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65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華泰汽車即將控股曙光股份 交易目的仍存疑

幾經波折之後,華泰汽車收購遼寧曙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0303.SH,以下簡稱“曙光股份”)控股權一事接近尾聲。

日前,曙光股份發布公告稱,遼寧曙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曙光股份大股東,以下簡稱“曙光集團”)與華泰汽車之間的兩次股份轉讓均獲得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合規性確認。截至7月25日,華泰汽車已持有曙光股份5.28%的股權且14.49%股份協議轉讓的過戶登記手續仍在辦理中。從華泰汽車與曙光股份的現狀來看,在控股權收購完成之後,如何利用協同效應扭轉雙方頹勢仍是華泰汽車日後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對此,汽車行業知名評論員田永秋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就華泰汽車的發展現狀而言,其在傳統燃油車市場的表現並不理想。雖然日後的發展空間尚難斷言,但是在外資企業大規模進入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之前,搶得先機或將成為華泰汽車做大、做強的關鍵。

買“殼”上市?

曙光股份相關公告顯示,上述兩次權益變動全部完成後,華泰汽車將直接持有曙光股份19.77%的股權、以投票權委托的方式擁有曙光股份1.5%的股權,合計擁有曙光股份投票權的股份數量為21.27%,曙光股份實際控製人將變成張秀根、張宏亮。相關資料顯示,張氏父子二人分別持有華泰汽車股份為24%和76%,為華泰汽車實際控製人。

在尚未完成的14.49%股權收購交易中,華泰汽車轉讓初步定價為23.21元/股。彼時,曙光股份的停牌前交易價為9.02元/股,上海證券交易所曾針對股價溢價較高一事發函詢問。對此,曙光股份給出的解釋為:曙光股份具備的商用車生產資質與華泰汽車當前的轎車、SUV生產資質互補且較為稀缺,華泰汽車看好曙光股份現有業務的產業布局、研發能力、市場優勢和管理能力。然而,從曙光股份發布的7月份產銷快報來看,其客車、皮卡、特種車以及新能源客車的累計銷量分別為460輛、10683輛、449輛以及297輛。盡管銷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增長,但其銷量數字卻低於業內平均水平,並不理想。

田永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生產資質擴充的審核權限已從國務院下發到省級政府部門,曙光股份的商用車生產資質雖然審批較慢但並不算稀有。華泰汽車此次收購曙光股份既可能是為了節省審批時間,通過生產線的改造盡快完善新能源產業布局,也可能是為了買‘殼’上市。”

對此,曙光股份在對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回複中曾表示,截至今年年底,華泰汽車沒有改變曙光股份主營業務或對其主營業務進行重大調整的明確計劃。一位不願具名的證券分析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華泰汽車收購曙光股份的最終目的仍是為了買‘殼’上市。”該分析師認為,企業申請IPO的條件已經放寬,華泰汽車的買“殼”上市行為一方麵可能是為了避免IPO的排隊過程,一方麵可能是某些條件不符合企業IPO的要求。

記者曾致電、發函采訪華泰汽車與曙光股份雙方,詢問此番股份轉讓的真正目的,但截至記者發稿,仍未能收到任何官方回複。不過,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本次收購事項是由老板層麵直接操作,公司層麵也不了解,不能回答上述問題。”

一波三折

無論華泰汽車收購曙光股份控股權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什麼,其對曙光股份的收購過程可謂一波三折。

1月12日,曙光股份發布了關於大股東簽訂《股權轉讓框架協議書》暨控製權變更的提示性公告。公告顯示,曙光集團正在積極推進控股權轉讓事宜,並與華泰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股份轉讓框架協議》。1月14日,曙光股份便收到了上海證券交易所關於股權轉讓溢價較高的相關問詢函。

1月23日,曙光股份正式對外宣布曙光集團擬將公司14.49%股份轉讓給華泰汽車。半個月後,曙光集團又因控製權轉讓涉嫌“一股二賣”一事收到了上海市高院和七裏港提交的《民事起訴狀》。七裏港的訴訟內容稱,曙光集團在與華泰汽車簽署協議之前,已與七裏港簽署了具有約束力的《股份轉讓框架協議》。

對此,曙光股份在2月13日,回複上海證券交易所問詢函時卻稱,曙光集團與七裏港曾就部分股權轉讓事宜進行過商談,但因重要條款未達成一致,曙光集團未在《股份轉讓框架協議》中蓋章,協議未生效。而七裏港起訴曙光集團時提及的《股份轉讓框架協議》係其偽造或編造,且七裏港強行將2000萬元匯入曙光集團賬戶,已被拒收退回。

3月11日,丹東市公安局向上海高院發函,以原告七裏港“涉嫌虛假訴訟”為由,要求上海市高院停止受理該案,並將全案移交丹東市公安局依法處理。“一女二嫁”的質疑和“虛假訴訟”的消息就此開始頻繁傳出。

風波過後,華泰汽車以23.21元/股的價格與曙光集團達成協議,曙光集團將曙光股份19.77%的控股權及1.5%股份的投票權轉讓給華泰汽車。對此,上述證券分析師認為,曙光集團之所以仍保留1.5%股權的原因既有可能是因為華泰汽車資金不足無法完全收購,也有可能是為了在曙光股份獲利之時“分一杯羹”。

盈利難題

塵埃落定,華泰汽車的單股收購價格較七裏港18.18元/股的報價高出近三成,除了確保後期的股權收購順利完成之外,如何讓曙光股份的資源得到最大效應的利用,也成為華泰汽車當下麵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根據蓋世汽車銷量數據庫產銷數據,華泰汽車在今年上半年的累計銷量為4.89萬輛,除新聖達菲銷量達到3.14萬輛之外,華泰汽車旗下的車型產品銷量均未過萬輛。從華泰汽車在上半年的銷量情況來看,當前銷量與其2020年實現50萬輛年銷量的計劃相去甚遠。

另一方麵,曙光股份在近年來的業績虧損也比較明顯。曙光股份公告顯示,曙光股份在2014~2016年的扣非淨利潤分別為-2.71億元、-0.57億元以及-1.98億元。今年第一季度,曙光集團雖實現了8.48億元的營業收入,卻仍虧損0.75億元。受到大連黃海汽車有限公司股權轉讓的影響,曙光股份的資產減值損失在今年一季度增長也較為明顯,達到了2542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幅為860.04%。

雖然能夠在產品構架上形成互補,但無論是對華泰汽車還是曙光股份而言,二者都沒有可以互補的優勢產品。就華泰汽車的銷量情況而言,SUV產品仍是支撐其品牌銷量的主力,從曙光股份7月產銷快報來看,曙光股份旗下的SUV產銷均為零,並不能為當前的華泰汽車錦上添花。反過來看,華泰汽車在曙光股份擅長的車橋生產以及皮卡汽車領域的生產銷售經驗也幾乎為零。

相關資料顯示,我國新能源汽車補貼將在2017~2020年逐年退坡20%,工信部也曾在第297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中叫停了3000餘款新能源客車產品。在新能源汽車補貼逐步退坡,新能源產品把控越來越嚴的情況下,華泰汽車將攜手曙光股份開拓出怎樣的局麵?恐怕還有待汽車市場的進一步考驗。

(原標題:華泰汽車即將控股曙光股份 交易目的仍存疑)

最後更新:2017-08-13 08:27:30

  上一篇:go 419家上市公司發布今年半年報 24家拋出誘人分紅預案
  下一篇:go 海達股份並購科諾鋁業 “摘桃人”真實背景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