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1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人民日報評農村土地承包再延長30年:土地穩了心才定
賦予農民更加穩定的土地權益,才能挖掘農業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釋放更多“土地紅利”。
最近,在家鄉包地種菜的同學來了精神頭兒:“土地再延包30年,村民放心了,我也敢投入啦!”前幾年他回鄉務農,租了幾百畝地,但一直沒什麼起色。他解釋,村民承包地快到期了,流轉合同都是兩三年,種菜投入少了,效益上不來,想多投入,又怕打了水漂。穩定農村土地政策,是村民和大戶最盼的事。
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係,一直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主線。當前,一些農村地區第二輪承包即將到期,迫切需要明確土地政策走向、穩定預期。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及時回答了今後農村土地怎麼辦的問題,給億萬農民吃上了“定心丸”,體現了中央農村土地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再延長30年,讓農民深耕農業更放心。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在今後相當長時間農業生產絕大多數還靠普通農戶。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體,不論是土地流轉,還是合作經營,隻有穩定了農村基本經營製度,才能穩住民心,充分激發農民群眾的創造力,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
再延長30年,讓農民進城更安心。城鎮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其自身規律,不是越快越好。許多農民選擇進城務工,看到的是城裏更好的發展機會,但在他們內心深處,家裏的一畝三分地依然是最後的“避風港”。前些年一些地方搞“土地換社保”“農民被上樓”,事實證明效果並不好。長期穩定的土地政策,解決了農民的後顧之憂,讓他們進城能放手打拚,回鄉有基本保障,這樣一來,讓農民進不進城成為自主選擇,才能實現人的城鎮化、可持續的城鎮化。
再延長30年,讓新型經營主體更有信心。買難與賣難並存,農業結構性矛盾凸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離不開新型主體帶動。全國有175萬家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超過430萬戶,他們一頭連市場,一頭連農戶,是現代農業的火車頭。新型主體有了穩定預期,才舍得對土地的基礎設施投入,增加科技、資金的長期投入,更好地實現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為現代農業提供不竭動力。
穩定農村土地政策,是深化土地製度改革的基礎。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後的又一重大製度創新。明晰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才能放活經營權,讓土地變成“活資產”。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是政策底線,無論怎麼改革,不能把農民土地權益改小了、改沒了。構建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的現代農村產權製度,賦予農民更加穩定的土地權益,才能挖掘農業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釋放更多“土地紅利”。
穩定農村土地政策,能更好推進農業經營體製創新。現代農業唿喚適度規模經營,家庭經營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轉變,統一經營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轉變。選擇什麼方式,經營多大規模,要與城鎮化進程相適應,與農業科技進步相適應。改革成不成功,不僅要看農業效率是否提高,供給體係是否優化,更要看農民“錢袋子”是否鼓起來。這就要求,建立與農民緊密的利益聯結機製,健全新型農業生產服務體係,提供多方位、低成本、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政府不能越位,包辦流轉,也不能缺位,放任不管。尊重農民意願,做好土地流轉的服務引導和規範,真正讓農戶的承包權穩下來,經營權活起來,鄉村經濟發展起來。
(原標題:土地穩了心才定(話說新農村))
最後更新:2017-11-12 08:04:36