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5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就業創業政策紅利將進一步顯現
上半年,我國就業形勢總體表現良好,城鎮新增就業穩中有增,失業率平穩下降。展望下半年,世界經濟穩健複蘇但變數依然較大,國內經濟下行壓力猶存,淘汰落後產能工作仍將持續,生育政策調整將有限增加勞動力供給,科技革命繼續快速發展,就業創業政策紅利將進一步顯現。需要不斷深化體製機製改革,夯實“雙創”發展基礎,持續做好淘汰落後產能人員安置工作,完善職業教育培訓體係,強化重點群體的就業創業扶持。
一、就業市場總體良好
區域性結構性問題突出
就業是民生之本,經濟發展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為了應對宏觀經濟的下行壓力,保持就業形勢的穩定,黨中央、國務院積極出台了一係列“穩增長、保就業、惠民生”的調控措施,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以創業創新帶動就業增長。在這些政策措施的持續發力下,2017年上半年的就業形勢總體良好,但是一些區域性、結構性和體製機製性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一)城鎮就業人數穩中有增,失業率平穩下降
相對於經濟增長來說,就業的改善或惡化具有滯後性。也就是說,就業持續增加,說明經濟已早於就業出現了好轉,反之亦然。2017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延續了2016年下半年以來的穩中向好態勢,上半年全國GDP增長6.9%,同比上升0.2個百分點。在宏觀經濟企穩回升的同時,就業人數持續增加,失業率穩中趨降。1-6月,我國實現城鎮新增就業735萬人,同比多增18萬人;1-5月,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232萬人,同比基本持平,就業困難人員就業71萬人,同比增加5萬人,實現了“由減轉增”;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連續兩個月保持在5%以下。
(二)就業結構持續優化,服務業發揮就業“穩定器”功效
2017年上半年,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8.3%,增速與一季度持平,比上年同期加快0.1個百分點,在經濟當中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測算表明,服務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帶動的就業人數大約比工業多20%左右,服務業比重的上升對於保持就業穩定發揮了重要貢獻。2016年,我國服務業就業人員比重達到43.5%,高於第二產業14.7個百分點。2017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企業中,服務業企業從業人數同比增長5.6%,增速高於第二產業4.9個百分點,新增就業人數占全部規模以上企業新增就業人數的73.7%,高於第二產業47.5個百分點。隨著網店、微商、網購快遞等網絡創業就業新業態的不斷湧現,更加增強了服務業吸納就業的能力。
(三)“招工難”問題得到較大緩解,就業梯度發展效應顯現
與往年春節後出現的“招工難”和“就業難”問題並存相比,今年的“招工難”問題得到較大緩解。2017年二季度,我國就業市場總體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態,求人倍率達到1.11,同比提高0.06。這主要得益於企業的招聘途徑更加多元化,並且出現了大量老員工從家鄉帶新員工的現象。同時,中西部地區逐漸成為拉動新增就業的主力,就業的梯度發展效應開始顯現。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中西部地區的本地企業用工需求上升,並且紛紛提高工資待遇和福利水平,吸引了許多以前外出到東部省份的農民工回流到當地就業。數據顯示,二季度末,我國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17873萬人,同比增長2.1%,增幅繼續維持在較低水平。
(四)創業創新發展基礎仍顯薄弱,帶動就業效應弱化
近年來,國務院和各級地方政府積極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搭建創業創新平台,完善創業創新支持政策,做好創業創新公共服務,鼓勵新業態、新動力成長發展,對促進就業起到了重要作用。2017年上半年,全國新登記企業291.1萬戶,同比增長11.1%,平均每天新設1.6萬戶。二季度新設企業就業貢獻率26.6%,較一季度提高11.2個百分點。但是,當前我國創業創新也麵臨著地方政府盲目“上馬”導致重複建設、平台的要素集聚度和綜合配套能力不足、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偏弱、產業整體層次不高、高端人才政策的吸引力不足、對創業者的幫扶機製和投資風險分擔機製不完善等問題,使得目前我國創業創新主體“多而不強”,嚴重製約了創業帶動就業效應的充分發揮。
(五)產能過剩地區失業風險猶存,就業質量下降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化解過剩產能。2016年以來,隨著鋼鐵、煤炭等行業去產能工作的實質性啟動,這些行業的隱性失業人口麵臨顯性化,就業壓力顯著增加。特別是對於東北三省以及山西、陝西、河北等資源型省份而言,落後產能淘汰人員的安置問題更加突出,隱性失業與半失業現象廣泛存在,就業質量下降現象較為突出。這些地區長期以來形成的依賴重工業或資源工業發展的路徑很難改變,經濟結構難以迅速優化,難以在短期內創造大量工作崗位。並且,需要轉崗安置的人員往往技能單一、勞動的專業性較強,他們也較難在短時間內適應新的工作崗位,其中不乏許多“40、50”人員,在就業市場上經常遭受歧視。
(六)城鎮居民收入增長放緩,將製約未來消費潛力釋放
2017年上半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僅為6.5%,低於同期GDP增長率0.4個百分點;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僅增長6.3%,增速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全國居民人均經營淨收入名義增長5.9%,增速同比大幅回落2.3個百分點。就業與收入息息相關,居民收入增長的放緩很大程度上是就業麵臨問題的表現。二季度,我國城鎮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維持在230萬人的較高水平。居民收入增長的放緩將製約未來消費增長的潛力,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63.4%,同比減少10個百分點,消費增長乏力勢必拖累未來經濟增長,進而引發新的失業問題。
二、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有望超額完成
展望下半年,世界經濟穩健複蘇但變數仍然較大,國內經濟短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產業轉型與淘汰落後產能工作仍將持續推進,人口生育政策的調整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勞動力供給,技術創新與科技革命仍將快速發展,就業創業的促進政策將不斷得到深化落實,以上這些因素都將對我國的就業形勢產生深刻影響。
(一)世界經濟穩健複蘇但變數仍然較大
2017年以來,世界經濟整體運行有所改善,發達經濟體走勢整體回暖,美國經濟溫和增長,歐元區經濟複蘇加快,日本經濟通縮風險有所緩解;主要新興經濟體經濟走勢總體向好,印度和東盟國家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能源資源價格回升帶動去年以來巴西、俄羅斯經濟逐步好轉。預計2017年世界經濟總體運行有望好於去年,這將有利於我國出口企業外貿增長,進而帶動國內就業增長。但也應看到,主要國家貨幣政策調整、地緣政治衝突、大國之間的貿易衝突等可能再次成為拖累全球經濟複蘇的新威脅,因此世界經濟能否就此走上持續穩定複蘇之路還需進一步觀察,這也將使未來外貿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加大。
(二)國內經濟短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
雖然2017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延續了穩中向好的趨勢,但從最新的經濟運行表現看,經濟短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一是今年以來煤電行業去產能的推進使占基建投資比重較高的電力投資增速放緩;而房地產開發投資在全國大範圍、大力度調控下,增速也將出現回落。二是單純依靠貨幣政策完成金融領域加速“去杠杆”,將推高短期和中期票據發行利率等債券價格,提高企業融資成本。三是今年上半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增長率低於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表明高收入人群收入增長快於低收入人群,收入差距的擴大將製約消費潛力釋放。由於經濟增長與就業密切相關,經濟增速的放緩勢必將對就業造成不小的壓力。
(三)產業轉型與淘汰落後產能工作仍將持續推進
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都要麵臨產業轉型升級與淘汰落後產能問題,這些行業就業人員的失業風險在加大。在2016年安置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職工72.6萬人的基礎上,今年還需要安置職工50萬人左右,如果考慮到圍繞這些產業鏈服務的就業人員,實際需要轉崗就業的人數將會更多。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落後產能的淘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替代產業的發展也較難在短時間內創造足夠的就業崗位吸納過剩的勞動力,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好這些人員的就業安置問題,將可能引發社會問題。
(四)生育政策調整帶來的人口增量低於預期
近年來,我國適齡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比例持續下降,2016年15-59歲人口同比減少370萬人,所占人口比例進一步降至66.7%,分別連續第五年和第六年下降。適齡勞動年齡人口的下降已經造成我國就業總人口增速的放緩,而作為要素投入的勞動力數量的減少將導致我國未來潛在經濟增長水平的下降,反過來製約就業的增長。雖然自2016年開始我國已經開始實施“全麵兩孩”政策,但受婦女勞動參與率提高、生育觀念轉變和撫養孩子成本上升等影響,政策的效果非常有限。從實際情況看,按國家統計局1%。抽樣調查,2016年我國出生人口1768萬人,僅比2015年的1655萬人多出113萬人,遠不及此前各主要研究機構的預期水平。
(五)技術進步和科技革命未來仍將快速發展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創新,“互聯網+傳統行業”的發展模式在各領域持續發酵,以網上購物、共享單車、同城跑腿平台等為代表的新興業態如“雨後春筍”般興起。2017年上半年,我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1.0%,其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增長更快。網絡創業開拓了就業的新領域,眾創空間、在線醫療等新型創業就業蓬勃發展起來,極大地發揮了創業帶動就業的效應,為我國在經濟轉型過程中解決了許多新增勞動力的就業需求。可以預見,未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新就業形態的不斷湧現,“就業難”問題將得到逐步緩解。
(六)促進就業創業的改革紅利和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
為了更好地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創業創新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國務院印發了係列相關文件。例如,為了進一步促進創業投資持續健康發展,助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發布了《國務院關於促進創業投資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為了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雙創”模式和典型經驗,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建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的實施意見》等等。這些政策的逐步推行落實,都有力地促進了勞動者就業創業的積極性。此外,隨著政府簡政放權的力度持續加大,“放管服”舉措的深入落實,商事製度改革和稅收製度改革的不斷推進,改革的紅利得到進一步釋放,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的活力。
(七)全年就業穩中有升
綜合分析上述因素,預計2017年下半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將保持上半年穩中有升的趨勢,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到1330萬人左右,將超額完成全年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的目標;失業率繼續維持基本穩定,登記失業率將維持在4%上下,達到全年預期4.5%以內的目標;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將繼續下降至66%左右;勞動力市場將繼續保持寬鬆狀態,求人倍率將保持在1.1左右;受累於產業轉型、產能過剩、環保壓力、體製機製等多方麵因素影響,局部地區仍將麵臨較為突出的失業問題。
三、深化就業創業體製機製改革
增強創業創新活力
為了進一步做好未來的就業工作,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需要不斷深化就業創業體製機製改革,營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加大力度夯實“雙創”發展基礎,增強創業創新活力;持續做好淘汰落後產能人員安置工作,消除社會穩定風險;完善構建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體係,提升勞動者就業能力;鞏固強化對重點群體就業創業的扶持,確保大學生和農民工穩定就業。
(一)不斷深化就業創業體製機製改革
應去除各種製度性障礙,從根本上解決政府部門亂收費、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加強就業政策與產業、貿易、財稅、金融政策的協調,加強就業政策與教育培訓、社會保障及其他社會政策的有機結合,更好地發揮政策促進就業的效力。落實支持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優化小微企業發展環境,全麵落實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的扶持政策,優化創業環境,強化創業培訓,完善創業服務,大力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建立並完善權威的就業信息傳播網絡,減少勞動力市場的信息不對稱。
(二)加大力度夯實“雙創”發展基礎
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批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形成“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一體化發展模式。完善科技、金融、產業間的對接機製,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健全科技金融服務體係。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循環化改造,提高產品科技水平,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積極打造新平台、發展新產業,努力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以科技服務業為支撐的高新技術產業體係。破除不合理的體製機製障礙,建立與人才市場機製相適應的薪酬和激勵機製。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鼓勵競爭和創新。
(三)持續做好淘汰落後產能人員安置工作
各級人社部門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失業動態監測工作,及時采取措施化解矛盾。多種途徑進行人員安置,包括買斷工齡、內部退養、培訓轉崗、自主創業等。把轉崗與教育培訓結合起來,引導轉崗人員接受再就業培訓,幫助他們轉變思路,掌握新的工作技能。完善獎勵補償機製,妥善分配好去產能職工安置中央財政獎補資金,充分利用失業保險和就業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予以支持。健全職業培訓網,建設一批公共實訓基地,提高下崗職工就業能力,緩衝、化解周期性失業風險。
(四)完善構建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體係
要順應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水平和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的要求,加快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係,充分運用職業培訓補貼和高技能人才補貼政策,鼓勵企業、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廣泛開展各類職業培訓,特別要注重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創新培訓方式,提升培訓質量。要重點實施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使新生代農民工都能享有免費培訓機會。要尊重勞動、尊重技能,完善有利於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的引導機製、培養機製、評價機製和激勵機製,營造全社會關心和支持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的良好氛圍。
(五)鞏固強化對重點群體就業創業的扶持
整合國家和省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基金,健全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服務保障機製,深入實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把未就業的納入就業見習、技能培訓等就業準備活動之中,對有特殊困難的實行全程就業跟蹤服務。積極支持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休閑農業發展,引導有市場、有效益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先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吸納從東部返鄉和就近轉移的農民工就業。搭建一批農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和見習基地,大力發展“互聯網+”和農產品電子商務,積極組織農民與企業、市場和園區對接,促進農民工創業。
(原標題:就業創業政策紅利將進一步顯現? 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形勢課題組)
最後更新:2017-09-02 0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