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24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我國航天測控事業實現多階段技術跨越

我國航天測控事業經過50年不斷發展,先後實現“飛向太空、返回地麵、同步定點、飛船回收、多星管理、深空探測”等多階段技術跨越,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多功能現代化綜合測控網,為我國航天事業和國民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1967年6月,原國防科委組建了衛星地麵測量部,即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前身,這標誌著我國航天測控事業開始。

據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主任餘培軍介紹,50年來,一代代航天測控人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勝利完成我國第一顆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神舟係列飛船等300多次發射測控任務,創造了我國航天史上多項第一。

——飛向太空。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任務中,分布在各地的地麵觀測站,對衛星實施精確跟蹤測量,成功預報了衛星飛臨世界244個城市上空的時間和方位。

——返回地麵。1975年11月26日,我國發射了第一顆返回式衛星。測控回收人員用無線電定向儀等設備,捕獲了高速返回的衛星,創造了衛星回收一次成功的奇跡,我國成為繼前蘇聯、美國之後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

——同步定點。1984年4月8日,我國發射了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測控人奮戰8晝夜,成功將衛星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36000公裏的地球同步軌道,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掌握地球同步衛星測控定點技術的國家。

——飛船回收。1999年11月21日,在沒有任何技術和經驗借鑒的情況下,我國成功回收了神舟飛船返回艙。至今,我國11次發射神舟飛船,測控人一次次出色完成任務,先後創造了“救援人員30秒趕到落地現場”、返回艙預報落點與實際落點僅差280米等紀錄。

——多星管理。隨著我國在軌航天器數量增加,多星管理能力亟待提升。近年來,測控人自主研發了多星共位控製、星座構型控製、多星編隊飛行等多套精密軌道控製軟件,軌道計算和控製精度始終處於國際先進水平,目前已具備同期對上百顆在軌航天器實施軌道測定、狀態監視、姿態調整、軌道控製和維護維修的能力。

——深空探測:在我國月球探測等工程的牽引帶動下,測控人攻克了遠距離跟蹤測量等關鍵技術,測控能力實現了從地球軌道向月球、深空軌道航天器跟蹤測控的重大跨越。在嫦娥一號繞月飛行中,首次使測控通信距離遠達40萬公裏。在嫦娥二號任務中,將測控通信距離紀錄擴展到了8000萬公裏。2013年對歐空局“金星快車”進行了跟蹤測量試驗,測控通信距離成功突破2.5億公裏。在嫦娥三號任務中,采用幹涉測量等先進深空測量手段,確保了探測器精準落月,順利開展月麵探測等空間技術試驗,為我國後續開展火星等極遠星際探測奠定了基礎。

餘培軍介紹說,近年來,在測控科技人員的不斷探索之下,“二代導航數據分析中心”“宇航動力學精密軌道確定軟件”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得到逐步加強,我國航天測控領域重大關鍵技術瓶頸有了新的突破,軌道確定和控製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最後更新:2017-08-11 23:09:57

  上一篇:go 央行: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 改善間接融資結構
  下一篇:go 期貨夜盤開盤 黑色係領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