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008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薦股是瓷器活漲了是大師跌了是忽悠 啥才是投顧的金剛鑽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這年頭還願意主動給別人推薦股票的朋友越來越少了,當然,那些成天打電話給你,以熱情介紹漲停板牛股為名行坑蒙拐騙之實的黑嘴除外。

早些年一見麵就迫不及待地告訴你“有隻股票主力馬上就要拉升了趕緊去買點”的熱心腸朋友多數變得沉默寡言,即便是你主動問他最近有什麼好股票可以“搞一搞”時,他也會一臉嚴肅、金口難開,不會再輕易說出一個讓人銷魂的名字。畢竟,經曆了2015年以來的幾輪大跌之後,朋友們都意識到薦股不是一件技術活,而是一件吃虧不討好的危險活兒。

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還是有的,比如說賣方分析師和券商的投資顧問們,他們就像冒著塌方和瓦斯爆炸危險堅持在小煤窯挖煤的階級兄弟,為稻粱謀,為一份還算體麵的收入,也隻能拚命忍住內心深處撲通亂跳的不安,麵對這個殘酷的世界,沒有一點英雄主義精神,誰能微笑著走到最後?

投顧的定位偏差是因為專業技能錯覺

盡管隨時可能會被人罵是“大忽悠”,但是,衝著那個“一不小心就可獲得的”金光閃閃的“大師”頭銜,投資顧問們還是在勇敢地推薦股票,因為,他們自我定位就是靠薦股吃飯的金融民工。

隨著股基交易傭金率的不斷下滑,券商經紀業務被迫向財富管理全麵轉型,投顧被各大小券商寄予了殷切期望。

各家券商對投顧在客戶服務中要扮演的角色定位不盡相同,指導客戶進行股票交易、向客戶推薦股票和各式理財產品這些內容應該是基本一致的。

在這樣的預期之下,投顧也隻好把薦股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而客戶則把薦股當成投顧無怨無悔的義務。

盡管有無數的實證研究表明,隨機性是股票投資過程中的最終裁判,但是,無論是投顧還是客戶仍然對這個領域中的專業技能抱有熱切的幻想。

關於預測在股票投資中究竟發揮著多大的作用這個問題,有研究人員經過大量實證研究之後,解答了關於預測的五個常見疑問:

第一、預測長期趨勢準確嗎?

答案是“否”。

第二、預測有價值嗎?

準確預測到變化才有可能帶來高額回報。

第三、預測來源於什麼?

大多由推論而來。

第四、預測準確過嗎?

答案是相當肯定的。

第五、如果預測有時候很準——準得一塌煳塗——那麼我為什麼這麼抵觸預測呢?

因為一次準確不重要,重要的是長期都能準確。

可見,我們麵臨著兩難困境:投資結果完全取決於未來發生的一切,然而,在客戶最需要預測的緊要關頭,投資顧問卻幾乎無法預知未來將會發生什麼。

盡管專業投資者有可能從韭菜一族身上賺到一筆數目可觀的財富,但是,隻有極少數人擁有可以年複一年地在股市上始終立於不敗的能力。專業人士,包括投資顧問和基金經理,在一項基礎能力測試中都很難成功,這項測試的標準是時間,即預測或者投資成功的持久性。對所有技能的研究結果都表明,個體成就的差異具有一致性,其中的邏輯很簡單,如果任何一年中的個體差異完全是由於運氣,那麼,關於投資者、投顧和基金經理預測成功率或者投資收益率的排位就會不規律地改變,年與年之間的相關係數就是零。

研究人員對華爾街對衝基金的長期表現進行過長達50年的實證分析,得出的證據卻令人絕望,對於大多數基金經理者來說,選擇股票更像是擲骰子,而不是像玩撲克牌,任何一年中,往往每3隻對衝基金中至少有兩隻的表現要比該年度市場的平均表現差。每年成功的基金差不多都是靠運氣,或者說他們擲骰子擲得比別人好一點。交易者的主觀經驗隻不過是他們在很不確定的情況下做出的看似明智的猜測而已。不幸的是,在市場有效性相對較高的市場中,明智的猜測比瞎蒙也準不了多少。

基於以上分析,關於股市預測這個問題,大爺我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短期趨勢可以預測,趨勢具有一定的慣性。

第二、長期趨勢不可預測,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

第三、好的公司可以預測,假如信息是基本對稱的,有一定投資經驗的人識別一家好公司並不難。

第四、好的股票卻不容易預測。因為好公司的股價經常會被過度一致性推到一個估值不再便宜的高位,也就是說,它不一定是一隻好股票了。

目前國內券商對投資顧問的定位僅僅隻是基於專業性技能錯覺的一廂情願罷了,假如投顧把薦股與預測大盤指數作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那麼,絕大多數人都經不起時間的檢驗,其職業生涯之路隻會越走越窄,最終走進死胡同。

投顧的委屈源於選擇性記憶定律

預測者不是從來沒有準確過,而是他們的成績不足以激勵客戶根據他們的預測采取行動。

作為預測者,他們很少回過頭去嚴格並且客觀地評估自己過往的預測記錄。

人們想當然地從對過去的解讀中預測未來,總是忽視未來的不可預測特性。正如塔勒布在他那本著名的《黑天鵝》中指出的那樣,我們更願意構建和相信對過往的連貫敘述,這些敘述讓我們很難相信自己的預測能力是有限度的。我們都知道後見之明這個道理,證券分析師們總是在每一件重大的財經事件造成股市的巨大波動之後才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今天的後見之明中有價值的部分,其實昨天就可以預見到,我們不能抑製這種強烈的直覺,結果是,我們理解過去所產生的錯覺會使我們對自己預測未來的能力過於自信。

有位券商營業部的投顧向大爺我大倒苦水,他為客戶推薦股票時,建議了三次,客戶都沒有采取行動,第四次,客戶終於決定應該相信投顧了,結果這一次買的股票卻出現了下跌。投顧在心裏說:跟你說了三次都對了你沒聽,偏偏錯的這次你聽了,這能怪我嗎?可是,從客戶的角度來看,前三次正確建立起來的信任,被第四次的錯誤徹底瓦解了。

要取得客戶的信任,提高對客戶的影響力,3:1的準確率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把這個比例提高到300:1,沒準就可以讓客戶完全信任了,然而,這可能嗎?

作為投顧,在心理上會傾向於記住自己預測對的時候,選擇性地忘記自己預測錯的時候;而作為客戶,剛好相反,心理上會傾向於記住投顧預測錯的時候,忘記投顧預測對的時候。

是什麼原因造成投顧的自我評價與客戶的評價出現如此大的反差?

這就是選擇性記憶定律造成的一種錯覺。人們根據各自的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選出對自己有用、有利、有價值的信息,然後儲存在大腦之中。

人們總要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念及思維方式而對接觸到的信息做出獨特的個人解釋,使之同自己固有的認識相互協調而不是相互衝突。

選擇性記憶往往屬於無意識的行為。一般來說,人們並非由於某類信息合乎自己的口味而將它存入記憶中,而是人們記住某類信息正表明它能投其所好。

投顧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如果預測是不可靠的,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市場的變化呢?

霍華德·馬克斯的回答很簡單:努力了解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並以此指導我們的行動。即使我們不知道會去向何方,至少應該知道我們身在何處。

如果一定要把投顧分成三六九等的話,依據薦股的收益率或者預測大盤指數的準確率肯定是不靠譜的,金牌投資顧問需要更多的理性,更少的激情,信心的強弱並不會改變對市場預測的成功概率,反而敬畏之心更能降低判斷失誤時的損失。

對市場缺乏敬畏之心的人不適合做投顧,對專業技能抱有過度自信的人也不可能成為最好的投顧。

通過預測大盤指數和推薦大牛股長期贏得客戶是不可持續的,大爺我認為,那些有機會把自己的投顧生涯體麵地延續到80歲以上的從業人員,首先需要走出成為股神的迷思。

專注於客戶的情緒管理,讓客戶的投資情緒鍾擺不要過度地偏向恐懼與貪婪,做到這一點難度不小,但仍然比預測大盤與推薦大牛股要現實很多。

投顧的存在價值就是贏得客戶的信任,就像演員需要贏得觀眾才能得以繼續靠演戲為生一樣。

不依賴薦股與預測大盤這種瓷器活,投顧如何證明自己是擁有“金剛鑽”的專業人員?我們似乎還在絞盡腦汁地幻想通過提高“薦股”的收益率和預測大盤的準確率來提高客戶的粘性,從短期來看,運氣好的話,說不定會有效,但是,從長期來看,這種押中牛股的概率一定還是會回歸平均值的。

我們一開始就打算成為客戶資產的管理人,這個想法是幼稚的,因為除了個別投顧,絕大部分投顧憑專業技能贏得客戶的信任需要時間檢驗,實話實說,他們一般來說都經不起長時間的檢驗。

如果把投顧的主要職責從客戶的資產管理上先挪開,回到客戶的情緒管理上,嚐試去做客戶的“理性”管理人,反而會是贏得客戶信任一條途徑。

“理性”管理人相當於一個浴場救生員角色,對浴場環境非常熟悉,了解客戶的“水性”,告訴客戶哪裏是深水區哪裏是淺水區,提醒客戶不要去到超出自己能力圈太遠的“深水”,當客戶不幸溺水的時候,你需要及時拋出一個救生圈。當然,你也沒有必要陪著客戶一起去遊。

最近,有的優勢券商對投顧的職能已經開始從“薦股與預測”轉向為客戶提供資產配置一攬子解決方案,可以說是朝理性管理人這個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資產配置與被動投資一樣,都是主動挑選股票這門傳統“手藝”的放棄,如果不能改變市場的隨機性,那就必須讓自己變得更加理性。

隻有能夠管理好自己情緒的投顧,才有可能管理好客戶的情緒,隻有自己能夠堅持某種信念的人,才能說服客戶與自己的信念保持一致性,因此,對投顧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

投資中的一些最重要的信念,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證據來證明其合理性,投資者懷有這些信念僅僅是因為他們所信任的人也持有同樣的信念。也可以說,他們對自己信念的信心是毫無緣由的,盡管這種信念在投資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行為金融學有個重要發現,投資者對某個預測的主觀自信並不是對這個預測正確概率的合理評估,自信是種感覺,它能反映出某條信息和處理該信息時所體現的認知放鬆的一致性。然而,由衷地承認不確定性乃明智之舉,但如果有人聲稱自信滿滿,隻能說明他在腦海裏已經構建了一個連貫的情節,當然,這個情節未必是真實的。

刺蝟型投顧會比狐狸型投顧走得更遠

英國當代思想史家賽亞·伯林爵士1953年出版了一冊86頁的小書,也是他一生中寫得最好最有名的一本書——《刺蝟與狐狸》,他提出了一個十分有趣也十分重要的問題:文化名人的不同分類與治學過程中不同的追求目標。書名取自古希臘詩人阿寄洛克思之語——“狐狸知道很多的事,刺蝟則知道一件大事”,意思是狐狸機巧百出通曉百科,刺蝟則靠的一計防禦與見解深刻。

在這個寓言故事中,狐狸與刺蝟的PK有點像兔子與烏龜的那場頗具屌絲逆襲意味的賽跑,最後勝出的總是看似愚鈍的一方。

狐狸是一種狡猾的動物,能夠設計無數複雜的策略偷偷向刺蝟發動進攻,狐狸從早到晚在刺蝟的巢穴四周徘徊,等待最佳襲擊的時間,狐狸行動迅速,皮毛光滑,腳步飛快,陰險狡猾,看上去準是贏家。而刺蝟則毫不起眼,遺傳基因上就像豪豬和犰狳的雜交品種,他走起路來一搖一擺,整天到處走動,尋覓食物和照料自己簡陋的家。

狐狸在小路的岔口不動聲色的等待著,刺蝟隻想著自己的事情,一不留神瞎轉到狐狸所在的小道上。於是狐狸撲向前去,隻見他跳過路麵,如閃電般迅速,刺蝟意識到了危險,他立刻蜷縮成一個圓球,渾身的尖刺,指向四麵八方。狐狸正向他的獵物撲過去,看見了刺蝟的防禦工事,隻好知難而退,停止了進攻,撤回森林後狐狸開始策劃新一輪的進攻……刺蝟和狐狸之間的這種戰鬥每天都以某種形式進行,盡管狐狸比刺蝟聰明,刺蝟卻總是屢戰屢勝。

賽亞·伯林從這則寓言中得到啟發,他把人劃分為兩個基本的類型,即狐狸型和刺蝟型。狐狸同時追求很多目標,把世界當成一個複雜的整體來看待,伯林認為狐狸的思維是淩亂的或者說發散性的,它在很多層次上展開,卻從來沒有使他們的思想集中成為一個總體理論或統一觀點,而刺蝟則把複雜的世界簡化成單個有組織性的觀點,用一條基本原則或者一個基本理念發揮統帥和指導作用,不管世界多麼複雜,刺蝟都會把所有的挑戰和進退壓縮為簡單的“刺蝟理念”。對於刺蝟,任何與刺蝟理念無關的觀點都毫無意義。其實,刺蝟並不愚蠢,恰好相反,他懂得深刻思想的本質是簡單,他擁有穿透性的洞察力,能夠看透複雜事物並且認識到隱藏的模式,刺蝟注重本質,而忽略表象。

賽亞·柏林的理論同樣適用於股票市場中的各類型參與者,大爺我則很想用它來給目前如火如荼的券商投資顧問進行分類:狐狸型投顧喜歡賣弄機巧,看似博學多才,關鍵處卻無計可施,對客戶沒有多大幫助;刺蝟型投顧接受技能的局限性,深諳江湖的險惡,總是能引導客戶躲過一次次的飛來橫禍,從而獲得職業的價值與人生的意義。

(原標題:財富管理轉型下投顧被寄厚望,薦股是瓷器活,漲了是大師跌了是忽悠,啥才是投顧的金剛鑽)

最後更新:2017-07-30 04:59:58

  上一篇:go 券商資管19萬億後何去何從?海通證券瞿秋平:培育資管擁抱投行新模式
  下一篇:go 樓市跌宕十年:一個炒房客的富豪進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