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5
技術社區[雲棲]
2020年業務峰值提前3年出現,中國郵政上雲實戰經驗談
“情係萬家,信達天下”,中國郵政一直都在身邊,與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但很少有人知道,作為世界郵政排名第2,世界500強第105位的中國郵政的信息化建設曆程也很長。3月13日“2016雲棲獎”獲獎者采訪時,談到這些曆程,中國郵政集團信息技術局總經理石純斌如數家珍:“中國郵政集團信息技術局已經成立近20年,承擔著中國郵政集團信息化工作。與郵政業務一起發展起來的還有曆經‘從無到有,從有到全,從全到好’三個階段的信息化建設。”
旺季日峰值4000-5000萬件的業務量,郵政信息化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有目共睹的高速發展也為中國郵政主營的快遞業務帶來了超預期的發展機會。當然,對信息係統的挑戰也超乎想象。
中國郵政集團信息技術局總經理石純斌
石純斌對雲棲社區記者表示:“中國郵政業務體量的飛速發展,我們在2015年時曾預測2020年業務旺季峰值業務量或者可以達到5000萬件,沒有想到的是,2016年旺季峰值業務量已經達到每日3000-4000萬件,即使最保守的估計,2017年旺季峰值業務量每日4000-5000萬件。如此評估,5000萬件的業務量時,包含查詢、數據讀寫操作等信息處理至少要幾十億次。傳統架構要應對這樣的高並發、高吞吐能力勢必會遇到瓶頸。麵對這樣的業務預警,信息係統的規劃要如何來做?”
事實上,這樣重要的規劃與技術選型,在石純斌看來,中國郵政集團信息技術局已經曆了兩次。
第一次是1998-2005年,技術支撐業務快速發展的階段。郵政業務成立之初,信息係統也是從無到有來建立。首要任務是實現覆蓋全國的郵政綜合計算機網絡。作為中國郵政的內部網,1998年啟動的郵政綜合網規模龐大,覆蓋集團、省、市、縣,以及支局網點等各級郵政機構,是郵政生產的中樞神經網絡。而後,隨著儲蓄、電子匯款、速遞、報刊、集郵等業務的快速發展,中國郵政建立了生產、分揀、轉運、運輸、投遞、管控等基於傳統架構的幾十個支撐係統。郵政信息化實現了“從無到有”,滿足了“生產經營”的需要。
第二次是2006-2014年,業務與技術相融合的階段。隨著更多係統上線,中國郵政集團需要加強企業管理,為此建立了如客戶管理、客戶服務、人力資源、財務、OA等一係列管理係統。係統之間通過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即企業服務總線)模式實現互聯互通。郵政信息化實現了“從有到全”,基本實現了生產、經營、管理全麵覆蓋,滿足了“企業管理”的需要。
時間推進到2015年。“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新經濟發展時期”已經成為業內共識。麵對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中國郵政確立了主動擁抱互聯網,以互聯網思維來謀劃郵政的轉型升級,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了“以信息化引領科技興郵”戰略規劃。事實上,多年高速發展下來,“煙囪式”垂直係統已經越來越多,僅通過ESB實現的互聯互通也已不堪重負,瀕臨失衡。所以中國郵政製定了集團信息化規劃,在全麵分析中國郵政信息化現狀基礎上,梳理核心業務流程,並對架構、數據、基礎設施、信息安全體係、IT治理體係提出解決方案,強化頂層設計與平台建設,消除信息孤島,實現資源共享,發揮應用數據的價值,目標是滿足“用戶”的需要,推進郵政信息化“從全到好”轉型升級。
牽一發而動全身,是外圍係統還是核心應用?
石純斌表示:“站在今天來看,從滿足生產經營需要到滿足企業管理,再到今天滿足用戶需要,中國郵政IT規劃之路是很清晰的三個階段。新階段就是對傳統郵政的大變革,集團對信息化結果期待值很高,我們的擔子也比較重。第一個項目是ERP,比較順利,而2015年啟動的第二個項目新一代寄遞業務信息平台,卻僅論證就用了1年多的時間。”
圖:中國郵政新一代業務信息平台的演進方向
論證什麼?“中國郵政高度重視信息化工作,已經在傳統IT架構方麵積累了20年的經驗,培養的大批信息化人才,形成了基於傳統的技術堆棧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技巧。目前看來傳統IT架構已難以滿足海量業務數據處理和信息化創新引領的需要,但要從傳統架構遷移到互聯網的分布式架構上,牽一發而動全身,必然要麵臨很多技術問題以及風險。所以我們首先要討論的就是為什麼要上雲?”中國郵政集團信息技術局多次與市場部、郵務局、網運部、信建部、國際部、速遞物流公司、郵政院等相關部門,以及北京、陝西、廣東、黑龍江等省信息技術局的專家進行研討,並對DHL、聯邦快遞、德邦、順豐的信息係統解決方案進行了研究。
與此同時,中國郵政郵寄業務旺季峰值業務量已經是平時的5倍,有時甚至可以達到7-8倍。而傳統架構已經疲態盡顯:
- 全流程數據化和對外開放會增加幾十到幾千倍的訪問量突破訪問接入層的處理能力極限;
- 旺季日峰值4000-5000萬郵件和複雜的業務處理過程,突破應用層的承載能力;
- 幾十億次/天的數據操作,8Tb/天增量數據突破傳統數據庫的處理能力極限。
“如果為了滿足峰值業務需求而進行設備采購,淡季則必然會存在資源浪費。除此以外,還有多係統的運維壓力,ESB已經不堪重負,數據互聯互通新需求等。而從大環境來看,2015年的雲計算產品與方案已經比較成熟。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中國郵政下決定上雲,走雲化路線。接下來就需要嚴謹的論證,適合中國郵政的雲化之路要怎麼來走?”石純斌對雲棲社區記者表示。
圖:基於互聯網的業務經驗和關鍵技術的打造新一代寄遞業務信息平台
按照常規模式,應該是從外圍應用到核心係統。這樣既留出充足的設計與優化時間,也更加適應團隊技術來學習和轉型。中國郵政最初也曾考慮:從IaaS層開始,讓“基礎設施飄起來”,然後再核心係統PaaS化。但計劃趕不上變化。極限的挑戰來的更早。時間上,已經不允許分階段來走。那麼,互聯網的分布式架構是否可以直接用在核心係統中?
為此,信息技術局還特別到京東、圓通、德邦、菜鳥物流進行實地調研。經過1年多的研究後,中國郵政信息技術局製定了“三新三化一目標”信息化建設方針,啟動了“新一代寄遞業務信息平台”建設。
三新:把握“新趨勢”(信息化發展)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驅動著經濟形態從“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加速轉變,中國郵政提出了“信息化引領的科技興郵戰略”;開拓“新思維”(以客戶為中心、互聯網思維),以互聯網思維、“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引領郵政信息化發展;應用“新技術”,重點加大SOA、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等先進技術群的探索研究;
三化:計算資源“內雲化”,建立郵政信息資源私有雲,改變“豎井”式的IT資源管理模式,實現硬件資源、運行平台和應用軟件等IT資源的集中共享與動態調度;信息係統“平台化”,運用平台化的理念整合原有分散、孤立的信息係統,消除信息孤島,實現郵政主體業務應用的有效融合和信息共享;軟件開發“敏捷化”,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迭代、循序漸進的敏捷化軟件開發體係,不斷的去交付新的軟件特性,快速響應客戶需求。
通過公開招標,阿裏雲憑借覆蓋IaaS、PaaS層麵的豐富產品與良好的技術生態,以及曆經淘寶、菜鳥多次“雙11”流量峰值的實戰考驗的技術底蘊,成為中國郵政的私有雲平台建設合作夥伴。
預計2017年5月底“新一代寄遞業務平台”首期上線,後端架構的技術變遷用戶完全不會感知到,體驗卻會有極大提升,新界麵、新業務流程、更為友好的感知、圖形化路由展現,充分體現為客戶提供服務的理念。
“厚平台薄應用”,支持更多技術創新
項目還在衝刺,但沉澱卻已留下。
“厚平台+薄應用”的總體設計,新一代寄遞業務平台已將更多業務邏輯解耦,分解為若幹為服務部署到更多應用中心,落地SOA理念。今後平台的能力將開放給更多省級公司,通過適當培訓即可快速組裝各自的服務,以滿足區域客戶的個性化需求。而通過驗證客戶反饋效果較好的服務,中國郵政也會標準化,成為全國通用的產品。
圖:新一代寄遞業務信息平台特點
“這樣既保持了平台統一性,也更好適應全端對客戶的靈活性服務,進而還實現了新產品的全國迅速推廣。”在石純斌看來,傳統模式是業務與係統緊耦合,而分布式係統是將業務邏輯解耦開,變成係列短小的,獨立的功能模塊。對中國郵政而言,如此重大的技術路線的轉變,直接帶來的是思維方式的轉變,以及思想觀念的轉變。產品之外,阿裏雲不僅有多位專家參與到設計中,提供了測試和優化合作,而且還提供了大量的包含業務、開發等方麵的技術培訓,幫助郵政的技術團隊迅速掌握分布式架構的技術以及運維經驗。這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雲計算的分布式框架對設計、開發、管理、運維等都與傳統架構不同,對原有團隊的學習和成長,新人才的引入和培養都是極大的挑戰。在項目中鍛煉郵政的精英團隊,用平台技術發展吸引高端人才,才是最好的人才培養和引進的方式。
中國郵政在十三五期間明確提出“信息化引領的科技興郵戰略”。高新技術與中國郵政的密切結合,不止是雲計算、大數據,還有基於圖形識別的智能化分析,在網絡調度方麵的機器學習,以及用機器自動化取代手工操作,既提升效果,又減少成本。無人機、機器人也計劃今年引進。相信技術與郵政的結合,改革創新轉型升級,將會為中國郵政建成世界一流郵政企業提供新的動力,也會為中國的物流帶來極大的社會效益。”
寫在最後:
在3月29日的雲棲大會深圳峰會上,雲棲聯盟和第一財經聯合發布2016雲棲獎名單,評選出九大“新技術時代影響中國的決策者”。九位獲獎者如何將雲計算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推動產業的深層變革?為此,我們分別采訪了他們,希望展示出深耕DT時代的豐富圖景。
【深度】2020年業務峰值提前3年出現,中國郵政上雲實戰經驗談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72820
【深度】中信集團張波:信息化已經過去,數字化剛剛到來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72821
【深度】一條已經堅持了10年原則,是否能適應波司登“新零售”征程?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72822
【深度】小矽片與大數據的結合——協鑫光伏的新製造之路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72811
【深度】特步CIO唐坤軍:特步上雲,最難的地方是組織流程的調整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72807
【深度】餓了麼四次技術進化的曲折路,記訪談張雪峰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72804
【深度】金鑫:基因應用現狀解析及華大基因的數據平台架構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72831
【深度】丁國祥:吉利的數字化轉型從雲上起步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72832
最後更新:2017-04-01 16: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