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83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無人貨架:“被吃垮”還是躺著掙錢?

去年底,亞馬遜悄然推出黑科技滿滿的無人超市Amazon Go,雖然後來因為技術原因項目暫時擱淺,但Amazon Go就像神話裏的普羅米修斯,點燃了無人零售這把火。

從2017年初上線運營6個月後,用點心吧決定關停開放式貨架項目,折戟沉沙,轉向寫字樓不插電智能售貨機;同一時間,回歸的閻利瑉決定邁步從頭越,押注無人貨架果小美,誓要在新零售領域再做一個聚劃算。

他們沒想到的是,短短一兩個月間,無人貨架領域的玩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據《IT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披露融資的無人貨架項目已近30家,累計投資金額近30億人民幣。

如此之快的融資速度,讓無人零售成為共享單車的下一個風口,甚至有超越共享單車之勢。然而,是否所有無人零售項目都能躺著賺錢,還是像很多共享項目一般遭遇滑鐵盧?

先規模,後優化

8月以來,每天一到辦公室,就能看到辦公桌上堆積著各種“無人零售”的商業計劃書,這成了不少VC的工作常態。比起共享充電寶質疑者多、支持者寡的局麵,VC對無人貨架等無人零售項目更為看好,大多都在觀望。

雖然巨頭還未入場,但背靠各種“爸爸”的玩家們已入局,他們身上不少都帶有電商和互聯網的基因。背靠阿裏大樹的餓了麼近日傳出試水無人貨架項目“e點便利”,餓了麼向《IT時報》記者證實,“e點便利”是餓了麼新零售業務部門參與合營的線下項目,目前這個業務還處於測試階段;每日優鮮有聯想和騰訊的背景,它向《IT時報》記者透露,完成C輪融資後,將馬不停蹄地投入3億元人民幣發展無人貨架項目“便利購”;同時,有團購背景的無人貨架團隊“哈米科技”也與天貓旗下的易果生鮮抱團取暖。

在一個快速發展的大市場,取得成績的玩家一般都是“先規模、後優化”。億歐網創始人黃淵普認為,無人貨架項目也適合采用這種打法,目前最重要的是鋪量,所以非常考驗團隊的地推和供應鏈能力。

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江瀾曾測算過,無人貨架的拓展速度大概是單人單月新增10個貨架,一般通過掃樓的方式,一家家談入駐,簽約以後一兩周時間上架商品,整個周期最快兩周。一般入駐的公司規模為50人以上的,如果員工數再往上,談判周期會更長,商品配送的頻次也會增加。

《IT時報》記者拿到了玩家之一“領蛙”準備B輪融資的項目計劃書,其中,“領蛙”表示,截至2017年9月中旬,鋪設的貨架已經接近2000個,每周以200多個點的速度新增,目前已經占領了華東地區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單點毛利30%,扣除物流損耗後,運營利潤率為12%。這表明,辦公室零食利潤並不高,實現盈利還需大規模鋪開。

巨頭和資本們相中的是辦公室貨架成本低、進入門檻也低。果小美創始人閻利瑉表示,鋪設一個普通的辦公室無人貨架的初始成本在1000元左右,包括300元的普通陳列貨架,約600元的商品成本和100元地推成本。

又一麵人性的“照妖鏡”

無人零售主要分為兩種形態:一種是無人便利店,另一種就是無人貨架。辦公室的角落,一個整齊擺放著各色零食的開放式貨架,掃一掃二維碼完成支付就能拿走“心水”的小零食,這就是逐漸占據辦公室白領8小時的無人貨架。

共享單車風靡之初,“照妖鏡”裏出現了拋車入河、卸鎖破壞、占為己有等令人心寒的景象。不曾想,一個開放式的無人貨架也會拷問人性,防盜、防損成了公司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在鋪設完64個無人貨架後,用點心吧發現,貨損率突破了10%,最嚴重的貨架大到39%,後台顯示貨架上還有不少商品,補貨人員一去卻發現貨架已經空空如也。零售行業淨利潤很難突破10%,一旦貨損率達到10%,公司基本處於虧損狀態。

看到了快被吃垮的趨勢後,用點心吧在運營六個月後關停了開放式貨架,開始鋪設智能售貨機。縱觀整個行業,會發現創投熱點確實有轉移趨勢:由開放貨架向封閉式、半封閉式智能機櫃轉移。

每日優鮮“便利購”表示,他們能將貨損率保持在3%以內。同時向開放式+封閉式的組合式貨架發展,分不同溫區,有冰櫃、冰箱和常溫儲存。他們一開始切入的點便是將共享冰箱搬進辦公室,依托於每日優鮮這個生鮮電商建立起來的冷鏈物流體係,將生鮮配置到北京近300個前置倉裏再一一向辦公室配送。

看過不少無人貨架項目後,戈壁創投管理合夥人徐晨就對《IT時報》記者坦言,從數據來看,無人貨架和自動販賣機的重合度很高,差異化並不明顯。雖然無人貨架購置成本低,但貨損率較高。

關鍵是技術驅動

劉強東說,第四次商業革命要來了,新零售即將成為主力選手。

億歐網初步統計,目前包括無人值守貨架、無人便利店、新型便利店、消費升級零售業態、智能零售終端、新零售服務商在內的“新零售”玩家,總共獲得的資金總額突破了10億美金。而且,這些數字還在快速增大。

如果說,共享出行是500億美元規模,共享單車是50億美元規模,共享充電寶是10億美元規模的話,新零售已然超越了共享充電寶的規模,有望超越共享單車。

有業內人士認為,無人貨架首先是零售的生意,將來會是流量生意。目前在一線城市,僅北上廣深的企業就有200萬家左右,如果按入駐率5%計算,月均銷售額5000元,僅這四座城市的無人貨架年銷售額就能達到60億元。

零售電商的人口紅利期結束,用戶爭奪戰場逐漸轉移到線下。線下無人零售是另一個重要流量入口。

從事傳統便利店商業拓展的人士向《IT時報》記者透露,一個40平方米的傳統便利店,在一線城市的租金在2萬元/月,電費平均2000元/月,24小時營業的話,一線城市人力成本為1.5萬元/月。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無人貨架一般不需要場地租金,冷藏櫃的電費也不需要繳納,成本主要是補貨和貨損率。”每日優鮮“便利購”相關負責人向《IT時報》記者表示。

然而黃淵普認為,無人零售的關鍵不是無人,而是技術驅動。管理10個無人貨架很容易,但如果實現和管理1000個貨架的“千人千麵”和“上新”,背後至少要有三套係統:用戶分析管理係統、物流配送調度係統、倉儲商品分揀係統。市場上可能有現成可用的技術和產品,但如果不沉澱技術和產品能力,未來發展將步步受製於人。

(原標題:無人貨架:“被吃垮”還是躺著掙錢? 入局者近30家融資30億)

最後更新:2017-10-02 08:40:48

  上一篇:go 半年虧損券商多達12家!自營或業務單一是關鍵
  下一篇:go 定向降準沒有改變貨幣政策取向 釋放資金將逾五千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