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
技術社區[雲棲]
如何看待AI學者大規模從校園“出走”到工業界?
最近幾年時間裏, 多倫多大學 Geoffrey Hinton 加入穀歌,紐約大學的 Yann LeCun 到了 Facebook,斯坦福大學的吳恩達加入百度,卡耐基梅隆大學的 Alex Smola 加入亞馬遜。上周,穀歌聘任了斯坦福大學 AI 實驗室負責人李飛飛。這些學者當中,有些依然在大學保留教職,但在商業領域存在感更強。
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統計,如今美國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博士在工業界任職比例高達 57%,十年前這一比例是 38%。工業界的計算研究協會(Computing Research Association)稱,盡管美國博士生的總數在增加,但願意留在學術界的人數比例達到了“曆史最低點”。
◆ ◆ ◆
產業界待遇優厚,改造世界的成就感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這種“流動”在深度學習領域尤其突出,深度學習作為一種 AI 技術可以在“掙大錢”的項目中使用,比如在線圖像搜索、翻譯、廣告等領域。
AI 領域的學生“對於公司來說至少價值 500-1000 萬美元”,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主任 Andrew Moore 說道。
科技巨頭給予的優厚待遇非大學能比擬,他們提供的不僅是穩定的研究經費、海量數據庫和計算能力,還有那種直接創造產品從而改變億萬人民生活的“興奮感“。
從個人收入來說,公司提供的大大高於學校,或許還會伴隨著股票期權,日後財富收入更為客觀。據 NSF 統計,在美國的計算機和信息科學領域,大學實驗室博士後的中等年薪為 5.5 萬美元,而公司實驗室工作的博士後中等年薪是 11 萬美元。
這種學術到產業界的流動,給產業界帶來活力,客觀上卻給學術界帶來影響。
有人擔憂,如果這種流動是從校園的單向“輸出”,可能會對未來人才培養不利。因為在計算機科學領域,一般要花費 3-5 年才能獲得一個博士學位。
◆ ◆ ◆
應對之策:促進人才在學界、業界循環流動
在這場人才爭奪戰裏,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應對之策,是允許教員在大學和工業界循環流動。據 Moore 教授估算, 他所聘用的 10%-20% 的教員可能會“在任何時候休個大長假”,跑到產業界工作一段時間,或者索性自己開公司,“我們很希望人們在學界和業界循環流動”。
學者們自身也在努力平衡自己在產業界和學術界的角色。Hinton 教授將自己的時間切割成兩大塊,一塊在穀歌,一塊在多倫多大學,他目前仍然在指導 3 個研究生。LeCun 教授這一學年還正在給一個班上課,李飛飛說她還將會繼續在一些學期裏在斯坦福大學授課。
在中國,國家在政策層麵上正在推動學界與產業界的結合。本月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一條新規:允許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適度兼職兼薪,並保證“履行好崗位職責、完成本職工作”。針對新規,雷鋒網之前采訪了眾多國內教授,很多學者表示新規實質上沒什麼影響,高校研究者們往產業界流動,其實一直都存在的,不過現在有法規明確支持了。
這對於高校人才投身產業界是很大的鼓勵,北京大學計算機係的一名在讀博士對雷鋒網表示,他所在的實驗室很多同學自己出來創業了,而且導師很支持,“我們實驗室三四個學生創業,分別成立了三四個公司,碩士、博士、博士後都有”。
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係一位在讀博士告訴雷鋒網,香港這邊的情況會更放鬆,“這裏的老師都是兩麵兼顧,因為這裏沒有穀歌,臉書那樣的大公司。另外,香港這裏的教授是終身製的,當上了教授,做其他的都隨你,學者投身工業界是市場條件下的自然表現。”
從雷鋒網采訪的幾位產業界人士來看,他們認為企業能幫助學校有效進行理論到實踐的轉化。極視角 CTO 黃纓寧畢業於北京大學機器感知與智能實驗室,她表示市場經濟的基石就是流動性,學界和產業界的人才流動很正常,而這其實本質上也是個“自由市場”問題,高校如果想促進“循環流動”,也要做出努力。
“人才流向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當學界能提供的吸引力與業界平衡時,這不會成為一個問題。教書育人是非常高尚和熱血的,但也是市場行為,能看到教育部門為提高學界吸引力做出的努力。據我所知也有一些業界的人才回了學界,並做出了很多優秀的工作。”
大型企業為了保證高校人才的供應,也在積極與大學合作展開培訓。在美國,科技巨頭們在努力使人才“回流”到校園,方法是通過資助大學各係和實驗室,以及對學生進行培訓。IBM 最近啟動了一個叫做“認知地平線網絡”(Cognitive Horizons Network)項目,這是六大院校實驗室的聯盟,目的是為了讓學者能夠保持與業界聯係,同時讓其繼續待在大學。 本周,穀歌宣布投資 340 萬美元到 Bengio 教授的 AI 實驗室,這個實驗室也參與了“認知地平線網絡”項目。Facebook、微軟和百度表示,他們也在資助學術研究。
在國內,騰訊、阿裏、華為等已經紛紛在大學建立以自己企業命名的“俱樂部”社團組織,騰訊甚至在大學裏“開課”,讓自己的一些資深員工,定期周末搭乘飛機到高校給學生講課。
總的來說,在人工智能浪潮下,學界與產業界結合是大趨勢,然而高校是人才輸出的源頭,保持高校培養優秀人才的能力,達到“人才的循環流動”,需要高校、企業和政府多方層麵的共同努力。
原文發布時間為:2016-11-30
本文來自雲棲社區合作夥伴“大數據文摘”,了解相關信息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眾號
最後更新:2017-05-31 11: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