廠商,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成為了市場中不可小覷的生力軍,以37.5%的智能手機占有率成為“中國力量”。在過去短短一年時間內,國產品牌的中國市場份額與諾基亞、三星、LG及摩托羅拉四大國際品牌僅一步之遙。
這是一次華麗的轉身,是中國手機廠商自2G時代“集體陣亡”後,勵精圖治而洗卻鉛華和浮躁的重生,中國手機市場也因為它們的出現而變得更加生機無限,同時與第一代中國廠商相比,它們麵對世界市場更多了一份自信和自省。
今年2月的西班牙巴塞羅那上空飄溢濃鬱的中國風。
在被譽為“全球移動通信業風向標”的移動世界大會上,HTC、中興、華為、酷派的表現豔驚四座,被譽為“四大華人手機品牌”。在剛剛過去的2011第四季度,中興、華為及HTC三家在全球手機銷量榜上已分別位列第4、第6及第8,而酷派則以1200萬部的智能手機銷量緊隨其後。
在這個變數橫生、巨頭主宰的手機通信領域裏,這股作為後起之秀的“中國旋風”讓國人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
第一章 變革中的機遇
3月8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各大手機賣場的女顧客成了銷售人員服務的主角。在北京西城區阜成門外大街某商廈手機連鎖賣場裏, 30多歲的王女士在認真比較完店內所有的手機之後,最終將目標鎖在了酷派與中國聯通深度定製的合約機W706上,售價999元。這不僅僅是個案,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裏,中國手機用戶的選擇方向正悄悄地發生著變化,華為、中興、聯想、HTC等廠商的產品,以價格優勢和時尚外形獲得很多消費者的青睞。據賣場店長介紹,從包括春節長假在內的過去三個月的銷售數據來看,國產手機銷量占到總銷量的20%以上。而一年前,這些無人問津的品牌,現在的這種變化,促使它們對整體產品的采購進行了全新調整,“一切都來得太快”。
“蘋果”的“愛瘋”
無論是巴塞羅那上空刮起的中國風還是手機賣場國產機的躥升銷量,中國智能手機的重出江湖,離不開喬布斯發明的那個愛瘋(iPhone的諧音)。
2007年美國東部時間6月29日,蘋果iPhone手機正式在美國發售。一時間引發了果粉們前所未有的狂熱,不論刮風下雨,在美國各地的蘋果專賣店和AT&T營業廳,都有蘋果粉絲們的身影。連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和費城市長約翰·斯瑞特也加入了排隊大軍。盡管當時蘋果CEO喬布斯許諾贈送給沃茲尼亞克一部iPhone,他還是希望盡早購得iPhone送給子女。 正是這款智能手機的成功,讓蘋果公司“將互聯網放在口袋裏”的戰略成為了現實,同時也改變了中國智能手機的格局。 2009年,iPhone在北美市場銷量增長了100%,這一增長速度,在全球僅列第十位。中國市場則超過230%,位居第四。iPhone先聲奪人的另類技術,讓中國消費者癡迷。自2009年10月31日,中國聯通正式開賣聯通版iPhone40天中,聯通共售出10萬台iPhone,其中與聯通簽訂兩年消費合約的3G用戶數約占總銷量的71%。 而摩根士丹利則描繪了蘋果更美好的情況,蘋果在幾年之內,單單在中國市場,就能一年多賣出5700萬部iPhone的銷量。相較之下,蘋果2011財年全球的iPhone銷量也隻有6850萬部,其中還包括了蘋果在去年10月發布的新款iPhone 4S,後者僅在一個季度就售出了3700萬部(超過了iPhone全年銷量的一半)。
這就是蘋果帶給中國人的瘋狂。到了今天,不管我們是在街還是公共交通上,身邊一半左右的人都在使用iPhone。而正是中國消費者對以蘋果為代表的智能手機的熱愛,為中國的手機廠商在智能機市場提供了廣泛的用戶基礎。
沒有這個愛瘋的蘋果,統治全球手機江湖的依然還是諾基亞、摩托羅拉、愛立信、西門子等手機大佬。而中國深圳華強北的山寨草莽英雄們,依然活躍在不入主流的市場邊緣地帶。
“蘋果不僅重新定義了手機,而且在培育智能手機市場、引發人們換機潮上,功不可沒。”一位在通信手機行業工作十餘年的IT客向《IT時代周刊》表示。
“手機中的戰鬥機。”這句令80後記憶猶新的廣告語的締造者,就是當年無比輝煌的國產手機代表波導。在2002年至2004年期間,手持價格優勢和民族品牌兩把利劍不僅促使其在國內熱銷,促進手機大規模使用,還將上百萬部手機賣到海外。2002年年底,波導手機累計產銷量突破1000萬台。
但是好景不長。據曾經曆了中國第一代手機廠商興衰,現任泰克飛石CEO董德福對《IT時代周刊》介紹,自諾基亞、摩托羅拉、索愛、三星進軍中國市場後,以其過硬的手機質量和完備的售後服務擄走了中國用戶的心,打得國產手機廠商們一個措手不及。從2004年開始,波導、科健、熊貓、TCL等第一批國產手機企業迅速倒下。
2005年後中國手機廠商的日子更加難過,聯發科研製的低價芯片直接將國產手機送入山寨機階段,沒有牌子、沒有研發、沒有廣告促銷,其價格僅是品牌手機的1/3,利潤極低,也無法在主流渠道形成影響力。當下為大眾所知的金立、天語就是那時從山寨起家的。
如果沒有iPhone開創性地打開智能手機的市場,“如果沒有Android免費開放操作平台,國產手機還可能徘徊在山寨時代。”資深IT評論員丁道師介紹,沒有這波智能手機風潮機會,沒有在中國市場賺瘋了的蘋果的刺激,包括通信設備業、PC企業、互聯網企業及家電企業等在內的國產廠商的雄心難以激發,更不會再度揮軍手機領域,直麵國際手機巨頭挑戰。
3G引爆新拐點
除了蘋果及Android平台這隻看得見的推手外,國產手機廠商在短短一年時間的風生水起,還得益中國三大運營商建成的3G網絡這隻看不見的推手。
2009年1月7日,被炒作多年的3G概念終於塵埃落定。當天,工業和信息化部給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及中國聯通發放了3G牌照,手機互聯網行業從此拉開新的序幕。隨後的三年,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在3G網絡的營建上至少投入2000億元。
2010和2011年,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掀起了3G大戰,戰火持續至今。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不僅競相布局,提高3G網絡的覆蓋率,而且為了推動3G時代的到來,開出“買手機送話費”、“0元購機”,甚至包銷等優惠條件,吸引國產廠商加盟千元智能手機製造。這其中,中國聯通為首批千元3G手機提供的話費補貼達到40%,而中國電信的補貼力度也高達50%。
中國電信運營商對3G網絡用戶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渴望,而支撐各大運營商3G用戶增長的就是用戶手中智能機。
在三八節買手機的王女士向本刊記者回顧了自己的換手機史。北京本地出生的她2002年用的是熊貓手機。手機不小心摔壞後,2004年換成愛立信。2008年奧運會期間,一位來她家玩的朋友的一台iPhone手機,讓她感到震撼——“從未想到手機是這個樣子,居然這麼好玩”,不久加入iPhone陣營。
王女士表示,現在再換手機,主要是因為國產智能手機便宜,另外是因為3G信號的更加通暢,可撥打視頻電話。
相比於1996年出現的第二代GSM、CDMA等數字製式手機,智能3G手機可以接收數據、電子郵件、瀏覽網頁等,無疑更加誘人。
像王女士這類換號換機一次性消費的用戶不在少數,尤其是2011年。這一點與工信部公布的手機用戶量增加相吻合,2011年1月至8月,全國手機用戶累計淨增8108.2萬戶,達到94008.5萬戶;移動電話用戶中,3G用戶淨增4707.0萬戶,月均增長數接近600萬戶。
“在這種背景之下,尤其是以中華聯為代表的國產廠商與三大運營商之間一直關係友好,再度進軍3G智能手機領域毫無意外。”泰克飛石無線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董德福向《IT時代周刊》分析,因為有Android開放平台係統,使智能手機的製造更加簡單。作為國際知名的通信設備商來說,華為、中興技術研發實力雄厚,技術準入門檻較低等因素,可謂小菜一碟。
據《IT時代周刊》調查,華為、中興、酷派、聯想、魅族、小米、OPPO等國產手機品牌中,基本上都與運營商建立了深度合作關係。
落寞的豪門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
風雲突起的智能手機一步步改變著人們對手機的認知,單純的通訊功能逐漸邊緣化,取而代之的是基於蘋果iOS平台及穀歌Android平台的強大智能,這讓曾經風光無限的諾基亞功能手機在智能手機的衝擊下日漸衰落。
3月初,《IT時代周刊》記者走訪了北京迪信通公主墳總店。作為中國最大手機專業連鎖企業的分公司,除了年輕的網購客之外,這裏成為很大一部分手機用戶選擇消費的地方。
該店銷售代表李先生介紹,目前諾基亞中高端機型銷量一年不如一年,除了在低端功能手機領域還有一部分回頭客之外,整體銷量已大幅下滑。這個有著146年曆史的芬蘭巨頭,不得不放棄自家的塞班係統,投入微軟的懷抱,但新推出的WP7手機,市場反應平淡,複興的希望更顯渺茫。而且,自去年以來其在全球各地先後退市裁員,隕落之勢已成為定局。
3月9日消息,諾基亞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最新年報顯示,對比上年盈利27.4億美元,2011年營業虧損達14億美元。其中智能手機去年出貨量7730萬部,同比減少25%。這對諾基亞來說,是個不幸的現實。
商用手機巨擘摩托羅拉在被穀歌收編後,雖憑借“自家人”身份推出新的Android平台手機,但其霸氣早已不在。
4G時代主編王城宇對《IT時代周刊》表示:“高端機無法與蘋果三星抗衡,如果向中低端機型拓展,那麼它將麵臨與華為、中興、聯想、酷派等手機廠商正麵交鋒。”目前,寄人籬下的摩托羅拉正麵臨著這種尷尬。
曾一度以音樂及拍照引領手機潮流的索愛,於去年年底徹底退出曆史舞台。在迪信通銷售專區中,《IT時代周刊》記者隻找到索尼手機,世上已無索愛。
而被譽為手機貴族的黑莓,曾憑借郵件推送技術獨步手機江湖,而今,已是美人遲暮。黑莓手機已融入其他手機專櫃內,偶爾也會有用戶駐足,但停留了幾秒後就迅速轉移了視線。
與上述巨頭比較,三星的命運尚屬幸運。蘋果洶湧來襲之後,三星手機也被打成重傷。與諾基亞一樣,以“果粉”知名的中國市場成為其重災區。在痛定思痛之後,三星不得不花費大半年時間來恢複元氣,現今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雖然有所起色,但還沒有完全恢複。
縱然iPhone在中國市場千嬌百媚,仍無法覆蓋中國的手機用戶群體,這是國產手機崛起的最佳機會。而老牌手機豪門流失的市場份額,正好給國產手機生產商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以華為為代表的新一代中國手機廠商,在經曆了第一代“先烈”集體性陣亡的教訓後,新生代以技術和用戶體驗為根,早在蘋果麵世後就緊盯上了智能手機的未來,而當市場機會出現時,它們已成長為擁有全新設計和生產能力,並可以與國際性廠家對話的“中國力量。
最後更新:2017-04-02 15: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