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iPhone_iPad_Mac_手机_平板_苹果apple
荐股是瓷器活涨了是大师跌了是忽悠 啥才是投顾的金刚钻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年头还愿意主动给别人推荐股票的朋友越来越少了,当然,那些成天打电话给你,以热情介绍涨停板牛股为名行坑蒙拐骗之实的黑嘴除外。
早些年一见面就迫不及待地告诉你“有只股票主力马上就要拉升了赶紧去买点”的热心肠朋友多数变得沉默寡言,即便是你主动问他最近有什么好股票可以“搞一搞”时,他也会一脸严肃、金口难开,不会再轻易说出一个让人销魂的名字。毕竟,经历了2015年以来的几轮大跌之后,朋友们都意识到荐股不是一件技术活,而是一件吃亏不讨好的危险活儿。
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还是有的,比如说卖方分析师和券商的投资顾问们,他们就像冒着塌方和瓦斯爆炸危险坚持在小煤窑挖煤的阶级兄弟,为稻粱谋,为一份还算体面的收入,也只能拼命忍住内心深处扑通乱跳的不安,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没有一点英雄主义精神,谁能微笑着走到最后?
投顾的定位偏差是因为专业技能错觉
尽管随时可能会被人骂是“大忽悠”,但是,冲着那个“一不小心就可获得的”金光闪闪的“大师”头衔,投资顾问们还是在勇敢地推荐股票,因为,他们自我定位就是靠荐股吃饭的金融民工。
随着股基交易佣金率的不断下滑,券商经纪业务被迫向财富管理全面转型,投顾被各大小券商寄予了殷切期望。
各家券商对投顾在客户服务中要扮演的角色定位不尽相同,指导客户进行股票交易、向客户推荐股票和各式理财产品这些内容应该是基本一致的。
在这样的预期之下,投顾也只好把荐股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客户则把荐股当成投顾无怨无悔的义务。
尽管有无数的实证研究表明,随机性是股票投资过程中的最终裁判,但是,无论是投顾还是客户仍然对这个领域中的专业技能抱有热切的幻想。
关于预测在股票投资中究竟发挥着多大的作用这个问题,有研究人员经过大量实证研究之后,解答了关于预测的五个常见疑问:
第一、预测长期趋势准确吗?
答案是“否”。
第二、预测有价值吗?
准确预测到变化才有可能带来高额回报。
第三、预测来源于什么?
大多由推论而来。
第四、预测准确过吗?
答案是相当肯定的。
第五、如果预测有时候很准——准得一塌糊涂——那么我为什么这么抵触预测呢?
因为一次准确不重要,重要的是长期都能准确。
可见,我们面临着两难困境:投资结果完全取决于未来发生的一切,然而,在客户最需要预测的紧要关头,投资顾问却几乎无法预知未来将会发生什么。
尽管专业投资者有可能从韭菜一族身上赚到一笔数目可观的财富,但是,只有极少数人拥有可以年复一年地在股市上始终立于不败的能力。专业人士,包括投资顾问和基金经理,在一项基础能力测试中都很难成功,这项测试的标准是时间,即预测或者投资成功的持久性。对所有技能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个体成就的差异具有一致性,其中的逻辑很简单,如果任何一年中的个体差异完全是由于运气,那么,关于投资者、投顾和基金经理预测成功率或者投资收益率的排位就会不规律地改变,年与年之间的相关系数就是零。
研究人员对华尔街对冲基金的长期表现进行过长达50年的实证分析,得出的证据却令人绝望,对于大多数基金经理者来说,选择股票更像是掷骰子,而不是像玩扑克牌,任何一年中,往往每3只对冲基金中至少有两只的表现要比该年度市场的平均表现差。每年成功的基金差不多都是靠运气,或者说他们掷骰子掷得比别人好一点。交易者的主观经验只不过是他们在很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看似明智的猜测而已。不幸的是,在市场有效性相对较高的市场中,明智的猜测比瞎蒙也准不了多少。
基于以上分析,关于股市预测这个问题,大爷我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短期趋势可以预测,趋势具有一定的惯性。
第二、长期趋势不可预测,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第三、好的公司可以预测,假如信息是基本对称的,有一定投资经验的人识别一家好公司并不难。
第四、好的股票却不容易预测。因为好公司的股价经常会被过度一致性推到一个估值不再便宜的高位,也就是说,它不一定是一只好股票了。
目前国内券商对投资顾问的定位仅仅只是基于专业性技能错觉的一厢情愿罢了,假如投顾把荐股与预测大盘指数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么,绝大多数人都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其职业生涯之路只会越走越窄,最终走进死胡同。
投顾的委屈源于选择性记忆定律
预测者不是从来没有准确过,而是他们的成绩不足以激励客户根据他们的预测采取行动。
作为预测者,他们很少回过头去严格并且客观地评估自己过往的预测记录。
人们想当然地从对过去的解读中预测未来,总是忽视未来的不可预测特性。正如塔勒布在他那本着名的《黑天鹅》中指出的那样,我们更愿意构建和相信对过往的连贯叙述,这些叙述让我们很难相信自己的预测能力是有限度的。我们都知道后见之明这个道理,证券分析师们总是在每一件重大的财经事件造成股市的巨大波动之后才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今天的后见之明中有价值的部分,其实昨天就可以预见到,我们不能抑制这种强烈的直觉,结果是,我们理解过去所产生的错觉会使我们对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过于自信。
有位券商营业部的投顾向大爷我大倒苦水,他为客户推荐股票时,建议了三次,客户都没有采取行动,第四次,客户终于决定应该相信投顾了,结果这一次买的股票却出现了下跌。投顾在心里说:跟你说了三次都对了你没听,偏偏错的这次你听了,这能怪我吗?可是,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前三次正确建立起来的信任,被第四次的错误彻底瓦解了。
要取得客户的信任,提高对客户的影响力,3:1的准确率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把这个比例提高到300:1,没准就可以让客户完全信任了,然而,这可能吗?
作为投顾,在心理上会倾向于记住自己预测对的时候,选择性地忘记自己预测错的时候;而作为客户,刚好相反,心理上会倾向于记住投顾预测错的时候,忘记投顾预测对的时候。
是什么原因造成投顾的自我评价与客户的评价出现如此大的反差?
这就是选择性记忆定律造成的一种错觉。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储存在大脑之中。
人们总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而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同自己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
选择性记忆往往属于无意识的行为。一般来说,人们并非由于某类信息合乎自己的口味而将它存入记忆中,而是人们记住某类信息正表明它能投其所好。
投顾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如果预测是不可靠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市场的变化呢?
霍华德·马克斯的回答很简单:努力了解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并以此指导我们的行动。即使我们不知道会去向何方,至少应该知道我们身在何处。
如果一定要把投顾分成三六九等的话,依据荐股的收益率或者预测大盘指数的准确率肯定是不靠谱的,金牌投资顾问需要更多的理性,更少的激情,信心的强弱并不会改变对市场预测的成功概率,反而敬畏之心更能降低判断失误时的损失。
对市场缺乏敬畏之心的人不适合做投顾,对专业技能抱有过度自信的人也不可能成为最好的投顾。
通过预测大盘指数和推荐大牛股长期赢得客户是不可持续的,大爷我认为,那些有机会把自己的投顾生涯体面地延续到80岁以上的从业人员,首先需要走出成为股神的迷思。
专注于客户的情绪管理,让客户的投资情绪钟摆不要过度地偏向恐惧与贪婪,做到这一点难度不小,但仍然比预测大盘与推荐大牛股要现实很多。
投顾的存在价值就是赢得客户的信任,就像演员需要赢得观众才能得以继续靠演戏为生一样。
不依赖荐股与预测大盘这种瓷器活,投顾如何证明自己是拥有“金刚钻”的专业人员?我们似乎还在绞尽脑汁地幻想通过提高“荐股”的收益率和预测大盘的准确率来提高客户的粘性,从短期来看,运气好的话,说不定会有效,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押中牛股的概率一定还是会回归平均值的。
我们一开始就打算成为客户资产的管理人,这个想法是幼稚的,因为除了个别投顾,绝大部分投顾凭专业技能赢得客户的信任需要时间检验,实话实说,他们一般来说都经不起长时间的检验。
如果把投顾的主要职责从客户的资产管理上先挪开,回到客户的情绪管理上,尝试去做客户的“理性”管理人,反而会是赢得客户信任一条途径。
“理性”管理人相当于一个浴场救生员角色,对浴场环境非常熟悉,了解客户的“水性”,告诉客户哪里是深水区哪里是浅水区,提醒客户不要去到超出自己能力圈太远的“深水”,当客户不幸溺水的时候,你需要及时抛出一个救生圈。当然,你也没有必要陪着客户一起去游。
最近,有的优势券商对投顾的职能已经开始从“荐股与预测”转向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一揽子解决方案,可以说是朝理性管理人这个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资产配置与被动投资一样,都是主动挑选股票这门传统“手艺”的放弃,如果不能改变市场的随机性,那就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加理性。
只有能够管理好自己情绪的投顾,才有可能管理好客户的情绪,只有自己能够坚持某种信念的人,才能说服客户与自己的信念保持一致性,因此,对投顾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
投资中的一些最重要的信念,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证据来证明其合理性,投资者怀有这些信念仅仅是因为他们所信任的人也持有同样的信念。也可以说,他们对自己信念的信心是毫无缘由的,尽管这种信念在投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行为金融学有个重要发现,投资者对某个预测的主观自信并不是对这个预测正确概率的合理评估,自信是种感觉,它能反映出某条信息和处理该信息时所体现的认知放松的一致性。然而,由衷地承认不确定性乃明智之举,但如果有人声称自信满满,只能说明他在脑海里已经构建了一个连贯的情节,当然,这个情节未必是真实的。
刺猬型投顾会比狐狸型投顾走得更远
英国当代思想史家赛亚·伯林爵士1953年出版了一册86页的小书,也是他一生中写得最好最有名的一本书——《刺猬与狐狸》,他提出了一个十分有趣也十分重要的问题:文化名人的不同分类与治学过程中不同的追求目标。书名取自古希腊诗人阿寄洛克思之语——“狐狸知道很多的事,刺猬则知道一件大事”,意思是狐狸机巧百出通晓百科,刺猬则靠的一计防御与见解深刻。
在这个寓言故事中,狐狸与刺猬的PK有点像兔子与乌龟的那场颇具屌丝逆袭意味的赛跑,最后胜出的总是看似愚钝的一方。
狐狸是一种狡猾的动物,能够设计无数复杂的策略偷偷向刺猬发动进攻,狐狸从早到晚在刺猬的巢穴四周徘徊,等待最佳袭击的时间,狐狸行动迅速,皮毛光滑,脚步飞快,阴险狡猾,看上去准是赢家。而刺猬则毫不起眼,遗传基因上就像豪猪和犰狳的杂交品种,他走起路来一摇一摆,整天到处走动,寻觅食物和照料自己简陋的家。
狐狸在小路的岔口不动声色的等待着,刺猬只想着自己的事情,一不留神瞎转到狐狸所在的小道上。于是狐狸扑向前去,只见他跳过路面,如闪电般迅速,刺猬意识到了危险,他立刻蜷缩成一个圆球,浑身的尖刺,指向四面八方。狐狸正向他的猎物扑过去,看见了刺猬的防御工事,只好知难而退,停止了进攻,撤回森林后狐狸开始策划新一轮的进攻……刺猬和狐狸之间的这种战斗每天都以某种形式进行,尽管狐狸比刺猬聪明,刺猬却总是屡战屡胜。
赛亚·伯林从这则寓言中得到启发,他把人划分为两个基本的类型,即狐狸型和刺猬型。狐狸同时追求很多目标,把世界当成一个复杂的整体来看待,伯林认为狐狸的思维是凌乱的或者说发散性的,它在很多层次上展开,却从来没有使他们的思想集中成为一个总体理论或统一观点,而刺猬则把复杂的世界简化成单个有组织性的观点,用一条基本原则或者一个基本理念发挥统帅和指导作用,不管世界多么复杂,刺猬都会把所有的挑战和进退压缩为简单的“刺猬理念”。对于刺猬,任何与刺猬理念无关的观点都毫无意义。其实,刺猬并不愚蠢,恰好相反,他懂得深刻思想的本质是简单,他拥有穿透性的洞察力,能够看透复杂事物并且认识到隐藏的模式,刺猬注重本质,而忽略表象。
赛亚·柏林的理论同样适用于股票市场中的各类型参与者,大爷我则很想用它来给目前如火如荼的券商投资顾问进行分类:狐狸型投顾喜欢卖弄机巧,看似博学多才,关键处却无计可施,对客户没有多大帮助;刺猬型投顾接受技能的局限性,深谙江湖的险恶,总是能引导客户躲过一次次的飞来横祸,从而获得职业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
(原标题:财富管理转型下投顾被寄厚望,荐股是瓷器活,涨了是大师跌了是忽悠,啥才是投顾的金刚钻)
最后更新:2017-07-30 04:5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