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23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稻穀最低收購價全麵下調 韓俊:這是稻穀供大於求的信號

“稻穀供大於求的壓力越來越明顯,最低收購價下調就是要發出信號。”9月29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針對第一財經的提問,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如是回答。

根據國家要求,2017年繼續在主產區實行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不過,小麥價格與2016年持平,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每100斤分別降低了3元、2元、5元。

玉米退出臨儲政策的外溢效果

三大主糧之一的玉米2016年率先取消臨時收儲政策,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改革,對農民進行生產者補貼。

之所以要改革,在於玉米臨時收儲價格的不斷提高,到2014年達到1.12元/斤,國內過高的玉米定價導致國內的加工企業和飼料企業都不用國內的玉米做原料。韓俊稱,2013年到2016年這4年,進口的玉米替代品主要是高粱、大麥、玉米酒糟和木薯多達1億噸,即2000億斤,每年相當於進口了500億斤玉米的替代品。這些替代品的進口導致“國貨入庫、洋貨入市”,直接後果是國內政策性玉米庫存越來越龐大。

為了解決玉米臨時收儲所帶來的財政和庫存壓力,2016年,中央對玉米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革,給農民直接補貼,兼顧種玉米的農民基本收益。

同為主糧,但是玉米和小麥、稻穀的重要性並不一樣。作為口糧的小麥、稻穀盡管並未退出最低收購價政策,但是當前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

據統計,2014年以來,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收購已經連續突破5000萬噸,2015年達5410萬噸,這相當於稻穀、小麥商品量的20%。2015年稻穀、小麥分別產大於需1875萬噸、1599萬噸,其中稻穀已連續10年有結餘。現階段,國內大米、小麥農戶銷售價格已經全麵高出進口到岸完稅價格,國內市場轉向使用價格較低的國外糧食,使糧食進口壓力驟增,同時也導致糧食大規模湧向政策性收儲。

此前,有專家在公開論壇上稱,如果稻穀、小麥的最低收購價不及時跟進調整,將會產生政策的外溢效果。東北地區稻穀相對玉米的比價優勢將會更加明顯,有可能出現稻穀對玉米的大麵積種植替代;西北地區則會出現小麥對玉米的種植替代,由此將使稻穀、小麥庫存壓力進一步加大。

玉米最低收購價持平、稻穀下調

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到,要堅持並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合理調整最低收購價水平,形成合理比價關係。

今年5月,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發布公告,2017年繼續在主產區實行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根據國家公布的2017年最低收購價格,以國標三等糧為標準品,小麥、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最低收購價(均指到庫價)分別為每100斤118元(人民幣,下同)、130元、136元、150元,除小麥價格與2016年一致以外,早秈稻比2016年降低3元/斤、中晚秈稻同比降低2元/斤、粳稻同比降低5元/斤。

之所以小麥最低收購價由過去的上漲到現在連續三年穩定,價格持平,韓俊稱,考慮到現在政策性小麥庫存拍賣財政不用貼錢,沒有價差損失補貼。在三大糧食作物當中,小麥的購銷關係在三大糧食作物中是比較好的。2016年數據顯示,小麥供求基本平衡,有200萬噸左右的缺口。今年小麥供求基本平衡,大概有五六百萬噸供大於求的剩餘。

至於稻穀下調最低收購價,韓俊稱,稻穀不像小麥可以存那麼長時間,也不像玉米產業鏈那麼長,所以庫存的壓力非常大。如今價格的下調就是要發出信號,稻穀已經出現了供大於求的問題。

他提到,今後怎麼改,正在研究。不過,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製和收儲製度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要保留基本的政策框架,但要增加政策的彈性。要讓今後價格更加準確的體現市場供求關係。如果價格信號過度扭曲,將來就會像玉米一樣。

不過,對於當今農產品價格的市場化進程,業內也有聲音大膽預測未來2-3年,政府現有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政策是不可持續的,需要比較大的改變。上海匯易谘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分析師李強接受第一財經表示,這其中既有目前糧食庫存壓力的不利影響,也有財政支出負擔長期過重的原因。

李強認為,我國糧食收購體製改革實際上涉及糧食生產、糧食收儲、糧食加工與糧食貿易等領域,應該在堅持中國農業供給側改革這個大框架的同時,盡力全麵提升我國大農業的效益和效率水平,提升參與國際農產品的市場競爭的能力。這些改革還應大膽結合我國國內農業發展戰略、國家糧食與能源戰略、“一路一帶”倡議、特別是國際貿易平衡戰略(尤其是包括平衡中美貿易較大的赤字問題等)來通盤考慮。

最後更新:2017-09-30 14:18:01

  上一篇:go 京東攜手天津全球首建智慧物流產業集群 工業化生產無人設備
  下一篇:go 國慶總票房有望達到2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