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民營資本海外收購新變 企業主劍走偏鋒前景難卜
8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人民銀行、外交部《關於進一步引導和規範境外投資方向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明確將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境外投資項目列入限製範疇。
一位參與中國企業海外投資並購的投行人士向透露,過去兩周,他經手的多家民營企業家陸續叫停了相關海外項目收購談判。
但他發現,個別企業依然采取更隱秘的方式繼續推進上述項目的對外收購投資。
“隻不過,這些方式能否行得通,存在諸多變數。”這位投行人士直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在限製類境外投資項目之外,越來越多民營企業家開始將海外投資並購目光,轉向汽車製造、機器人、工業4.0自動化等高科技項目。在他們看來,這一方麵能給自身主營業務帶來技術升級,另一方麵也能擇機溢價賣出中國商品,獲得不菲的回報。
不過,由於缺乏專業的買家顧問團隊,民營企業家的溢價收購同樣未必能帶來預期的回報。
部分海外項目收購劍走偏鋒
盡管《意見》將房地產、酒店、娛樂體育產業列入對外投資收購限製範疇,個別民營企業卻執意“走下去”。
“其實,他們也有難言之隱。”上述投行人士透露。由於中國外匯管製、企業決策流程複雜等因素,多數歐美項目賣方要求中國企業在簽訂意向收購協議時,先繳納20%-30%的交易擔保金,若企業沒能按時支付收購款或突然違約,賣方就沒收這筆錢。
不少企業為避免擔保金損失,不得不繼續推進限製類項目的收購事宜。
“然而,在當前政策環境下,靠銀行換匯支付的操作方式已經行不通。”這位投行人士透露,個別民營企業家開始劍走偏鋒。
他透露,當前民營企業采取的灰色操作路徑主要有三種:一是銀行內存外貸,但在具體操作環節,企業方不會透露外匯貸款的真實用途,而是先以企業海外分支需要經營性流動資金為由,將這筆外匯貸款匯入海外分支機構賬戶,再由後者通過複雜交易轉入企業家賬戶,完成相關項目的收購付款;二是尋找美元PE基金提供美元過橋貸款支付收購款項,再約定在未來某個時間點溢價回購這些項目股權;三是動用個人海外財富作為本金,向投資銀行申請杠杆貸款完成收購付款。
“目前,能通過這些路徑完成海外投資收購的,隻有極少數民營企業家。”厚翎國際集團(Oaklins)亞太區主席張誌浩告訴記者。
在他看來,這種操作看似解決了燃眉之急,卻給海外投資收購收益預期帶來諸多隱患。
海外收購新風口來臨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房地產、酒店、娛樂體育項目海外投資收購受限,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開始加大與海外汽車製造、工業4.0自動化技術、機器人研發等高科技公司的投資力度。
不過,對外投資收購的風口轉向,未必有助民營企業家獲得理想的投資回報。
張誌浩透露,當前多數民營企業家在海外收購談判過程仍傾向單打獨鬥,導致吃虧不少。首先,由於多數民營企業主未必懂得海外收購操作流程。比如歐洲高科技企業賣方拋出的一個問題,令他花費一個多月才能給予回複,令賣家懷疑中國民營企業家的收購誠意;其次,中國民營企業對海外收購的交易架構、盡職調查、談判策略缺乏了解,導致不合理價格收購現象比比皆是。
其中最常見的現象是,部分歐美高科技企業擁有不錯的技術儲備與研發能力,但財務狀況不理想,馬上將進入破產重組程序,但中國民營企業不了解這些狀況,仍給予極高估值。
張誌浩表示,當前不少中國企業對海外高科技公司的收購溢價超過30%。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海外高科技公司投資收購趨熱,但中國民營企業家對歐洲企業的收購投資熱情明顯高於美國。
S&P Capital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收購最多的,依次是德國、意大利、英國企業,美國企業反而被擠出前三名。
在張誌浩看來,這背後主要是三個原因,一是美國比歐洲有更高的行業整合度,大量企業兼並整合發生在國內,未必需要海外資金助力;二是美國大量高科技企業由私募股權基金控股,他們傾向通過嚴格競標方式出售公司股權,中國民營企業的決策操作流程未必跟得上相關競標步驟;三是近年美國主管部門通過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的安全審查,否決了不少中國企業赴美並購交易,令不少民營企業家感到收購難度驟增。
(原標題:民營資本海外收購新變 企業主劍走偏鋒前景難卜)
最後更新:2017-09-07 07: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